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你的音乐来报复我--世界一流大提琴家马友友 (zt) from 无非网事 马友友有两把意大利大提琴,一把制成于1712年,另一把则是1733年。
“他无可非议是第一流的。”
1997年,全世界音乐家们向往的演出圣堂--美国纽约卡耐基音乐大厅里,一支庞大的由欧洲人组成的交响乐团正在演奏《天.地.人-1997交响曲》。这是旅美华人作曲家谭盾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而创作的一组交响乐,主奏是一位黄皮肤的大提琴手。当音乐结束,卡耐基大厅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人们赞叹交响乐的恢弘气势,更为大提琴手的高超技艺而感叹。
“真不可思议!西方乐器在一个东方人的手中流溢出如此美妙的音乐,太神奇了!”
“他无可非议是第一流的。”
“我不得不说他是当代世界最优秀的大提琴大师。”
这位备受观众赞赏的音乐家,便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全球一流音乐会亟欲邀请的名家,迄今美国最受欢迎的大提琴家、美籍华人--马友友。
马友友出生于极富浪漫理性色彩的法国巴黎,祖籍却在浙江宁波。马友友的父亲是三十年代南京大学音乐系教授。1936年,马教授赴巴黎深造音乐,后留居法国并与追随到巴黎的当年自己在南京大学的学生,也即今天马友友的母亲结婚。1955年7月10日,马家迎来他们第二个孩子。因为是“友”字辈,遵循中国人取名的传统,名字的第一个字自然得和他的姐姐一样是“友”。至于第二个字,“他们太懒了,懒得不愿意为我取名,就乾脆重复这个『友』算给我了取了个全名。”成年后的马友友经常这样开玩笑地解释自己的名字。
“孩子,用你的音乐来报复我。”
尽管父母“懒”得不愿花时间给马友友起名字,但他们每天教孩子学音乐。当两个孩子刚到可以学乐器的年龄,姐姐学小提琴,马友友学钢琴和大提琴。于是,四岁的马友友有了他的第一个大提琴老师米歇尔.勒平特(Michelle Lepinte)。
巴哈(Bach十八世纪德国作曲家)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每个学大提琴的学生必修的曲子,但它那长达几十页的曲谱对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实在太难了。米歇尔没有期望马友友能演奏完整的组曲,只要求他每天练习一小段。但不到一个月,马友友已能不看乐谱演奏完整组曲,这着实令米歇尔震惊。他意识到他的这个幼童学生的小脑袋瓜里的音乐细胞非同一般。马友友说自己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整个乐谱分成四个部分来记忆。他至今还很得意他的这种记乐谱的方法,在接受《纽约人》杂志采访时他说:“这种方法帮助我避免了许多大提琴手经历了的记忆大型乐谱的压力。”“当你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你难免会紧张。但如果你把这个复杂问题分解成一些基本成分,你就能无压力地*近它;最后,等你把分解的各部分又组合起来,看起来你在做什么特别复杂的事情,但你自己已经并不感到那么紧张了。”五岁的马友友已能演奏三组巴哈组曲,并在巴黎大学举行了他的第一次公开演奏。
1962年,马家举家迁居美国纽约,马友友师从大提琴家爵诺斯.斯考兹(Janos Scholz)学琴。9岁那年,曾在巴黎看过马友友演出的美国著名小提琴家爱萨克.斯德(Isanc Stem)把他推荐给朱丽亚德(Juilliard)艺术学校教授,杰出大提琴师莱欧那德.罗斯(Leonard Rose)。时年五十来岁的罗斯不轻易接受学生,而且脾气暴躁。对于还是孩子的马友友来说,去罗斯那儿学琴纯粹是因为对音乐的爱。修伯特(Schubert美国作曲家)的E小调三重奏令他如醉如痴。罗斯也不愿意失去这个天才学生,他诱哄马友友不要害怕他的粗暴,说:“孩子,用你的音乐来报复我。”
马友友在家是个保持中国传统的“乖”孩子,从不在父母面前说“不”字,但在学校,他的反叛精神却很突出。他的反叛方式很独特,这就是逃学。
1968年,当他转入纽约神童特殊中学时,他的旷课纪录令老师大为不解。经过仔细分析,老师断定这孩子一定是光学课堂里的东西太简单无聊了。于是马友友被分到教学量加大的速成班。马友友从此真没有再逃学,15岁那年,他以比别的孩子早两年的时间高中毕业。
高中毕业后的第一个夏天,马友友参加爱华.蕾勒闵(Ivan Galaminan)弦乐夏令营。离家的自由,不受老师管教的自由使他再一次放松自己,他甚至因为图墙画壁让警察给逮住。青春期特有的冲动在马友友身上很是突出,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冲动也在他的音乐演练中表现出来。当秋天马友友回到罗斯处学琴,罗斯觉得他已经有能力发展他自己的音乐风格了。罗斯做了一个老师最难以做到的事情,他让马友友乘琴艺大为长进之际,保持空间发挥他自己的音乐特点。就在这一年,马友友演出了他的第一次独奏音乐会。
不愧是哈佛大学的好学生
已经高中毕业的马友友原想申请到哈佛大学读书,但父母和他自己都觉得十五岁对离家就读来说还小了点,于是马友友进入离家不远的哥伦比亚大学。跟罗斯学音乐,跟大学里的老师学高深的学术知识,再加上自身成长的烦恼,马友友觉得自己精疲力竭。他从哥伦比亚大学退学了,但没有告诉父母。他甚至弄到一个假学生证来应付父母。他没有间断去罗斯那儿练琴,但喝酒喝得很厉害,甚至彩排时也喝。一次他因喝得太多晕倒在演奏台上。父母担心他会成为酒鬼,“罗斯则认为他小小年龄承受的压力太大。建议去看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真的帮助马友友从少年失控中走出来。第二年,也即十六岁那年,马友友和美国第一流的艺术家们在佛蒙特州的万宝路艺术节同台演出。
