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upian.hudong.com/a2_47_00_01300000013054120463008701948_jpg.html
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1号楚墓中出土。
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另外还有少量的铅和铁,可能是原料中含的杂质。剑身丝毫不见锈斑,剑刃锋利无比,可以一次划破20层白纸。该剑出土后一直放在囊盒中妥善保管,但是,出土至今还不足40年,该剑的表面已经不如出土时明亮了,说明在目前这样好的保管条件下,锈蚀的进程也是难以绝对阻止的。越王勾践剑上的花纹是用金属锡制成的,这已为现代科学分析所证实。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表面装饰有多种,采用锡是其中之一,青铜的亮黄色与锡的亮白色相互衬托,耀眼美观。
剑身剑身靠剑格处有八个鸟篆错金铭文,解读为“越王鸠浅自作用剑”。在大篆、小篆出现之前,鸟篆体便已广泛使用,它是春秋时期的古文字,融会鸟虫的象形图案,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但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书体,它又具有严格的书写规范,绝不可胡写乱写,所以这八个字的解读是不会错的。据郭沫若的说法鸠浅就是勾践,因此这把剑被称为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剑身两侧刃呈两度弧曲,即侧锋先向外呈细微的弧线,至剑中央处最宽,然后再呈弧线向内,最后聚成尖锋,这样的剑形表明是以直刺为主要功能。两度弧曲的侧刃更利于扎刺,在刺入敌体后可扩大创伤面,便于拔出再战。
古剑各部位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