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悲剧
陈省身、华罗庚的诗作与其学术人格和学术成就
" 诗言志 " ,一个人的诗文往往最能反映其性情。解放前成长起来的一批科学大师
大都文理兼通,不但有非凡的学术造诣,而且诗文功底也相当了得。今人在研读他们
专深的学术论著之余,漫品一下他们率真的诗作,时常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陈省身、华罗庚这两位 20 世纪的数学巨擎,在书写辉煌的科学春秋史的同时,恰
好也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不可多得的诗篇。陈省身自言 " 我原来是喜欢写作的。 "15 岁时
,他在扶轮中学校刊上发表了两首小诗,分别题为《纸鸢》和《雪》:
纸 鸢
纸鸢啊纸鸢!
我羡你高举空中;
可是你为什么东吹西荡的不自在?
莫非是上受微风的吹动,
下受麻线的牵扯,
所以不能干青云而直上,
向平阳而落下,
但是可怜的你!
为什么这样的不自由呢!
原来你没有自动的能力;
才落得这样的苦恼。
雪
雪啊!
你遮着大地,
何等洁白,
何等美丽,
何以为人们足迹所染污?
负了造物者的一片苦心,
我为你惜!
我替你恨!
言为心声。今天看来,这两首诗当然不能算是文学佳作,但恰恰是这样略嫌稚嫩
的诗作蕴藏了作者最真实的思想和情感。《纸鸢》一首在刻画风筝不自由的同时,饱
含了作者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作者并且更深入的分析了风筝不自由的原因,实际上
也揭示了获取自由的条件和方法:要有 " 自动的能力 " ,即独立主动,自给自足。第二
首《雪》则体现了作者对高洁的彻底追求,不为红尘所动,不为世俗所染。正如陈省
身的夫人郑士宁在 60 年后重读这两首诗时所说: " 你的思想没有改变 " ,陈省身将这种
" 喜欢自由与独立,不肯随俗 " 的个性和精神贯穿了一生,自然也包括其数学生涯。 1934
年,陈省身读完清华大学研究生后,获得公费( " 庚子赔款 " )留美的机会,但是陈省
身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不加思考的选择留美,而是选择了德国汉堡。这一独立自主的
选择后来被证明是陈省身学术生涯中最为明智也最为关键的一步。陈省身回忆道: "
事后看来,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汉堡除布拉施克先生外,有阿廷( Artin ),赫克
( Hecke )等教授,所作研究,都是领导性的。 " 确实,那时的美国还不是数学大国,
数学中心仍在欧洲。陈省身没有从俗选择留美固然是其数学眼光使然,与他的个性精
神也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的理智常为情感所遮蔽,没有某种精神拨去眼前的迷障,
理智的光芒就永远散发不出来。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陈省身的选择并不是什么惊人之
举,但在当时那样一种情势和潮流下,陈氏的决定就显得意味深长。在德国求学 1 年
多后,陈省身没有满足于已获得的博士学位,又将目光投向了巴黎。在那里,他拜当
时最著名的微分几何学权威嘉当为师,在大多数人视嘉当为畏途的情况下(嘉当的论
文以难读著称),苦读两年,终于能够自信的说出: " 我已不是学生,对于传统的微
分几何学,我的了解和我所掌握的工具,自信不在人下 " 。这时,陈省身已可称得上
是传统微分几何学的顶尖人物,但他仍不满足,因为这样的成就终属步人后尘。为此
,陈省身 " 独步遥登百丈楼 " ,以独立自主的精神孤军奋搏,摆脱传统和权威的束缚,
在微分几何中融进拓扑学的思想,终于一举开创出微分几何学的新领域:大型微分几
何,从而成为几何学史上继欧几里得、高斯、黎曼、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
不仅如此,当陈省身已是 80 高龄时,仍被评论为 " 另辟峭径,活跃在数学前沿 " 。这真
是数学史上的奇迹,因为按照本世纪最著名的数学家外尔的说法:数学家大致到 35 岁
为止。但是,当我们再仔细回味一下他少年写的那两首小诗时,我们是否可以将这一
奇迹看作是他那坚持独立与不随俗精神的必然结果呢?
