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在疏勒河当农民(一)

其鸣无声,其飞不能高远,日沉浮於鸥鹭之间,而默以自容。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疏勒河唯一被外人所了解的,就是兰新铁路上一座不知名的小站———疏勒河车站




疏勒河沿岸的绿洲和荒漠



我记住了疏勒河,因为哥哥曾经在那里当农民。
1968年,十六岁出头的哥哥,和同班另一位出身黑五类的男孩,被学校发配到河西走廊的尽头,玉门镇柳泉公社疏勒河大队三小队插队落户。“玉门,柳泉,疏勒河”,多美的名字啊,可实际上,那是偏远冷寂的大漠深处,一块连春风都不肯光顾的苦寒之地。

在中国的版图上,几乎所有的大江大河都是自西向东,奔向大海。但在中国西部的敦煌,有一条大河却反其道而行之,与众不同向西流淌,这就是疏勒河。这条疏勒河横跨青海、甘肃、新疆三省区,全长1000多公里,是中国大陆上少有的一条自东向西流淌的内陆河。

   疏勒河发源于祁连山脉西段的疏勒南山和托来南山之间,经过上游100多公里的汇聚,疏勒河在昌马峡谷中奔涌而出,随即掉头向西,穿越安西县到达敦煌,在敦煌西北与党河末尾汇合,渡过玉门关继续向西,古代洪水暴涨季节流入新疆境内的罗布泊。疏勒河的支流包括横贯敦煌全境的党河、流进莫高窟的宕泉河、流进榆林窟的榆林河以及古阳关脚下的南湖等。


   大河流域总体地势东高西低,昌马峡谷海拔2000多米,而敦煌西北部和罗布泊的最低海拔只有800多米,这就是大河西流的原因。
   在千里疏勒河故道边,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古代绿洲,从东向西依次有:昌马、渊泉、锁阳城、石包城、瓜州、广至、敦煌、阳关、多坝沟及古玉门关等,其中敦煌是最大的一块绿洲。
   疏勒河犹如一根巨大的葡萄藤,把沿途的许多零散绿洲串连起来,把一条条自由流淌的河流收编起来,也把丰富多彩的文化整合起来,形成了高度发达的敦煌文化。
  
   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疏勒河流域几度繁荣,几度凋敝,几番改道,几次断流。它的每一次改道和断流都让繁华的都市变成废墟,让大片的绿洲变成荒漠,让文明的链条骤然断裂,留下了一个个扑朔迷离的历史之谜。
  
   疏勒河处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是丝绸之路的通衢大道。大河两岸,大路朝天,丝绸之路的几条重要通道———阳关道、玉门关道、吐谷浑道、莫贺延碛道,全部沿大河两岸穿行,敦煌是丝绸之路东段的终点,又是中段的起点,玉门关、阳关是“出塞”、“入关”的必经之地。

在丝绸之路开通后的1000多年间,疏勒河流域始终处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从西汉时期一直延续下来的移民屯垦,又为它不断输入新鲜血液,让它始终与内地保持着血肉联系。如今,这一带的饮食习惯、方言土语、民风民俗基本上与关中地区无异。

   明嘉靖三年,嘉峪关城楼正式对外关闭,敦煌连同整个疏勒河流域都被遗弃关外,喧嚣了1000多年的阳关古道终于曲终人散,莫高窟人走茶凉,日渐凋落。从那时候起,疏勒河被冷却一旁,极少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



到了近代,疏勒河唯一被外人所了解的,就是兰新铁路上一座不知名的小站——疏勒河车站。很少有人在疏勒河车站下车,火车停在那里,只是为了加水。哥哥所在的疏勒河三小队,就在车站附近,从1968年深秋到1972年春节前,省城知识青年的来往,给冷清寂寞的疏勒河车站,带来了些许人气。



敦煌雅丹地貌——风把这块土地撕成了千万条




疏勒河源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