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霄别梦寒。
这首《送别》的旋律和电影《城南旧事》中小英子的形象印在脑中已是很久以前的事,前不久才偶然知晓其作者及作曲都是出自李叔同。李叔同,这位将西洋音乐带进中国的第一人,这位开创中国裸体写生课的第一人,这位集各种文化艺术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也最终成为中国一代高僧。丰子恺是这么评说自己的老师的,他说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为教师,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他每做一种人,都十分像样,因为他是一个非常“认真”之人。在李书同出家之前,他说教学并没有让他看到希望,因为,人们都沉落在苦难之中。
猜想他所说的苦难便是心,正如哲理所说,心态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我也绝对相信,只有当你相信了,才可能看到,所以弘一法师相信“佛”能救自己和救众生,才使他看到了自己最后的希望,达成了自己的宏愿。多少年来他苦研律宗,说佛解经,使更多的人找到了自我。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误解佛意,误导世人,说佛是悲观消极的,却不知多少朝代最兴旺之时也是佛教发展最高潮。其实,我并非佛教徒,我也不认为佛教徒就是真懂佛的一种标识。“佛”在我心中是一个境界,无可言论,唯有心证。正如禅无所不在,人生皆是禅,你了悟了便得到了。我们渴望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对世间一切真实的解剖与自我释放,而释放自我不是为所欲为,那便是贪念所至,并非人本身最真最朴实的东西,可人们的确存在夜望,也同样存在善良,我们需要看清自己,让自己不痛苦的本身就是减少因夜望而产生一些罪恶感,让内心多拥有一些善良。人是会迷失的,因为世间太多夜望存在,无时不在令人失去理智,佛,只是比凡人明智,因为他们能看清自己内心世界,能让善良代替夜望,宁可自己清苦把爱留给众生,成为超脱之人。正所谓,出世也是为了更好的入世。
弘一法师出家前送别妻子时,妻子最后问:“弘一法师,什么是爱?”他说:“爱是慈悲。”
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是否因为爱得宏大而悲感众生之苦,以心救苦救难呢?许多人说佛家无爱虚空,或许正是因为许多人心中本就是空虚无以为寄,许多人心中并不懂得人生所求为何,何为爱。守着一个爱人,或守着一个家固然是爱,可那只是世间极小的一部分,但若能做好这一部分,也可算是挺幸福的了,只是,许多人并不会珍惜这一点点,人心的不满足,便使他们看不到幸福。弘一法师正是看破了这一点,他舍弃了自己那一点点爱和幸福,而把终生的事业抛向众生,他的确是了悟一切,也拥有了一切。
人生道路,最终要自己走。当人犯错之时,如果了解一些佛理,了悟一些真实,懂得慈悲为怀,多行善事,少为恶,便可让自己减少一些人生的痛苦。其实,现实中许多人总在寻找一个解脱的理由,让自己变得快乐,而实际上内心又不断的夜求,夜望越多,而达不到便更痛苦,哪怕达到了却发现又不是自己最终想要的,依然是痛苦。不满足,永远难以快乐。
渺小如我,内心仍有幸福的企盼:做自己的主人,并懂得去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