与陈省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位杰出数学家华罗庚。无论是聪明还是勤奋,华
罗庚都决不在陈省身之下。以初中毕业的学历,三次破格晋升,年仅 28 岁即被聘为正
教授,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只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在剑桥留学两年,一口气写了 18 篇
高质量论文,这样的高质高产,难怪连自信不在人之下的陈省身也不得不佩服 " 他是
确有数学天才的 " , " 用功非常人可及 " 。甚至像少年即被誉为神童的控制论创始人维
纳这样公认的天才,对华罗庚的才思也要忌惮三分。 1935-1936 年,维纳来清华作学
术报告,据当时听课的人回忆:只要华罗庚有些异样的表情,如咳嗽,维纳就会问他
: " 我错了吗? "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然而,如此的聪明加勤奋仍然不能挽救华罗庚
晚年在学术上逐渐走下坡路的命运。 40 年代的《堆垒素数论》, 50 年代的《多复变函
数论》是其最光辉的顶点。本来,华罗庚完全可以在多复变函数上继续开创,走出一
条像陈省身那样的康庄大道出来。但是,国内的政治运动开始了,华罗庚的数学生命
也由此结束了。尽管他后期也做了一些应用数学方面的出色工作,如高维数值积分(
实际上,值得称道的也就这么一项工作),但这些工作已不能左右世界潮流了。才智
和勤奋都不在陈省身之下的华罗庚其成就最终却落在了陈省身之下。虽然陈省身也承
认 " 他(华罗庚)在数论、代数、多复变函数论,都有重要贡献 " ,但这些贡献大都是
解难题型的,像陈省身那样大范围开创领域、领导世界潮流的贡献,华罗庚是没有的
。面对这种显然并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差距,我们如何解释呢?环境当然是一个重要方
面,比如有的外国研究者认为: " 要是华罗庚像他的许多同胞那样,在第二次大战之
后,仍然留在美国的话,毫无疑问,他本来会对数学作出更多的贡献的。 " 但是,身
处同样恶劣政治环境的其他一些数学家,如陈景润、冯康、杨乐、张广厚等人却仍然
在那个年代作出了出色的贡献。他们也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冲击和迫害,比如冯康就被
打成国际间谍,曾经逃回老家,后又被捉回关押。但冯康在这期间的数学成果仍然层
出不穷: 60 年代独立于西方发明了有限元法,并率先奠定其理论基础; 70 年代又提出
自然边界元法,被国际上誉为边界元法三大流派之一;文革结束后不久,他又首创了
基于辛几何的哈密顿算法,由此开创了计算数学的新领域。这些成就,每一项都是国
际性的。事实上,好的环境固然有利于学术繁荣,恶劣的环境对于那些有志于学术研
究的人而言,不但不是阻力反而是激励和挑战。正如英国科学史家格雷厄姆在研究俄
罗斯和苏联科学时指出的: " 在斯大林时代,有些科学家为逃避困扰他们的政治动乱
,埋头于自己的工作,其聚精会神的程度超出常规 " , " 实验室或书斋外面的世界不仅
是危险的,他还会引人走入歧途。这样一来,许多研究人员的生命几乎全被科学吸引
" ,于是 " 镇压甚至促进了苏联科学 " :由于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与 40 年代(这是一个
恐怖 与专制的时代)所做的工作,苏联物理学家获得了五次诺贝尔奖。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 彼得 · 卡皮查正是在进行他最重要的研究工作前三年,由斯大林下令被逮捕的。由
此可见,环境的优劣并不足以说明个人成就的大小,要想寻找华罗庚晚年失才的原因
,还得从华罗庚本人身上入手。
60 年代,全国上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郭沫若、毛泽东等人均有诗词于观后
, 1964 年初华罗庚也作了一首《西江月》:
森森白骨堆中,是俺生身所在;
皮囊纵然千般改,积垢依然深埋;
妖兴易受蛊惑,风气障目尘埃;
勤学毛著脱凡胎,方能入得门来。
这首词假托唐僧,实则暗指自己未能紧跟时代,从内心深处检讨了自己由旧社会
带来的丑恶 " 习气 " ,流露出作者深重的原罪心态。尽管华罗庚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也讲
过一些违心的话,如,在大跃进的气候中,华罗庚提出数学研究所在 12 项数学问题上
要在十年内赶上美国,并且要把计算技术、人造卫星、大水坝等各方面提出的一切数
