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就读的凤凰城Ahwakutee Foothill蒙氏学校为即将进入学前班的孩子家长准备了一次观摩会,在教学清单上列着数学、阅读、写作、语法、科学及社会能力等很多项目。据校长介绍,孩子们学前班毕业后的各种技能均将达到、甚至超过小学三年级的水平。在美国,这样的学前教育并不普遍,一般的学前班课程十分简单,孩子们的主要精力用于“玩”。尽管学前的孩子都会接受最初的各种技能训练,但也只限于最基础。那么,这样的蒙氏学校是否和国内的超前教育相近呢?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可取?我在为女儿能多学些东西而高兴的同时,也感到一种隐忧。
前两天,女儿放学回家很不开心,委屈地说不要去上学了,而且对带班的老师Mrs.Ginny有一种畏惧的情绪。我心中的隐忧更因孩子情绪的起伏而蔓延开来,是不是这个学校的教学方式还是在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压力?我决定要找老师好好谈谈。
第二天一早,我便坐在了Mrs. Ginny的办公桌前,将女儿的不正常反应以及我的隐忧毫不掩饰地和盘托出。老师对我的担心表示理解,随即和我谈起本校蒙氏教育和普通意义上超前教育的区别。
首先,非常重要的一点,这里的教育是建立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而非强制性、填鸭式教育。学校并不主张以数量和难度来加强孩子们的知识积累,而是启发和引导,让孩子们以理解和寻找规则的方法自主地学习,因此蒙氏才有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教材教具,其目的便在于此。在这里,学习不是压力,而是乐趣。
其次,所谓各种技能达到、甚至超过小学三年级的水平,并非一个类似于国内升学考试那样的令人压抑和窒息的目标,而是轻松的、自愿的、以孩子自身能力为准的理想。有的孩子在这个阶段表现出极强的对文字的理解力,那么他也许能够完成小学四、五年级的阅读,也有的孩子这方面的发育尚未到位,只能够掌握小学一、二年级的简单阅读,在其他技能方面亦是如此,但在老师看来,这些都是正常的,没有哪个是优等生,哪个是劣等生之分。就好像孩子们每天从学校里领回家的绿色小书包,里面有老师给每个孩子布置的作业,书包里的内容各不相同,孩子们之间并不知道其他小朋友都学到了什么程度,他们之间没有竞赛,因此避免了孩子们的心理失落感、自卑感或优越感,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
对于女儿这两天的异常反应,老师分析其原因在于孩子个性比较内向,对新学校新环境还不太熟悉,加上英文听说能力的限制,使她还不能完全融入。内向害羞的孩子又格外敏感,因此老师的言谈或神情稍有异样,孩子就会多一些思量。老师建议在家里多给孩子鼓励,让她敢于用英文表达自己的需要透惺埽�蘼鬯档谜�酚敕瘛;丶液螅�野牙鲜Φ幕白�娓����⑻乇鹑惹檠笠绲馗嫠咚�琈rs. Ginny表扬她,说她两个月来进步很快,而且老师非常非常喜欢她。女儿笑了,第二天便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了。晚上回来后,开心地告诉我:“妈妈,我喜欢上学,我也喜欢Mrs. Ginny!”
我想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超前教育也是这样,关键在于家长和孩子面对它的心态。如果是强制性地给小孩子灌输大量超越年龄的知识,那就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但如果这样的知识积累建立在自主自觉自愿,并且寓教于乐的基础之上,我们的孩子完全可以在轻轻松松地掌握基础知识之余,获取更多。
以一颗平常心看待早期教育,不必随波逐流、一拥而上,也不必视“超前教育”如猛虎。降低我们作父母的高度,以孩子的心去感受他/她所处的教育环境,用孩子自身的特质作为衡量的标准。无论是普通教育,或是超前教育,只要适合这个特定的孩子、被孩子愉快地接受,那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