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察 1703 --- 银行国有化未必是解决之道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银行国有未必解决之

2009012216:37

机时期尤其需要强有力的解决方案。看看现在越来越多的要求政府将银行国有的呼声吧。

的确如此﹐近期银行类股集体跳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投资者害怕奥巴马政府有可能将金融体系部分国有

诚然﹐对某些银行而言﹐国有(被政府接管并重组)可能最佳出路。但如果推广到银行体系的大部分领域﹐国有本身也存在问题。

首先成本。政府接管银行时通常要承担巨额损失。为尽快摆脱这些资产﹐政府不得不以跳楼价将其抛售﹔根据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这种做法可能让其它银行蒙受更多损失。

如果迫使被接管银行的债权方承担损失﹐国有的成本可能降低﹔但这种做法风险也很高。而美国政府为部分银行债务提供担保也加大了操作难度。瑞典银行国有过程中债权方毫发无损﹐这经常被人作为美国应学习的典范。

接下来面临的问题要找到有能力管理被接管机构的人。这场金融危机让那么多管理人士蒙羞﹐准备在这场金融风暴中一试身手的老练干将已经不多了。

国有还可能导致市场扭曲。银行在政府手中停留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习惯于政府的庇护﹐就像把人关在屋子里一样﹔将来重新私有的难度也就更大。

在经济恢复前﹐通过增持股份权益支持银行成本较低(至少短期内这样)﹐也更简单。也许有人会说﹐这种办法并未消除市场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以花旗集团为例﹐其股价下挫表明市场认为它无法生存下去﹐即使政府已经两次向该行注资﹐并同意帮助其分担很多损失。赞成国有的人说﹐与其让花旗集团自生自灭﹐为什么不予以积极干预、帮助它加速恢复呢﹖

近期的政府救助举措﹐例如接管Washington Mutual﹐都在救助对象股价大跌后才出手。但政策制定者不应该认为﹐一家银行股价下跌就意味着它无法度过难关。银行有可能在拥有充足资本的情况下出现股价偏低的情况﹐考虑到它们享受政府的融资担保就更如此。如果这种情况﹐监管机构应当向承受压力的健康银行说明这一点。

当然﹐如果银行存款或信贷来源大量流失﹐就有必要予以接管。而且它们必须增加比较保守的资本衡量指标值﹐例如有形普通股权益。如果那需要政府支出大量资金﹐实际意义上的国有就在所难免。

虽然从感情因素上考虑﹐进行大规模的银行国有的想法大快人心──能惩罚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可实施起来却没那么简单。

Peter Eavis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