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出来的绝技——基尼斯切面王——李红凯手工切“金丝面” (图)





四川大全>>天府特产>>
全蛋金丝面

风味特色:色泽金黄,下锅即熟,不留筋,不浑汤

说明:全蛋金丝面已有50多年历史。用上面、鸡蛋和微量苏打搅匀,手工擀薄切细而成。色泽金黄,下锅即熟,不留筋,不浑汤。以原汤冲调料,放臊子,盛芝麻油,其味甚鲜。

——————

盐帮菜名厨谱——李红凯 厨艺绝技高手


来源:陈茂君 发布日期:2008-2-29

阅读提示 我市青年厨师李红凯坚持17年练成手工切面绝技,获“最细的手工切面”吉尼斯纪录。2006年,被四川省八部门评为“职业教育成才典型”。

  今年5月,获市政府优秀技能人才称号,被推荐为奥运火炬手。

  李红凯还是中国烹饪协会组建的中华厨艺绝技表演团演员。

  目前,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组建自贡盐帮菜厨艺绝技表演团,让自贡盐帮菜厨艺绝技走向全国。

2006年11月26日,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栏目,当著名主持人朱军高高举起挑战者的左手,大声宣布“四川自贡李红凯挑战成功!”时,家乡人才知道,一向低调的自贡盐帮菜青年厨师李红凯竟有如此绝技,同时也为家乡出了这么个人才感到骄傲自豪。

在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栏目,李红凯经手工和面、揉面、用菜刀切制面条,面条平均宽0.091毫米,平均长170毫米,平均厚0.073毫米,其中最细的0.067毫米,规定时间内,普通针鼻眼穿过19根面条,超过规定的15根纪录,成为“最细的手工切面”基尼斯纪录。其实,如果时间允许,他能穿过30根,平日练习,曾穿过40根呢。

2007年5月,李红凯收到“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证书编号为01948。

自贡,历来是出名厨的地方。

在自贡打牢基础

李红凯,自流井区人,1973年出生,1992年毕业于自贡旅游职高烹饪专业。

  在学校,李红凯是学生会主席,校园技艺赛上,李红凯的刀工总是获第一名。

  那时,李红凯就立志,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现代厨师。可是优秀的现代厨师该是什么样?怎样才能成为优秀的现代厨师?李红凯不知道。但他明白一点,就是万丈高楼从地起,要成为优秀的现代厨师,必须要有过硬的厨艺基本功。

  李红凯在檀木林宾馆实习时,周新明经理教他理论及餐饮管理、王中朝教他面点技术、张国先教他综合知识;在沙湾饭店实习时,中国服务大师、特二级宴会设计师徐培兰重点教他服务及宴会设计。当时,檀木林宾馆发现李红凯是棵好苗子,就把他安排在总经理办公室实习,想培养他将来搞管理。但李红凯拒绝了,他要先打好厨艺基础。

面点师一般都是早上四五点钟就得起床发面、揉面、制作,以赶上早餐。为了不耽误学习技术,李红凯就睡在餐厅里,几张椅子一拼就是床,几张桌布一合就是被子。还得在师傅到来之前半个小时起床,为师傅烧上开水好泡茶,做好其他准备。这一切都是自愿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不放过每一道技术环节、每一个工艺细节的学习。

一次,师傅为省领导做担担面,李红凯问,面条可不可以再切细一点,师傅回答当然可以,李红凯就自告奋勇承担切面任务。李红凯发挥自己刀工好特长,把面条切得非常细,受到省领导的好评、师傅的赞许。师傅还因势利导,给李红凯传授起金丝面、银丝面的做法来。后来,李红凯又拜自贡盐帮菜白案高手、原盐城餐厅特级厨师宋长久为师,为自己进一步提高白案技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闯北京崭露头角

1992年,李红凯从自贡旅游职高烹饪专业毕业,来到北京惠中饭店面点部打工,工资每月500元。李红凯倒不太在乎工资高低,他想,反正有吃有住,工资高点低点无妨,我还年轻嘛,只要有我施展才能的平台就行。于是,李红凯早起晚睡,份内的活干了,份外的活也干,对师傅更是殷勤有加,特别注意向北方籍厨师学习面点技术。月底发工资,老总却给了他700元。

第二个月下来,老总就把李红凯叫到办公室说:“四川厨师全国闻名。我看了你的简历,你在学校时就是学生会主席。根据你的工作能力及表现,如果我把十几人的面点部交由你管理,你敢不敢?”李红凯稍加思索回答:“敢。”老总厉声喝道:“底气不足!大声回答,敢不敢?”李红凯大声回答:“敢!”于是,李红凯月工资长到1100元,后来又涨到1500元……