学问题完全包下来。但《西江月》却决不是一首应时之作,因为讲话可以被迫,诗词
却总是真情流露。华罗庚是真有悔改之意的,他将这首词虔诚的呈给了毛泽东。就在
这一悔一呈之间,一位桀骜不驯的学者丧失了他高贵的人格尊严。也就是从这个时候
开始,华罗庚选择了一条与他的才智和潜力都很不相称的道路:数学普及。虽然,华
罗庚的普及工作也赢得了国内以至世界的一些好评,但是今天回想起来,连他最亲密
的学生王元也不禁为之扼腕叹息。王元对此颇为迷惑,我们至今亦很难找出其最初动
机,而仅能从 " 勤学毛著脱凡胎 " 一句,窥得些许眉目。不过,接下来华罗庚矢志不移
的将数学普及工作坚持了 20 年,却能获得清楚的解释。 1965 年 6 月 6 日,华罗庚在
《人民日报》以整版的篇幅发表了《统筹方法平话》,标志着其数学普及工作的正式开
始 。不久,华罗庚将发表的文章及补充材料整理成小册子《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寄
了一本给毛泽东并附上一封信。毛很快复函如次:
华罗庚同志:
来信及平话,早在外地收到。你现在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分欢
迎。听说你到西南视察,并讲学,大有收获,极为庆幸。专此奉复,敬颂
教安
毛泽东
1965 年 7 月 21 日
华罗庚看到这封信时的心情我们现在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华罗庚将这封不
足百字的信给他周围工作的人与学生都看过。同时,为了纪念毛复函日期七月廿一这
个特别的日子,华罗庚还特地起了一个笔名:齐念一(七廿一)。我们还知道,数学
普及工作受到毛泽东鼓励后的华罗庚自此死心塌地的干了 20 年,直到他魂归西土。明
知在外东奔西走不如静坐书斋来得安定,明知抛头露面更容易受迫害和打击,华罗庚
仍然不悔初衷,甚至不惜因此与夫人分居。华罗庚是真的做到了 " 不为个人 " 。但也正
是这崇高的 " 不为个人 " 使他失去了个人,失去了个人的独立判断和价值标准。即使在
" 林彪事件 " 爆发后,华罗庚对毛依然称颂不迭。 1975 年 10 月 5 日,华罗庚收到毛泽东
长达 600 字的复函,喜出望外的华罗庚两天后作了一首《飞示下九霄》,并在序言中
写道:敬奉毛主席 5 日批示,书此志喜。全词如次:
往事历历知多少,衷情难述描,
莫过今朝。只觉得盈耳歌声满眼笑,
如孺子又得慈亲教。
主席年高,国事辛劳;
无微不至,明察秋毫。
扶危解困惑,飞示下九霄;
无声霹雳破迷雾,明镜照出白骨妖。
休道她,仗势欺人多焕赫;
下场头,纸穿明烛照天烧。
领航、掌舵有主席,
哪怕风狂、雨骤、浪滔滔。
虽今日,还淹留病榻上,
论斗志,早已直上九重霄。
1956 年前,华罗庚曾多次鼓动其师熊庆来回国,未料熊庆来回国后不久,即在文
革中被迫害致死。 1975 年,文革尚未结束,恰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距熊庆来之死
也只不过 6 年,还有无数个熊庆来仍然在生死的边界线上挣扎,然而华罗庚却 " 只觉得
盈耳歌声满眼笑 " ;同样被由毛领导和发动的文革整得死去活来得的华罗庚因为得到
了毛的一点关慰竟然觉得毛在 " 扶危解困惑 " 而感激涕零;最终,被感激之情迷障理智
的华罗庚怀着 " 领航、掌舵有主席 " 的忠诚变成了他人手里的风筝。诚可悲矣!华罗庚
晚年在数学理论上无所成就,如果不能完全归因于其独立人格的丧失,至少很大一部
分是由此引起的。读着这样的诗句,与陈省身那 " 独步遥登百丈楼 " 的叱咤之势形成鲜
明对照,我们脑海里浮现的完全是一副匍匐人下的恭顺之态。抱着这样一种姿态当然
无论如何也做不出领导潮流的贡献。
昔人虽已逝,功过须慎评。需要指出的是,华罗庚决不是一个毫无个性的人,在
清华求学时,华罗庚因为当场指出授课者解题的繁琐而气跑两个教授。后来任数学所
所长时,因为工作常受牵制,入党要求又遭到组织的拒绝而负气出走。然而,华罗庚
并没有将自己的这种独立性坚持到底,在政治权威面前,他五体投地的拜倒了。他在
放下了学者尊严的同时,也放弃了陈省身所说的 " 自动的能力 " ,以表面荣光实则平凡
的活动过早的结束了自己的学术生命,终成遗憾。然而,华罗庚毕竟遵从了自己真实
的情感,他的思与行是统一的,作为数学家,也作为诗人,华罗庚与陈省身是同样真
诚的。
参考文献:
1 .张洪光等编译:《陈省身文选 -- 传记、通俗演讲及其它》,科学出版社, 1989
2 .王元:《华罗庚》,开明出版社, 1994
3 .(英)洛伦 ·R· 格雷厄姆:《俄罗斯和苏联科学简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走华罗庚之路呢还是走陈省身之路?
