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他 20 岁,我 19 岁,他在山那头,我在山这头。两军对垒,我们是真正的对手 -- 是仇恨满腔的是敌人。
“对手见面份外眼红”,是战场炮火留给我们最深刻的体验,不过,当硝烟远去,一切的一切演变成过去,书写成历史。 18 年后的今天,当我以商务考察人员身份来到越南河内时,意外与我昔日老山战场的对手武有记相遇,握手言好,并且成为了朋友。
虽然十几年前中越边境那场战争早已事隔多年,但每当与别人谈起越南,讲起老山,我脑海里仿佛有无数的回想,想起我的战友、想起救护伤员的情景、想起老山的那条飞泻的小溪以及那条狭窄的,没有名字的铁桥,还想起了长眠在麻栗坡烈士墓的战友。最想又最怕的事就是每年春节到牺牲战友家拜年,不忍再次听到他父母凄凉、悲衰的哭声。进入越南边境老街大桥的时候,一种错综复杂的情愫油然而生。心跳也加速了,连呼吸都困难了,我是那场战争的见证者,也是那场战争的参与者,越南人知道我的身份,又会怎么样呢?而我面对曾经让我亲如兄弟的战友倒下的越南人的时候,我是否能够抑制内心的仇恨呢?于是我内心既尴尬,又不安。我暗自定了主意,只谈生意,不言交情,更不会对任何人越南人谈起我曾经当过兵,还经历了老山那场激烈而又残酷的战争。
经过十几个小时,法式小火车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河内,若不是几幢零星的法式建筑的小屋点缀,我倒是觉得自己来到了南方的某个小城市,与对越方见面,彼此握手介绍互递名片,落座后通过翻译闲谈,对方的翻译叫武有记,是文化部一个政府官员,大家都叫他阿记,个头不高,长得黑乎乎的,两眼深凹,说一口流利的广西口音的普通话,给人的第一感觉他一定是广西藉的中国华侨,问了才知道,他实际是个地道的越南河内人。他性格开朗,不但中国的历史非常了解,而且对现在流行的电视剧人物“小燕子”、“刘锣锅”、“刘惠芳”还非常清楚。无意间,得知阿记当过兵,打过仗,于是有人好奇追问。我在旁边静静地听着,阿记笑了笑说顺口说是和美国人。我心里算了一下:美国人?就他的年龄,当时只怕也就七、八岁吧!心再次跳得咚咚响,一时间我的思维又凝固在 16 年前的老山战场。
偏巧休息间我和阿记坐到了一起,看看没人,我开口就问:“你是在老山吗?”阿记楞了一下,悻悻的看了我一眼,然后点了点头低声的说“是”。一时间,我反倒没有了下文,相对着有些尴尬。阿记先开口圆场说:“亲兄弟也会打架嘛”。他故作神情很轻松,但还是没有掩饰挂在嘴角不自在的笑容。平日里说话一向爽利的我,终究是没有憋住:“当时,我也在老山”。“是么?!”阿记有点意外,惊奇、仔细的打量我一下,怎么也想象不了,眼前这个娇小文静的小女孩会和战争相联系起来。谈话中我们心中那一点点儿尴尬,猜测莫名其妙的一扫而光,用 18 年后成熟的眼光再去审视那场战争。于是,时光倒流,我们一起回到了 18 年前战火纷纷的老山前线。
18 年前,刚刚二十出头的阿记是越南人民军第 5 军团的一名少尉,而当时正值花季年华的我,则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野战医院医疗队的一名战地卫生员。 1984 年,阿记在老山 1509 高地参战,我在老山前线那个名叫“牛滚塘”阵地抢救伤员,我在这山头,他在那山头,两军对垒,两军交锋,可谓真正的对手,我们已清楚的记得,当时除了每天白日里激烈的炮声与枪声外,在夜晚寂静的月光下,我们还听到过中国清脆的笛声和越南幽幽的箫声,以及分不清国籍的虫儿的鸣声。
这场战争曾经倾注了我们彼此的青春与爱国热情,我至今脸上还留下一道治不愈的疤痕,而据说阿记体内有一片没有取出来的中国弹片,说起往事,话语中没有半点儿仇恨。经过几天的交往,我们倒象久别的老友相见,絮絮地在谈往事,再看阿记,也多了几分亲切,阿记半开玩笑的说:“你们中国炮弹太可怕了”,我也笑着回敬一句:“你们越南赤脚女兵也不赖呀!”
阿记当时在河内外文大学中文系二年级的学生,因为战争,所以匆匆的上了前线,据他手来,他中文老师是一个广西籍的华侨,难怪,他流利的汉语里渗杂那么脓的广西味。他最崇拜的中国伟人是周总理,还给我高谈阔论的介绍了周总理与越南胡主席情深意切的私交,在谈论中,阿记突然提高了嗓门,“越南有首老歌很好听,叫《越南中国》,唱的就是中越两国深厚的友谊。你会唱吗?”于是,我们一起哼起了这支老歌。在场的越南人,中国人听到我们唱歌,也都围了过来,听我们讲过彼此的故事,感触颇深,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和阿记谈论过去,憧憬未来,商量商务合作事宜。我们曾经是战场上的对手,冒着弥漫的硝烟,为捍卫各自祖国而战, 18 年后的今天硝烟散去,当年战火纷飞的阵地已变成了繁华的交易市场,而“猫儿洞”旁早已盛开了五颜六色的野花,变成了一道旅游的风景线。从阿记的眼里和我的心底都有种美好的企盼,那就是这样的和平之花永远开放,让那些无辜的生灵永远安息。让中国和越南都能够化啊干戈为玉帛,抹平那场不应该发生的战争。祭奠那些远去的亡灵。
伴随这次复杂和沉重的邂逅,我也完成了越南商业之旅,踏上了回国的路途,阿记一直把我从河内送到了几百里外的老街省中越大桥上,我与阿记再次紧紧地握手,我们在这里战斗过,又在这里相蓬,送别远去的枪声与炮声,为将来的合作,更为这份饱经枪淋弹雨洗礼的特殊友谊紧紧握手。
回到昆明,我一直沉浸在与阿记相见的回忆中,我思考、沉思中,因为阿记女儿特别喜欢中国《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我特意请人捎去一个精美的孙悟空玩具,没隔几天,阿记请人捎来一包越南绿豆糕和一封热情扬溢的信,“老山的阿兰,收到你精美的孙悟空,我女儿高兴得不得了,我告诉她这是一位中国母亲送给你的礼物,是中国人民和越南人民友谊的象征,愿我们的友谊万古长青,老山的战友,老山的阿兰,再见……”
读着这封来信,我耳边仿佛又旋绕起那首越南老歌:“山连山,水连水,中国友谊深,同饮一江水,同听公鸡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