面点部管理上路后,李红凯脑子里老想到周新明、王中朝、宋长久等师傅给他讲述的金丝面、银丝面的事,还有他听到的关于富顺县永年镇失传了的空心面的事,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最最上乘的金丝面来。

李红凯利用面点部主管优势,天天安排自己做担担面,同时加紧刀工练习。做担担面其实很辛苦,每天单揉面就得花两三个小时。为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文化修养,李红凯一有空就去逛书店,买了许多烹饪专业的书、管理方面的书,也买世界文学名著、中国文学名著,晚上下班后就认真读,还做读书笔记。

这时,有人就说开了:豆芽长齐天高还是小菜,一个打工的能干出什么大事来!有的说,面条再细也是面条,还能变成金丝银丝?还有好心的劝道:我们出来打工就是为了挣钱,多把脑子用在挣钱上才是硬道理。

李红凯不理会这些风言风语和“好心”,他坚信,人无志不能远行。挣钱重要,但没有本事怎么挣钱?要挣钱得先学会做人、学会本事,德艺双馨才行。

  带着一股子气,李红凯天天练,天天总结思索,到1992年底,李红凯的手工切面普通针鼻眼能穿过2根了。

1995年,李红凯来到北京国安宾馆,仍然任面点部主管。

那时的北京餐饮市场,占北京乃首都之先机,得经济快速发展之春风,发展迅猛。毕竟是首都北京,那时已敏感意识到餐饮业要发展,厨艺必须创新提高,于是北京饮食服务公司年年都要举办厨艺大赛。李红凯每年都代表单位去参加小吃赛,分别以汤元、蜜渍酥果、象形小吃、金丝面项目参赛,从1992年到1999年,年年参赛年年获奖,奖金由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这中间,有一件事一直鼓励着李红凯。

1993年比赛,一位中央领导看了李红凯手工切面穿针鼻眼后,对他说:“你这绝技能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其实,当时,只不过能穿过3根面条。从那以后,李红凯就想着不能辜负中央领导的希望,一定要让中国厨艺绝技走向世界。

李红凯天天练手工切面绝技,记者给李红凯计算过,以每天制作3斤面粉计,一年就是1000斤面粉,17年就是17000斤8.5吨面粉。以揉面一次3个小时计算,单揉面就揉了18615个小时合2327个工作日。这其间李红凯流了多少汗水、经历了多少失败、有过多少个不眠之夜,又怎能计算得清呢?

铁棒磨成针,李红凯终于练成了手工切面普通针鼻眼能穿几根、10根、20根、30根、40根了。在北京厨艺界,名声大振。

让绝技走向世界

经过艰苦修练,李红凯终于成功练就手工切面隔皮读报、点火、穿针、耐煮绝技。

一朝鲜,吃遍天。从此李红凯厨艺绝技表演、比赛应接不暇,真正让厨艺绝技红遍中国,走向了世界。记者为李红凯做了个手工切面表演、比赛备忘录:

1994年7月4日,在北京,世界烹饪协会摄制组现场录制手工切面穿针鼻眼,虽然当时还只穿过了6根,仍得到世界烹饪协会的赞扬。

2002年,参加在马来西亚举办的世界烹饪大赛,获金奖;8月,在成都为邵逸夫及国家教育部、省领导表演。

2003年,参加第五届全国烹饪大赛,获特别金奖;在成都,为中国饭店协会领导及专家表演。

2004年,在重庆首届火锅国际美食节上表演。

2006年10月,参加中国烹饪协会举办的首届全国厨艺绝技演示暨鉴定大会,获最高奖;11月26日,参加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栏目,挑战成功,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2007年2月17日,参加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春节联欢晚会,表演手工切面;

  4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中国烹饪协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上,表演手工切面;

  8月3日,为自贡市四大班子领导汇报表演;

  9月,福建电视台专程赴自贡7天录制手工切面节目播出;

  9月27日,在宜宾市长江上游城市美食文化节上,李红凯做为唯一一名表演嘉宾表演了手工切面穿针,面皮长度由15人托起;

  9月30日至10月3日,在广东顺德岭南美食文化节上,表演了8场手工切面穿针;
  10月16日,参加《成都晚报》举办的重阳节义演,表演手工切面穿针;

