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与古人心灵相交----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与古人心灵相交----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
-----摘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因为老眼昏花,读书的速度大不如前。过去一目十行,现在则戴着花镜一字一句的研读。对我而言,不同的读法如同喝不同的酒,以前的阅读如同喝啤酒,一饮而尽方能尽兴。如今的阅读则犹如喝洋酒,需要细细品位,仔细把玩。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恰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醇美之作。
林语堂的传记写的很精彩。每当我读完一段,脑中就闪现出一个活脱脱的苏东坡来,这个形象随着阅读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丰满。当我读完这本传记后,我心中原有的那种对历史人物的距离感悄然无声地消失了。苏东坡在我心中不再是一个九百多年前的古人,他所经历的故事也不再是发生在遥远的历史中,而是发生在今天这个时代,而他也象生活在我身边的那些亲朋好友般真实可爱。
在读这本传记之前,苏东坡早已是我最喜爱的古代诗人。这种喜爱不仅源于他那优美无比的诗句,更多的是源于对他的诗词中流露出的乐观达命、天真善良、自由随性的的人生观的一种共鸣。
一、人道主义的苏东坡
中国没有经历过文艺复兴那种人本主义启蒙历史,因此在我的感觉中,中国文化缺乏人道精神。但九百年前的苏东坡却让我知道,人道精神是恒古有之的,也许我们不知何为人道主义,但我们却可以有朴素的人道精神。
尽管苏东坡那个时代还没有人道主义这个词,但苏东坡有颗悲天悯人的心,他的生命中也多次闪现出人道主义的光辉。在本书中,林语堂总结了苏东坡的三个人道主义的经典案例。一是写给朱寿昌的反对杀婴恶俗的信;二是写信给皇太后要求宽免贫民债务;最后的一个是写给迫害他的政敌的后人的一封信。在这些书信里,苏东坡处处展现了现代人道主义精神:仁爱、慈悲、尊重生命、重视生命,哪怕这个生命还很弱小甚至还在娘胎里。
在他被流放的时候,听说了当地有溺死女婴的习俗后,大为惊骇,立即写信给当地太守,劝其阻止此杀婴恶俗。“佛言杀生之罪,以杀胎卵为重。六畜犹尔,而况于人。俗谓小儿病为无辜,此真可谓无辜矣。悼耄杀人犹不死,况无罪而杀之乎?公能生之于万死中,其阴德十倍于雪活壮夫也。。。。。”。其拳拳之心,透纸而出。
他不仅写信劝告,而且身体力行。他创办了救儿会,捐款购买食品,养育那些被遗弃的婴儿。
相比之下,我们今天的人道精神尚不如我们祖先,否则怎会有三聚氰氨奶粉这样毒害幼婴的丑闻呢。
人道主义并不仅仅表现在慈悲上,也表现在宽容和理性上。苏东坡对昔日迫害他的政敌表现出的宽容和真诚的关怀,更彰显出其人道主义精神的根深蒂固。当章淳的儿子写信给他探听他一旦得权后会对遭边贬的父亲如何时,苏东坡回信给他说:“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减也。闻其年高,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以往者,更说何益?。。。。。。” 这种胸怀和度量不单单是慈悲,还有一览众山小的胸襟。
他对人是友善的,从不从坏处想人,终其一生他顶多是不喜欢某些人,但绝没有恨。这样的心性也使他很自然地亲近佛教。在苏东坡晚年,他曾经笃信佛教,不仅坐禅,而且研究炼丹术。其实从他的很多诗词中都能读出他和佛教有很深的善缘。
人道主义也是一种浩然正气,而浩然正气则是为人之根本。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文中对这浩然之气有一段很精彩的描述,“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夜不成寐的时候,偶尔我会发思古之幽情。想我们中华民族有这么悠久的文明,为什么在我们悠久的历史中就没有留下人道主义的华美乐章呢,难道这是一种宿命,抑或是一种历史的偶然?中国不象欧洲,我们一直是一个世俗社会,按理说人道主义没有天生的敌人,可我们却没有诞生足以支撑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人道主义。也许我们有了另一个替代品----忠孝。但孝字尚可与人道主义类比,而忠字似乎与人道主义相去甚远。也许正是这忠孝二字在人性上的矛盾抑制了人道主义在中国的出现。当我们今天抛弃了老祖宗的忠孝仁义的时候,人道主义似乎成为今日社会之必不可缺之精神。只要我们仍然想要做人,而不是成为狼,那我们就应该从人道主义开始补课,否则不管我们的温总理如何痛心疾首,黑砖窑、毒奶粉这些丑闻还会重演。
二、苏东坡与王安石
如果抛开语言差别和社会物质环境的差别,只看人心和人性,那历史就不是历史,而是一幕幕不断重演的独幕剧。
