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被称为“人体第三生命中枢”。它是人体的解毒器、贮藏室、加工厂,又是激素代谢、胆汁形成的重要场所,还参与免疫功能和凝血因子的制造以及蛋白质的合成。人体中约有40%的蛋白质是由肝脏合成,特别是血浆白蛋白,更是维持胶体渗透压的重要因素,它保护着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平衡,少了它就会发生水肿、腹水等。老年人肝功能常会自然衰退,但此过程相当缓慢。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肝,常常加给它一些额外的刺激和负担,由此加速了肝的衰老和损伤,甚至导致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所以“惜肝如惜命”、“保肝如保命”的道理,也就在于此。
哪些因素容易损伤肝脏?
病毒感染在我国,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甚高,尤其是乙肝,已超过1.2亿人,而慢性乙肝极易导致肝硬化。临床资料表明,85%的肝硬化,是由乙肝发展而来的,而且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又易发生肝癌。所谓“肝癌三步曲”,即乙肝—肝硬化—肝癌,就是向人们敲响的警钟。
酒精中毒酒精入体后,主要在肝内解毒,长期大量饮酒的人,可直接损伤肝细胞,醉酒后血清转氨酶升高即为明证。科学家指出,醉酒一次,相当于得一次轻型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就是在天长日久中形成的。
营养缺乏长期营养缺乏或营养结构不合理的人,可降低肝细胞对毒物、毒素的抗御能力,战争年代或贫困地区,肝硬化病人增多,都与此有关。动物实验也证明:饲料中缺乏胆碱及蛋氨酸,动物即发生脂肪肝,这是肝硬化的前奏。
滥用药物凡药三分毒,长期滥用药物者,会引起药物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如异菸肼、辛可芬、四环素、氨甲蝶呤、甲基多巴、某些降糖药等;各种有机农药残留在蔬菜、瓜果上,危害也不可忽视。
寄生虫病患肝吸虫、血吸虫病的人,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演变为肝硬化者,不乏其人。“骨瘦如柴,腹大如鼓”就是写照。
胆汁淤积肝内、肝外的胆管阻塞,如胆结石、胆道蛔虫、胆囊炎、胆管癌等,都会导致胆汁引流不畅,大量淤积在肝内,而高度浓缩的胆酸和胆红素,均可损伤肝细胞,久而久之,引起“胆汁性肝硬化”。
肝脏充血慢性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心肌病等,由于血循环障碍,大量静脉血回不了心脏,淤积于肝内,引起肝细胞损伤、变性、坏死、纤维化等,称为“心源性肝硬化”。
慢性肠炎肠内细菌、毒素,经门静脉入肝,可直接引起肝细胞损伤。
霉腐食物霉变或腐败食物,如玉米、花生、鱼虾等,易污染,产生黄曲霉素或亚硝胺,这些都是强烈的致癌物质,会直接引起肝癌。
上述诸因素中,以乙肝、酒精、药物、霉腐食物最为常见和有害,这就为如何保肝指明了方向。
肝脏受损后可有哪些表现?
肝脏是一个具有强大贮备力和代偿力的器官,一般轻度损伤肝脏可自行修复。如果上述有害因素不能及时清除,就会埋下潜在危险,无声无息地引发病变。开始时,一般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乏力、消瘦、右上腹隐痛或不适(重压感)。如果发现上述这些消化道症状,就应想到是否肝脏出了毛病;肝功能严重受损时,可发生低蛋白性水肿、腹水;如果影响到凝血因子的生成,常有自发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等;黄疸、肝脾肿大、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呕血、黑便等,都是肝病更为严重的信号;蜘蛛痣、肝掌、男性女性化(乳房胀大、睾丸萎缩、阴毛稀少),都说明雌性激素在肝内灭活发生障碍。
怎样保护自己的肝脏?
肝脏的保护,要从日常生活入手。
首先,避免乙肝病毒感染。通常认为乙肝是通过输血、手术或使用不洁的血液制品(尤其血友病人)而被传染。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夫妻之间、母婴之间,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科学家用大猩猩作实验:给猩猩饲喂带有乙肝病毒的食物,猩猩却安然无恙。如果用铁刷子将猩猩的口腔黏膜和牙龈刺破,再喂这种食物时,猩猩就会发病。这一实验证明,正常情况下,消化道完整无损,乙肝病毒难以侵入机体,若有了损伤,病毒就可乘虚而入。这就告诉人们,保持口腔、胃、肠、皮肤免受损伤何等重要。如果有口腔溃疡、牙龈炎、胃溃疡、肠息肉出血、痔疮等疾病时,应及时治疗,以保护消化道的防御屏障。
其次,限制饮酒。特别是不能反复醉酒,已患肝病的人,要绝对忌酒。
再次,合理搭配营养。既不可营养缺乏,也不可营养过剩,以减少营养性肝肿大和脂肪肝的形成。霉变、腐败的花生、玉米、鱼、虾、蟹、蚌,切莫入口。
第四,谨慎用药,不可滥用药物。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非用不可时,也要尽量缩短疗程;寄生虫病、心脏病、胆系疾病,都要早防早治。定期查体,是个好办法,老年人每年作一次健康检查,很有必要。目前市场上有些保健品,常宣称是保肝佳品,选用时要慎重,必要时请医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