  10月19日,广西南宁,在第十七届中国厨师节暨东南亚美食节上表演手工切面穿针。

12月中旬,李红凯将参加四川卫视、湖南卫视联合录制的“心随我动”节目,表演手工切面穿针。

  去年,李红凯就成为了中国烹饪协会组建的中华厨艺绝技表演团演员。

其实,李红凯还有绝技没展露出来,如汽球上切肉、绸子上切肉、大腿上切肉、背上剁肉等。

欲收徒弟实难觅

在北京,李红凯前途一片光明,收入也极为可观。但为了照顾家人,也为了报效培育了自己的家乡,2000年4月,李红凯回到自贡。

2003年7月,李红凯取得中国烹饪名师称号;9月,取得高级职业经理人资格。2005年,取得高级考评员资格。2006年,被四川省八部门评为“职业教育成才典型”。今年5月,李红凯获市政府优秀技能人才称号,被推荐为奥运火炬手。目前,李红凯供职于“盐邦食府”,任总经理。

李红凯身怀绝技出名后,想拜他学习绝技的有1000多人。李红凯告诉记者,学习手工切面绝技其实是很苦的,手工切面绝技有三大环节:揉面、擀面、切面。

揉面,讲究“三光”,即揉得手光、盆光、面光。揉到这种程度要“醒”一次,然后再揉、再“醒”。这样得反复4—6次,揉1公斤面粉,单这一环节就得花大约4个小时。

擀面,关键是用力要均匀,这就要求你要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如腿、腰、臂、腕的力量,以及对这些部位力量的控制。

切面,对刀工要求特别严,马步要稳如泰山,刀起刀落速度要均匀。李红凯抬起左手让记者看,他的左手食指,指尖比其他指尖要短些。为什么?这就是十多年切面切的。

要知道,李红凯的手工切面,不单要求能穿针鼻眼15根以上,还要求面皮能隔皮读报,面丝能点燃,下锅煮熟面条要不烂、不粘、不糟、不稠。

李红凯也思量过收徒弟,不但传授手工切面绝技,还传授其他绝技,可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什么样的人才是满意的徒弟人选呢?李红凯说,三个标准:一要人品好,二要热爱厨艺,三要资质聪慧。当然,一般不收女徒弟,因为女徒弟恐怕没有这些个体力,也怕吃不了这个苦。

最大愿望:组建自贡盐帮菜厨艺绝技表演团

树高千丈忘不了根。做为自贡培养出来的厨师,李红凯极想报答家乡。特别是今年初《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振兴自贡盐帮菜,李红凯感到鼓舞,他愿意为振兴自贡盐帮菜,打造食之府尽力。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云南、重庆等地也纷纷高薪聘请他到当地加盟。

  香港一家公司与李红凯谈判,在香港,500克面粉制成手工切面,在酒店里能卖出8万元港币来,李红凯可从中得到丰厚的提成,而自贡只能卖到近4000元。新加坡一餐饮老板与李红凯谈判,开价就是年薪不低于10万元新加坡币约合

50万元人民币。但李红凯拒绝了。

李红凯在北京工作过的一家酒店老总多次来电话邀他北上,说,当初答应你回家一年,至今已过了7年。我盼着你回来,带着老婆孩子一起过来,我会安排好一切的,待遇也会与你的身份相符的。李红凯很感动,但还是回答,明年初我会给你个最终答复。

李红凯告诉记者,目前,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组建自贡盐帮菜厨艺绝技表演团。自贡厨艺界的刀工、雕刻、糖塑都很有名,稍加培训,就能成为绝技表演。这不仅对振兴自贡盐帮菜有帮助,还能为打造自贡旅游目的地出力。

下一步,李红凯还想挖掘、整理自贡失传了的空心面技术,练成绝技,为振兴自贡盐帮菜出力,为家乡争光。

本文编辑: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

——————

“切面王” 独孤求败
2007年10月16日13:31  
成都晚报      

  重阳节前夕,李红凯应本报之邀,今日将在一环路南二段9号院为老年人公益表演切面绝技。与此同时,号称“基尼斯切面王”的他,也期盼能与成都的擀面、切面高手“单挑”,同场切磋“刀法”。他能在成都找到对手吗?

  亮招晚报技惊四座

  昨晚8时,走进本报办公室后,李红凯向记者提出了一个难题:磨刀。正在记者费解时,他又补充一句:要用大理石磨刀。记者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一块大理石。只见他将一把双狮菜刀平放在大理石面上,“霍”,拉一下,翻过来,“霍”,又拉一下,成了。

  “我切面之前要用——”他又发话了,“第一,是粗油石;第二,是细油石;第三才是用大理石来磨刀。”

  绝技1:面皮薄亮像玻璃

  这个看上去很挑剔的人叫李红凯,34岁,来自自贡一家餐馆。

  今年5月,他因能切出世界上最细的面条而被收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磨好刀,李红凯从菜板上抽出一片已经擀好的面皮,用毛刷刷开覆在面皮上的面粉后,这块金色的面皮又薄又亮,透明得像一片玻璃,放在当天的成都晚报上,竟然可以透过面皮清晰地读报。

