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镜像(3)- 潇潇雨步游岚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序言:前不久去日本旅行了一次。所到之处、所见之事完全不同于我以前的经历。我明白,我所理解的日本绝不可能是一个真实的日本,但却真实地反映了一个短期游人眼中的日本,故将本文戏称为《日本镜像》

想到岚山旅游,全是源自于周恩来总理年轻时的一首咏岚山的诗。该诗如今已经被刻在一块巨石上,永久地留在岚山脚下了。

JR京都线将我们从新大阪带到了京都车站,在京都车站的32站台,我们又换乘开往嵯峨岚山站的JR专线列车。出站以后,我们已经处在蒙蒙细雨的包围之中了,于是马上在一家商店中买了两把长柄雨伞。

在去岚山的路上,要经过一个小镇,镇上人烟稀少,几乎无法找人问路。我们只能凭借手中的地图和感觉,在清净的小镇里,寻找去岚山的正确路线。突然,在一条小巷的深处,走过来一位穿著和服的日本女子 ,脚上踏著木屐,阿娜多姿,缓缓地向我们靠近,她身上那浅红色的和服在乳白色的雨伞衬托下,显得风情万种。我无法看清她的脸,因此猜不出她的年龄,这不仅是因为她的脸上化著浓妆,而且社会风俗也不允许我这样盯著人家看。

在一条小路的尽头,我们开始见到了来来往往的旅游车和游人,这时我才明白,像我们这种自助游的人在日本并不多,所以从车站一路走来,见不到游人。

岚山旅游区玩的地方还真不少,马路对面的天龙寺就以巍峨庄严的中国庙宇风格吸引著大批的游人。但是我们的心中这时只放得下岚山和周总理的诗碑,完全顾不得一路上典雅的礼品店和清馨的石径小屋,而是直奔岚山脚下的桂川。

桂川是进入岚山的第一道风景线,河水不深,但是在雨滴的撞击下,哗哗地流过那石块筑成的堤坝,让人明显感到水流的力量。河上还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水泥桥,叫渡月桥,直奔河对岸的山脚。随著山峦的展开,巍峨的群山,彼此起伏,一片苍绿,在蒙蒙的细雨笼罩下,给人一种恬静的美感。河边几位游客刚从黄包车上下来,这种黄包车的车轮很大,车顶的颜色如同青花瓷一般,车前的防雨遮帘一律都是深红色的,拉车的车夫也都是清一色的年轻人,他们的头上不是缠著一块蓝头巾,就是戴著尖尖的竹斗笠,个个长得十分帅气。

沿著桂川,我们撑著雨伞径直往前,在一个停著几艘乌篷船的游船码头附近,发现了一个铺著原始石头台阶的山坡,顺著石阶而上,约摸在半山腰处,一块巨大的石碑就隐藏在一片青松林的背后。

这块石碑就是我们专心寻访的周总理的诗碑。诗碑是一块天然的大石头,像马鞍一样,表面则是凹低不平,像是布满了苍伤。在碑石的正面雕刻著廖承志先生的手书-周恩来总理的《雨中岚山》一诗的全文。诗碑是为了纪念1978年10月中日友好条约签订而立。

“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夹著几株樱。到尽处突见一山高, 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潇潇雨步雾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研。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著一点光明:真愈觉姣研。”

读著周恩来的诗,我仿佛看到了周恩来年轻时彷徨的脚步。周恩来的这首诗,是他在
二十岁时留学日本时写的,那时他在日本三次会考都没有能及格,因而失去了中央政府的官费留学资格,凭心而论,那时候的他是一个失意者,从诗中我们看到了周总理当时的心境。

离开周总理的诗碑,我们又重新回到了桂川河,雨慢慢地停了,在渡月桥上,我回望著远处的岚山群,突然惊讶地发现,群山怀抱之间这时候正在不断地冒出浓浓的白雾,一缕一缕的,一团一团的,既透明,又朦胧,冉冉地从山坳处缓缓升起,久久地游荡在群山之中,与起伏的山峦不弃不离,这不正是我曾在梦里千百次萦绕的岚山仙境吗?


周总理的岚山诗碑



雨后岚山



岚山一隅



雨中少女



桂川桥头



雨后岚山2



雨后岚山3


下期预告:京都风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