一个爱国天才的悲剧
寒树
最近,好莱坞的一部关于天才数学家约翰纳许 (John Nash) 的片子 “A Bright Madness" 得了
奥斯卡大奖,产生不小的影响。纳许的天才世所罕见,连一些菲尔兹奖获得者跟纳许谈
一谈数学都会自惭形秽。菲尔兹奖差不多是数学界的最高荣誉。纳许本人虽未获得菲尔
兹奖,但在晚年他获得了学术界的最高荣誉 ---- 诺贝尔奖 ( 经济学 ) 。令人惊奇的是,他的
获奖所依据的论文是他在普林斯顿入学一年时写的一篇对策论的文章,这篇文章对经济
学界产生巨大影响。
然而,纳许的一生是坎坷的。他由于头脑过于特殊而得了精神病。若不是由于他的精神
病因素,诺贝尔颁奖委员会早就发给他奖了。纳许的天才使一般的数学家在他面前幼稚
得象一个小学生。这样的人历史上只有 Galois 能与之相比,也许还有高斯,或许印度的
Ramanujan 也可相提并论。
一位友人跟我一起看 PBS 关于纳许生平的纪录片时由纳许的天才联想到我们中国的数学
天才。他提到了华罗庚和陈省身两位数学大师。我不禁为华罗庚的命运而感慨,说如果
华罗庚象陈省身那样留在美国做研究,那么他的成就要比现在大得多。不想,受到了友
人的抢白。他说华罗庚不像我等自私,他为了中国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我无言
以对。
我私下里想,华罗庚在经历了种种坎坷后到底后悔了没有?如果他知道自己后来悲惨的
命运他当初还会回国吗?当然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于是产生了想了解华罗庚生平的
愿望。这时正好看到一本由华罗庚的学生王元写的一本 “ 华罗庚 ” 的传记英译本,
便研 究起来。我想探究一下造成华罗庚悲剧的根源。华罗庚已经去世十七年了,现在来
谈他 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时下兴起一股 “ 海归潮 ” ,而海归者往往打者爱国者的
旗号,他 们中当然有象华罗庚这样的真正的爱国者。为了使他们不再重蹈华罗庚的覆辄,
有必要 研究一下华罗庚悲剧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
华罗庚的一生到底是不是悲剧呢?王元在书里肯定了悲剧的说法。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
如果不能专心致力于自己所衷爱的科学研究的话,还有什么比这更痛苦的呢?华罗庚在
交代王元为他准备写传记时,再三叮咛一定要把文革这段历史写进去。是华老对这段历
史情有独衷吗?不是,而是这段历史深深伤害了老人家的心。他是要为后人留下警讯。
王元和胡耀邦曾多次劝华罗庚提笔写自传。华罗庚几次提起笔来,想起自己年轻时是那
样驰骋数学王国,好不潇洒;而如今落得如此田地,回国三十年来没有大的作为,对比
前后,情何以堪!于是这笔始终落不下去。最后只好把重担交给得意门生了。
文革对华老伤害最大的是,抄家使他痛失多年辛勤研究的手稿。有些损失是难以挽回的。
华罗庚的晚年最大的心愿之一就是恢复那些手稿中的研究成果。华老说,恢复以前的结
果比原先创造这些成果时所花两倍的时间还不止。有些甚至是终生遗憾。如果华老在文
革期间能够象杨振宁,李正道,和陈省身等大师一样在美国潜心研究,那他老人家所做
出的成就还要巨大,不仅中国人得益,全人类都得益。不过这样的话,就会被左派们骂
为不爱国。骂就骂吧, Who cares?