林语堂很擅于用现代语言勾画古代历史画面,他用很多类比把王安石当年推行的新政和现代政治联系起来,让读者能够不受古代语言的蒙蔽而直接看到历史的本来面目。他以王安石与苏东坡的关系为主线,用不多的文字就将当年那场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清晰地展现给读者。他是用英语写的传记,我读的是中文译本,因此如果评论这本书的文字功夫就等于在评价译者张振玉的水平了。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天性乐观、诙谐机智、正直潇洒,而王安石却不苟言笑、行为怪癖、刚愎自用。让我们看看林语堂是怎么描述王安石的吧:“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常人。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诗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本人相处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单看这段描写林语堂对王安石似乎还没有多少厌恶,只是略带轻视而已。但在整部书中,王安石被描写成一个怪异的、偏执的,而让人讨厌的家伙。书中大段引用了苏澈《辩奸论》中对王的评价,在王安石没得势时,苏澈就看出王将成为亡国之相。他这样表达自己的看法:“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这话说的多逗!原来古人对人的判断是这样具有人情味,而不象现在评价政客是只看政绩不看人品和人性。
在《苏东坡传》中,王安石也的确是一个类似清教徒样的人,他吃饭从不挑食,据说是什么菜离的近就吃什么,也不好女色,别人送他美女,他也把美女赎身放回家。这样的人有远大抱负,非常自信,相信自己是世界最聪明的人。
两个人的性格回异,由此而引发出的各自的人生轨迹也大大不同。王安石推行的是国家资本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他个人理想的乌邦托,很类似于现代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实践。因为违反基本人性,因此需要靠强权自上而下的强制推行。这也是众多的“极左”人物总是喜欢强权和专制的原因之一。
让人感兴趣的是,这两个政治观点极端对立的人,除性格和治国观之外,在其它方面却有着很大共同性:他们同为同时代著名的诗人和大文豪,同朝为官,都信仰佛教,并且都很“爱国、爱民”。他们在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巨大差异皆源于其个性和思想上微小的差异。这让人们不得不感叹,精神层面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一旦经过社会角色的放大,会产生多么大的不同。所以说儒家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程序是十分有道理的。
仔细考察王安石的性格你会觉得这个古人与现代的很多“极左”派人物极其相似。如:比较自恋、超级自信、内心刚硬;喜欢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强加到别人头上;坚信自己是世界上最高尚的,对所有反对者都怀疑为别有用心;对政敌绝不手软、必除之而后快。这些特点是王安石所具有的,但把这些特性都归结到“极左”身上似有所不公,在那些政治观点极右的人身上,我们也分明能看到同样的特性。
这样的“极左”派领袖其实最得小人的喜爱,王安石在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征途中,没有得到刚直不阿的同朝官员的支持,反而却聚集了一大批阿臾奉承、投机专营的势力小人。一个刚愎自负的领袖与一群投机专营的小人的结合正是制造人为国难的最好搭配。
而苏东坡身上却正好具有相反的特点,他喜爱自由、放任不羁;正直率性、敢于直言;关心平民疾苦、喜欢批评朝政;虽有旷世之才,却怀平常之心。
把苏东坡和王安石做对比是很有意思的。观察这两个走向不同极端的个性,会引发我们不得不思索今天这个时代,思索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思索的结果往往是,人类的很多冲突矛盾其实都是源于性格和人格的差别上,人类的的一些悲剧也往往能够追溯到个体人格的缺陷上。那些政治的、文化的以及所谓的文明冲突不过是人性上开出的空花而已。
因此,这世上根本没有左右之分,有的只是性格和心性上的差异。
三、苏东坡与王朝云
九十年代末和本世纪初我曾多次去惠州,每次去都住在惠州西湖宾馆,因此得以在空闲之时经常在西湖的苏堤上倘佯,也多次去参观王朝云的墓碑和那著名的朝云堂。据传说,惠州西湖的苏堤是因为王朝云死后,苏东坡思念朝云过度,一次梦到朝云来见他,过西湖时弄得衣裙尽湿。醒后苏东坡与邻人叨咕梦中之事,使热爱他的当地人发了恻隐之心。不知是谁领头集资在西湖上修了现在这个堤坝,取名为苏堤,和杭州西湖苏东坡领导修建的堤坝同名。
传说不一定是真实的事件,但传达的感情却多半真实可信。民众是喜欢苏东坡的,而苏东坡是深爱王朝云的。王朝云对苏东坡来说,不仅是身边的伺妾,也是他的情人和红颜知己。苏东坡后半生基本是在颠簸流离中度过的,而被发往惠州时,身边更无他人,唯有朝云朝夕陪伴在侧。
王朝云曾为苏东坡育有一子,苏东坡那首著名的望儿诗:
人皆生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望我儿鲁且愚,无灾无难到公卿。
就是写给这个儿子的。不幸的是,这个小儿子并没有如东坡所期望的那样“无灾无难到公卿”,而是很小就夭折了。朝云和东坡后来都笃信佛教,这大概是机缘之一。
