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谛”出于“苦谛”之中
“苦谛”从何而来?如果分析这个问题,我们也许能确认某一特定的“因”,但若进一步跟踪,我们将无可避免的发现这个“因”本身是迷妄心识产生的“果”,我们不会体验到任何一种苦受不是由迷妄心造作的。如我们继续跟踪这个迷妄心识,我们会发现这一迷妄心识是由心相续中另一个更深层次的迷妄心识造作的。举个例子,职场中的烦恼也许是由嫉妒心造成的,嫉妒心也许是由于缺乏自我认可造成的,缺乏自我认可进而是由于看不清因果法则。而且,看不清因果法则的迷妄心识无疑会加深缺乏自我认知的问题,它将是未来造成更多惑恼的因。这就象一个旋涡,令我们在苦海中沉溺得更深。
实际上如果我们具足智见,我们无疑会得到与佛陀相同的结论-集谛(苦因)生成于苦谛之中。集谛与苦谛并非分离,它们相互依赖于对方而存在。Walpola Rahula(小乘佛教学者)说道“集谛”出于“苦谛”之中,是佛陀最重要的基本教言之一”。
例如,我们这一生五蕴聚合是过去的业和迷妄心的“果”。因此这一生从本质上讲是苦谛(Dukkha)。但是我们此生并非被动,而是主动的。因为处在迷妄心识的牵引下,此生是集谛(苦因),由于此生造作了苦因,苦因将在今生或下一生变化为苦“果”。因而无法清晰在苦谛和集谛之间划分界限。在很多实例中,尽管它们分别属于因和果,却是相互依存的。
我们目前的苦谛是先前苦谛的“果”,同时也是未来苦谛的的“因”。一旦心识的迷妄存在,就无法脱离苦海,这是理解苦海轮回的要害之处。
对治贪嗔烦恼
集谛(苦因)的真相由“无明”、“贪嗔烦恼”、和“业”三者的关系构成。无明导致了贪嗔烦恼,贪嗔烦恼进而造业。正如你所见,“贪嗔烦恼”和“无明”合在一起属于“迷妄心识”的范畴。在两者之中,谁使我们陷于目前不能开悟的状态?“贪嗔烦恼”起到更多的作用。有“贪”必有“嗔”,贪心和嗔心是相互关联的,当我们试着去消除其中一个,必然会影响到另外一个。
一般来说,贪嗔的烦恼和疑惑被定义为心识状态,仅是它们的发生就立刻搅扰了我们心识。这种搅扰是一种烦恼,它令我们感到痛苦,并且贪嗔烦恼是迷妄的心识,因为它们并不契合真相。一切的烦恼伴随者某种程度上对真相的错妄见解。
所有的佛教宗派都同意心识的不善状态诸如贪心、嗔心或嫉妒心是妄见。但是有关“什么是对真相的妄见”,不同宗派观点不一。中观应成派确认某些种类的心识是贪嗔烦恼,而下二部的两个学派却不这么认为。一个例子即是“无我”的观念。在“无我”见中,一实在的、自性的“我”被否决存在。而下二部的学派相信必然有些“什么”在那里,某些“什么”是自性的存在着。因为下二部的学者相信一个普通的众生缘取外境事物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有效性。但是上二部的学派声明无有一种现象是真实存在的,看待事物是自在的、独立的、实有的存在根本乃是妄见。
假如我们被一朵美丽的花吸引,下二部的学者会说“一朵有自性的、美丽的花确实存在”。他们会认为我们眼识注视这朵花的方式是没有任何错妄的-正是贪心成为烦恼。相较而言,上二部将会说“实际上眼识缘取花朵的方式是错妄不实的。我们将会在以后解释道谛时进一步探究。但我在此提及是说明为了对治烦恼,我们需要知道它们是如何在我们内心生成的?
所知烦恼和俱生烦恼
烦恼情绪可以是从我们文化信条和后天学习中得到,或者是本来俱有的。所知烦恼从理性思惟中生起,需要下力气去得到它。俱生烦恼不似如此,俱生烦恼从下意识中生起,而其生起也无需明显的理由和努力。在两者之中,所知烦恼更容易对治消除。
如某一烦恼情绪的生成是由于文化或思想见解,那么,通过理智的审视烦恼来消除它是有可能的。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杀牲献祭。即使在当代,印度的一些外道修行人宰杀动物作祭品而将血献给上帝。他们相信如此祭品能带来财富、名声或令上帝欢喜。通过这样献祭,他们能获取所向往的事物。那些相信的人受他们文化中流行弊端的影响。假如他们能理智的看清这种行为非但不能增加他们的快乐,实际上增加了他们的苦受,他们将停止杀牲,而与之相应的 嗔恼也将消除。
如果这样的不善情绪是基于妄见的错误观念,直接的对治方法是反向的、理智的思考。当人们明白杀牲不是快乐之道,他们会抛弃邪见。采用这种方法,所知烦恼相对而言易于铲除。
俱生的或下意识中生起的烦恼更难于消除,因为它们由俱生无明造成的,而它们的生起无需推理或理智思惟。因为我们过去生的习气、信仰或惯行,这样的烦恼在今生之中生起无需任何其它的外界刺激,已完全的融入我们的思惟惯性之中。
尽管很难对治俱生烦恼,对治的过程与所知烦恼是一样的。首先我们必须从逻辑上承认诸如贪取悦意之物是苦谛的因,而非快乐之道。然后我们努力将此正见融入我们的心相续中。
记得我们讨论过的第一个四谛-苦谛,众生处在尚不证悟的状态下,是受烦恼习气操控的结果,一旦这种局面持续,圆满的快乐决无可能。只要我们真正的明白轮回,我们将开始看清烦恼是我们真正的敌人和所有问题与困难的源头。
寂天菩萨说过“烦恼尤如怀中之毒蛇,一旦毒蛇盘踞怀中,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感到轻松安然的。我很喜欢这个譬喻,对于我这样一个曾亲眼见过毒蛇的人,这个譬喻就象是对我说的。对于我们这样不曾证悟的众生,从早晨苏醒的一刻起,无时无刻不处在烦恼的操控之下,一旦烦恼存在,无有真正的快乐或自由生起,我们需要一直保持警觉-烦恼是多么有力,而我们正处于它们的威虐之下。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从物质的角度来想“抛弃”,比如抛弃某些物件。我们抛弃烦恼,要通过持续的警觉我们的所作所为,且保持正念-一旦处在烦恼的掌控下,就无有真正的快乐。我们需要看清正是烦恼在套牢我们。烦恼是必须立刻抛弃的事物-如同抖落我们怀里的毒蛇。
抛弃下意识中生起的不善情绪、甚至潜在形式的烦恼,要求持之以恒的施以解药,比如观修空性。只有力度强且持续,才能拔除这些非常细微和根深蒂固的业种,正是它们起着苦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