  绝技2:打火机点燃面丝

  接下来,他为我们表演的绝技是——切面。将面皮折成四叠放到菜板上,李红凯掏出那把已经磨得铮亮的双狮菜刀。

  1厘米,运刀上百次,面条如细丝般从刀下散落。

  停下刀,抓起细丝看了看,李红凯叹口气,摇了摇头。

  弓步、运气……第二次举刀,缕缕面丝纷坠。李红凯再次停下刀,这次他的脸色满意了一点,他用筷子夹起面丝,拿打火机一晃,呼,面丝顿时着火,熊熊燃烧起来。

  绝技3:针孔穿过面条41根

  李红凯接下来表演第三招——切面穿针。他深呼吸一口气说,切得更细才行。

  刀起如飞,刀影纷飞。停刀,将切下的面丝平铺在菜板上,拔根头发一比——天哪,这面条竟与头发丝一般粗细!

  李红凯从针盒里掏出一根比铺盖针还细一倍的针,将面丝一条一条地穿进针眼里。 “1、2、3……”不知何时,他的身边已经围满了来看热闹的观众。当数到20的时候,李红凯用另一根针将已经穿好的面丝挤了挤,继续往空位里填面丝。

  “……39、40、41!”李红凯骄傲地抓起一把面丝说,这面丝是金色,所以就叫“金丝面”。

  七把菜刀闯天涯

  偷技:厨房里上演“无间道”

  1989年,15岁的李红凯考入当时的自贡市剑南职业高级中学,在该校厨师班,李红凯拥有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把菜刀。

  “读职高期间,我练得最好的就是刀法。”

  后来,在当地一家宾馆实习期间,李红凯领到了自己的第二把菜刀,一把专门用于切面的菜刀。

  可是进了厨房不等于能学到手艺,当时厨房里有五六位师傅,不管李红凯再怎么虚心,每到关键时刻,师傅就把他支走。

  “师傅们连炸油条的配方都不肯给我。”

  李红凯多了个心眼,他下班后悄悄把厨房里的面粉、碱、盐……挨个称一称,晚上就和看门大爷一起睡在餐厅里,趁人不备,他把师傅和面前后的调料重量一加减,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偷到了配方。

  磨技:左手地狱右手天堂

  后来,李红凯先在北京工作,然后应聘到成都一家饭馆,并在一个多月以后,他被破格提升为面点总厨。可是,他的一段艰难生活却就此开始。

  当时饭店小吃部有16名正式厨师,而他只是一名外聘人员,年龄最小,很多厨师对他不服,暗地里给他出难题。

  “我给每个人都分了工,我负责蒸包子、熬银耳汤,可是包子蒸出来黄瘪瘪的,清清爽爽的银耳汤熬成了白花花的银耳糊,一尝,涩的。我明白了,他们趁我不注意,在包子和银耳里都撒了碱。”他只得多了个心眼,加以改进……

  李红凯说,“金丝面”的创意和绝活就是在那段时期被逼出来的,“要让他们服我,必须有自己的绝活。”

  他们都讽刺挖苦我,说这个怎么可能成功?“我不服气,为了练刀法,我左手食指几乎被削去了五分之一,近两年来才逐渐长完整。”

  技成:15年入围“基尼斯”

  2000年,已经回到自贡工作的李红凯自费购买了第七把刀,并花40元钱从市场上买来一块厚5厘米的长方形香樟木做切面板,7年过去了,香樟木在使用中被刨了好几次,现在厚度仅剩1厘米,而他的金丝面也越切越细。

  1994年,在北京市的一次小吃比赛中,李红凯以成功地从一个针眼里穿过五六根面而获奖。

  2002年,李红凯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第四届世界烹饪大赛上,从一根针眼里穿过十多根面丝,获得金奖。最薄0.067毫米,比头发丝还细。

  今年5月,李红凯的切面技艺被收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世界纪录”。这距他1992年脑海中闪过“金丝面”的想法时,已经过去了整整15年。