和很多才子一样,东坡也是性情中人。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也坐花船、喝花酒,结交青楼女子,但苏东坡却并没有与哪个欢场女子有染。苏东坡是好色而不淫。这点和那个清朝的大才子纪晓岚有极大的不同。苏东坡是自由随性的,他不是假道学家,他并不歧视那些青楼女子,并不视其为异类。他热爱生活,热爱身边任何美好的事物。与其他文豪相比,他更象一个顽皮而无甚心机的老顽童。
王朝云是极聪明的薄命才女,她肯定是美丽的,秦观有一首诗赞美她“美如春圆,目若晨曦”。这种描绘比较含蓄和抽象,让我摸不着头脑,但可以想像她一定是当年的美女。尽管朝云无法与苏东坡的才华比肩,但她一直努力在精神上与苏东坡融为一体,尤其是在信仰佛教之后,他们的精神终于契合了。因朝云虔诚信奉佛教,她和苏东坡在惠州过的其实是无性的婚姻生活,然而苏东坡仍然对她恩爱有加。王朝云对苏东坡来说已从昔日的伺妾变为其精神上的知己。人类最伟大的爱都是无私的,是带有宗教精神的爱。苏东坡和王朝云的爱情在那个时候已经转变为纯精神的爱恋,他们不仅是精神知己、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也是志同道合的道友。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达到这样的高度契合也是人间难寻,天上无双了。因此,王朝云尽管夭折于花样年华,但她应该是那个时代最幸福的女人之一了。
真希望哪个有才华的作家把这个故事编成一部电视剧,才子佳人电视剧的收视率应该好过歌颂帝王将相的历史剧吧。
好的人物传记很少,尤其是中国人写中国人的。林语堂的这本《苏东坡传》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白话文的中国古人传记。这样的传记只有才华横溢又心境恬淡的人才能写得出来。写好一个伟大人物的传记需要能与那个伟大人物有穿越时空的精神交流,否则我们只能读到伟大人物的事迹,却读不到他的心。而林语堂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
最后抄一段该书封底的话来对苏东坡做一个概括性的描述: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者、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这些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象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为人父 发表评论于
回复泉水的评论: 原因很多,童年的经历和重要,另外还有自负、自卑。
泉水 发表评论于
"人类的很多冲突矛盾其实都是源于性格和人格的差别上,人类的一些悲剧也往往能够追溯到个体人格的缺陷上。" 那么这些个体人格的缺陷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没办法,对于我们不喜欢的人也要了解,因为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梦想。
为人父 发表评论于
回复闲人Filiz的评论:过奖过奖,我的文字功力还差的远呢。:)
为人父 发表评论于
回复lanbaobao4215的评论:谢谢鼓励!:)
闲人Filiz 发表评论于
您写的也是值得细读的美文。
lanbaobao4215 发表评论于
比较喜欢评王安石和苏轼那一节,以前总是不明白,人常说的可怜人最可恨是怎么回事。
现在明白真的就是如你所说,人类的很多冲突矛盾其实都是源于性格和人格的差别上,人类的的一些悲剧也往往能够追溯到个体人格的缺陷上。那些政治的、文化的以及所谓的文明冲突不过是人性上开出的空花而已。
期待
非常喜欢这篇评论,还请多多努力。
为人父 发表评论于
回复dongfangshaoer的评论:东方好!谢谢评阅。:)
为人父 发表评论于
回复无情孤魂的评论: 你好!喜欢看的书才能把玩啊。
dongfangshaoer 发表评论于
为兄好文;读了有所启发;问好:)
无情孤魂 发表评论于
要学习仁兄看书犹如细品洋酒,仔细把玩,高。
为人父 发表评论于
回复挥一挥手的评论:
谢挥兄鼓励!
为人父 发表评论于
回复艾丽思笔记的评论:关于佛印和苏东坡的故事很多,不知道真假。林语堂在本书里讲佛印是美男子,本没想出家,是被皇帝逼迫才出家的,他出家后仍然过着俗世生活,出门都是前呼后拥、车水马龙的。
谢谢鼓励!
挥一挥手 发表评论于
为兄佳作,开卷有益。顶!
艾丽思笔记 发表评论于
超喜欢这篇,真是好文章!
很久以前看到有人说苏东坡是千古第一男人:)
是不是第一倒无所谓,苏东坡绝对是个有趣之人,你不觉得吗,虽然茫茫人海,有趣的人其实是非常少的,象老苏那样有才华,有心胸,有见底的,更是凤毛麟角,凭这许多长处,他足以千古风流.
他也是我最喜欢的古人和诗人,有赤子之心,人文视野很广大.
宋词呢,我最喜欢的是豪放派.
对了,你一定看过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里面的第三篇,我很喜欢的---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写得特可爱.
还有一篇是写佛印和苏东坡学佛的故事,我忘记是在三言的哪本里了,写佛印一直关切并指点苏东坡的学佛之路,生怕他误入歧途,做朋友到这个份上,算是真知己了.
老大哥越写越好了,喜欢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