1972年,17岁的马友友觉得自己准备好了再一次尝试同时学音乐和学学术。他本可以做音乐系的学生,但他认为仅仅局限于一个专业会阻碍自己全面发展。他入学哈佛大学,学音乐、学历史、学人类学、学文学,还学自然科学。这些课程丰富了马友友的思想,为他提供了理解生活的方法。他开始把自己少年的种种失控行为放到透镜里分析,并从自己身上开始,领略欣赏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许多评论家认为马友友具有音乐家的所有最好才华,评说他的演奏擅长发挥对不同文化的敏感触觉,拿捏音乐作品复杂多变的层次,演奏出的音色较其他大提琴家鲜活多样。这一切自然与马友友谦虚深沉的中国血统、浪漫法国和开朗乐观美国的生活经历分不开,也和他在哈佛大学的宽泛学习分不开。
还是哈佛大学学生的马友友不断接到演出邀请函,19岁时他应英国皇家交响乐团邀请在伦敦首次亮相,引起轰动。马友友和他的父母都意识到他已经具备了做专业大提琴手的条件。但马友友并没有离开哈佛大学。反而限制自己每一个月最多演出一次。在哈佛大学继续学习,此时对马友友来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他感到自己上了一个新台阶。他说:“哈佛大学使我学到了怎样分析音乐,懂得了音乐是怎样组合的,又是怎样激起听众兴趣的。”马友友开始理性地思考作曲家和演奏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二者之间应是一种互相影响的关系,只有这样从乐器上流出的音乐才能真正极限地展现它的魅力。马友友视之为原则.并至今仍然在实践着这一原则。马友友不愧是哈佛大学的好学生。1991年,为了奖励马友友在音乐上取得的杰出成就,母校授予他哈佛大学大学名誉博士称号。
马友友在哈佛大学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在哈佛大学结识了他现在的妻子吉尔.红尔诺尔(Jill Hornor),并很快陷入爱河。起初马友友的父亲并不高兴儿子找的这个金发碧眼的欧洲血统女朋友,他担心西方儿媳妇会导致马家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崩溃。但儿子对吉尔的爱使得他逐渐接受这一现实,并诚心欢迎吉尔做了马家的儿媳妇。马友友和吉尔婚后生有一男一女,马友友的父亲分别给他们取了中文名字。
由于多年躬身练琴,马友友的脊椎畸形弯曲,并愈加恶化,1986年,24岁的马友友接受了一场脊椎矫正手术。手术前,医生告诉马友友他们不能保证手术绝对成功,如果手术失败,他将永远不能再拉琴了。马友友说他当时作好了最坏的打算。他曾经怀疑接连不断的演奏时间表削弱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发展。他想他会很高兴过一种平淡的生活,他很可能会去做老师。但手术非常成功,脊椎的矫正甚至导致他增高了两英寸。马友友说是命运呼唤他去实现做伟大的大提琴大师的梦想。手术后的马友友更加珍惜自己的事业和声誉。
全世界的华人为他而骄傲
迄今,马友友已经十一度获得美国哥莱米(Grammy)音乐大奖,成为世界古典音乐殿堂里不可缺少的大师级人物。他灌录的唱片、音乐带在全球极为畅销。他与杰出钢琴家爱门纽尔.阿克斯(Emanuel Ax)的完美合作被誉为当今世界古典音乐类的最佳搭配。马友友,成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纽约市有一条街道以他命名,全世界的华人为他而骄傲。
然而,马友友并不满足仅仅在古典音乐范畴里独领风骚,跨足爵士乐、民族音乐、舞蹈音乐甚至音乐教学。除了不断到世界各地演奏和灌制录音并定期指导追随求学的年轻音乐家们,马友友还创下了许多大提琴领域的新纪录,如使用大提琴挑战高难度的克莱斯勒、帕格尼尼小提琴乐曲,用西方乐器与极具东方特点的日本歌舞伎合作演出,以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为现代舞蹈配乐,与流行歌手合作,尝试将人声与大提琴音色作完美结合等等。 1998年,马友友与庭园造景、雕刻建筑、现代舞蹈、电影戏剧、日本歌舞伎表演以及冰上芭蕾六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合作的《马友友的巴哈灵感》音乐电影,更是轰动世界。
已被公众视为大提琴大师的马友友称自己“仅仅是一个演奏音乐的音乐人”。他相信演奏的最高境界不是观众听出了演奏者的高超技巧时,而是当听众真正与演奏出的音乐产生共鸣,即“当我的演奏使得二百年前的音乐家的思想以它们最纯洁的形式和今天的听众交融时”。马友友觉得自己是个媒体,将作曲家的思想加以翻译。“我知道一个音乐家的真正快乐所在。每当我演奏巴哈乐曲时,我整个人生活在一个伟人的思想里,那教我摆正我作为演奏者的位置。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被包容在一个世界里,一个远远超过我自己的世界里。”马友友的话使得人们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会有今天的成就和名声,他天才形象后的真正成功原因。马友友说:“每当我演出一场音乐会,我就像在欢迎我的客人。我已经和这些音乐生活了很长时间,它们是我的骄傲。我要对我的客人们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马友友有两把大提琴,一把是1733年的意大利蒙大拿尼那(Montagnana)大提琴,一把是1712年制成的意大利大维多夫.斯捷蒂瓜瑞尔斯(Davidoff Stradivarius)大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