  目前,李红凯已经成为中华厨艺特技表演团的一员,忙于到全国各地表演他的绝活。他的妻子是美丽的自贡姑娘,女儿也快满7岁了。每次李红凯出门表演,妻子就帮他管理餐馆。

  本报记者 汪兰 摄影 廉钢

————————————

添加到搜藏 返回百度百科首页 编辑词条金丝面

  自贡传统名小吃担担面的“升级版”——金丝面,被吉尼斯评选为世界上最细手工面。其最细的手工切面仅0.067毫米,细过一根头发丝。

  起源:金丝面源于担担面

  金丝面的发明者是自贡盐邦食府现任掌门人李红凯。李红凯说,他在北京饭店当厨师时,见许多客人是冲着四川名小吃而来,便萌发了制作更精良四川小吃的想法。几经钻研,他以担担面为基础,逐步发明出细如发丝、绵而不断的金丝面。他详细描述,一般半斤面就可擀出宽75厘米、长4米多的薄面皮,切出来的细面条,在一个针眼内可一次性穿过30多根。

  奇迹:一针眼连穿35根面条

  昨日上午,在汇报表演上,他再次向人们展示了他的惊人技艺:将揉好的面擀好,擀出的面皮需要六七个人同时捧着展示;这张面皮铺在报纸上,报上的字竟清晰可见,接着,他运刀如风,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面条有节奏地列队而出。随即,将切好的面条从一根针眼里穿过,竟一连穿了35根。

  他擀的金丝面虽然细,却韧劲十足,煮后变得晶莹剔透,丝毫没有沾腻或断线。为了验证,他抓起一把面条,点燃打火机,居然全部点着了。

——————

30多根金丝面穿针眼

2008年10月18日,李红凯现场展示“面条穿针眼”。

当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第18届中国厨师节上,来自四川省自贡市的李红凯为观众表演“手擀金丝面”,并现场将30多根细如发丝的金丝面穿入缝衣针的针眼内,令人叫绝。

新华社发(陈晓根 摄)

——————

广汉金丝面

  四川盆地的美味,长期以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然而来广汉之前,没有听说过这里的特色美食。

  到了广汉,接待我的是岳父、岳母,他们带我去馆子里吃饭,点的是那些老样式,没有发现什么新奇的美食,餐桌上我禁不住问起岳母,而她却说不清楚广汉的美食有哪些。

  晚上,我与岳母他们去上街,看到街两旁有很多小吃店。岳母对我说:“今晚带你去吃我们这里的金丝面吧。”我本也喜欢吃面,但金丝面我还没有听说过,据岳母说是全鸡蛋做的,这就更引起了我的兴趣。进入一家小店,我先要了份金丝面,可遗憾的是老板告诉我已经卖完了。

  我是个很执著的美食主义者。第二天,我又到了顺德路与柳州路交叉处的那家面馆。其实,那是一家非常简朴的小店,跟其他任何路边小店没有区别,我进门后又先点了金丝面。

  面被端上来,是一层浅黄色的汤面,漂着些葱花,有绿有白,起到很好的点缀。还有一点肉末,酱褐色,夹着两三片香菇丝,看上去是一碗再普通不过的面。

  然而仔细看,才看出是特细的手工面,那刀工非一般人所及。面条切得非常细,像丝线一样。在煮熟的汤里,像被烫成“小米”的女人头发,波波折折,很有线感和质感。再闻,有股淡淡的香味,是面煮熟的清香,非常清淡但又鲜香诱人。

  我以为是葱的香味,仔细辨认,确定是面散发出来的味道,但是与一般的面又有些不同。金丝面是不用水而用鸡蛋为汁捏成,这香味,应该是鸡蛋发出来的。

  当我用筷子挑起金丝面吃进第一口,感到很细腻也很滑爽,非常的有口感和吸食力,在汤的浸泡下,面更加的柔软有弹力,也容易入口。让我奇怪的是四川人的美味一般说来缺不了麻辣,而金丝面却非常的清淡,除了有油、盐、葱外,其他的辅料都没有加。

  我后来才了解到,金丝面发源广汉市一个小镇,在那个小镇上人人会做,到现在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

  我试着带汤吃面,吃起来更清爽,更有韧性和弹力,吸进嘴里的面条似乎在不停地跳跃,让我头一次感觉到了面的活力。

  那家店里还有一种泡菜,是用榨菜叶做的,非常的酸,成金黄色,可以加一两勺在面汤里泡着,这时汤的味道就有点酸味,改变了原有的清醇,但更利于开胃似乎还有一种令人说不出道不明的特殊味道。

  我问老板才知道,他姓龙,名远志,做了12年的金丝面,算得上是这条街上最老的师傅。龙老板每天只做几斤面粉的金丝面,都是一些常客吃,如果哪天去晚了也许就没得吃。他还跟我说,他很想把金丝面生意做大,能到成都开店,但是现在人到中年,精力不够。

  我在广汉呆了10多天,每天都要去那条街上吃碗金丝面,越发地体会到四川风味名不虚传。

来源:农民日报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