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感恩说色难

其鸣无声,其飞不能高远,日沉浮於鸥鹭之间,而默以自容。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前一阵子在某论坛看到了数篇抱怨父母的文章,理直气壮地批判控诉父母的种种不是,看不到多少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和朋友谈起这件事情,朋友email了几篇文章来,读后,感触良多。。。。下边就是这几篇文章,略有添加和删减。

色难:几千年前孔子关于孝道回答子夏时就哀叹过“色难”,说子孙对老人脸色难看。到了今天似乎还未见好转,很可能还会“色难”下去。
  孔子说供养老人吃穿并不难,难在态度上。父母卧床养息,看见儿子进屋,父母说要喝杯水。儿子就倒了一杯水,一言不发,搁在桌上,那就是说:“喝吧!”。只有冷冰冰的动作,没有暖洋洋的关怀。
  孔子对此有点气愤,说: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把人比之于犬马有点言重了。不过,他提出的这个“敬”字,也是够我们反省的了。但是,孔子这个“敬”字还只是表象,不是发乎心而转为“爱”。比如我们给小女儿倒杯茶,亲尝冷热适度,然后,一脸笑,娇娇,乖乖,喝吧,一点也不存在“色难”的问题。
  孔子关于孝道回答孟武伯的那句话:“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以父母对儿女的病痛的那种担忧心情对待父母就是孝心。这话算是说到家了,在家庭中,父母对儿孙很少存在“色难”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宽松的大学环境,给我提供博览群书的机会。我所看的书中,唯有一本是一气儿读下的,那就是《论语》。虽是古书,但读来琅琅上口,很合“胃口”。书是从中文系一硕士生那里借来的,我花了一个下午把全文抄下。只要有空,总要拿来品味一番。
  后来,我读了硕士,参加工作,恋爱、结婚、生子。孩子读小学后,我从繁重的育儿工作中稍有解脱。于是把父母从遥远的异地接到上海,想尽点做儿女的孝心,让操劳一生的他们享享清福。我们除了允许他们扫扫地之外,其他家务不许插手。我们既要买菜、洗衣、做饭,还要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健康体检。我开始时做得非常到位,还每天晚上抽出半小时左右与他们聊天,逗他们开心。
  但时间久了,就慢慢倦怠松懈,甚至有些烦躁:妈妈变得罗嗦了,有时一件事要反复问几次;爸爸痰液太多,把装修一新的墙壁都溅脏了;他们经常身体不适,陪他们上医院都要耗上大半天时光;劳累一天,回家不能休息就得做饭……自己对父母的态度慢慢发生变化,对妈妈的罗嗦,很不耐烦地大声回答她;对爸爸的“不讲卫生”,也不礼貌地当面指出,有时连笑容都挤不出来。
  往往事情过了就开始后悔。我真的尽“孝”了吗?《论语》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孝”的真谛——“色难”,即子女对父母能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才是真正的 “孝”,而这是最难做到的。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大体意思是:如果把孝仅看作能供养父母,那么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么,两者还有区别吗?《论语》还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就是说,侍奉父母,发现他们不对的地方,要婉转地规劝,他们若不听从,仍当恭敬,不可冒犯;内心忧虑,却不怨恨。始终如一地和颜悦色。
面对这些话,我有何理由自夸?父母为子女操持一生,像一架超负荷运转多年的机器,许多零件松动老化了;他们在一天天老去,而我们却忽略了。妈妈罗嗦,是因为她耳朵变背了,爸爸痰液增多是因为早年抽烟,晚年抵抗力下降就演变成慢性支气管炎。他们肌体衰老了,大脑也不断萎缩,慢慢地变回孩童,需要子女精心照顾。“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小孩生下来三年之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我们难道不应该拿出父母当年的耐心和细致来照顾他们吗?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要和颜悦色、常怀感恩之情,是我再读《论语》得到的最深感悟——心存感恩,才能由色难而色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