华罗庚的一生凡七十五年,以 1950 年为界分为两大部份。 50 年前,他成果卓著,奠定
了 他在国际数学界大家的地位。 50 年是他回到祖国的一年。从他的履历表来看, 50
年后, 这位数学大家便不再有重要的原创性工作了。 50 年后,华老自认为最重要的工
作是,写 了四本书。当然华老的书写得非常好,是经典著作,但写的主要是他在 50 年
前做的成果。 其它,华老为推动中国数学和经济的发展贡献良多,比如推广优选法等。
要说华老 50 年后便没有原创性工作也不完全对。他顶着政治运动的血雨腥风仍顽强地做
数学研究,厚厚的稿纸纪录下他许多智慧的结晶。然而,不等他把自己的成果变为铅字,
就被毛泽东煽动起来的红卫兵付之一炬,天才悲痛欲绝,精神受到极大的摧残。如果华
老能精神愉快地工作与生活的话,他应会活更长的时间。与华罗庚差不多大的陈省身,
在美国自由的学术空气下,发挥得淋漓尽致,年过九十仍很有精神。
我最早知道华罗庚是因为他推广优选法,全国各地都有华罗庚小分队的足迹。当时文革
还如火如荼呢,但优选法被宣传得神乎其神,据说,用优选法蒸出的馒头特别好。优选
法也就是 0 。 618 法或黄金分割法,果真那么神奇吗?为什么现在很少听说有人用它了?
连在科技最发达的美国都很少听说这么好的方法。我相信没有一个家庭主妇蒸馒头用优
选法的,只有书呆子会去用。然而,华罗庚的苦心我很能理解。当时华夏大地已经安放
不下一张数学家的平静书桌了,数学家不愿虚度自己的生命,绞尽脑汁想出这么一个权
宜之计,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尽一分力。遗憾的是,当时的领导人对发展经
济并不感性趣,正在与人斗其乐无穷呢。当权者更感性趣的不是发展生产的有效方法,
而是抓阶级敌人的有效方法。
华罗庚的一生做了哪些重要的工作呢?可以从华老交给王元的传记写作提纲看出。华老
把自己认为一生中值得一写的工作列出如下:
1 。完全三角和。达芬波特是如何忘记他是 ( 该文章 ) 的审稿人的。
2 。爱思特曼的原始怀疑在改动了几个字后消失了。这是达芬波特所引用的关于林尼克和
希尔伯特的来源。
3 。泰瑞问题
4 。维诺格拉多夫的影响
5 。关于中国当代数学的初始影响
6 。被锁住和改变方向。矩阵几何和自同构函数
7 。关于半自同构的基本定理和投影几何
8 。卡丹 - 布劳尔 - 华定理
9 。一顿饭功夫 ( 得出的 ) 一个问题的解
10 。 1950 年后。数论导引,古典群,多元复分析,高等数学引论,从圆周谈起。
10’ 。被王元沿路拖拽。
11 。对青年的关心
12 。文化大革命,抄家,失去手稿,编程序,优选法,在全国到处跑,从事应用数学和
检视它的理论。
13 。 1980 年的 ICME 会议
14 。如果一个人不怕困难,那么他或她就不知道什么是困难的工作。
15 。在芝加哥的数学讨论班
16 。新老朋友。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由于是从英译本翻译过来,一来本人不是数论专家,二来本人不是
翻译家,难免有不准确的地方。如有读者给以纠正,本人感谢不尽。
由此看出, 1950 年后,华罗庚天才的光辉不再闪烁,吃起他 40 岁前的老本来。当然这不
是华老的过错,而是那些马列主义调教出来的左派扼杀了我们民族的天才。左派误国啊。
华老回国刚刚一年, “ 三反 ” 运动和 “ 思想改造 ” 运动就开始了,于是华罗庚的
创造性 思维被左仔们斩断了。
与华罗庚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陈省身。陈省身与华罗庚差不多是同龄人,一个英才已乘黄
鹤西去,而陈省身以九十几岁高龄仍在南开大学为祖国的数学事业不遗余力地发挥余热。
当时华罗庚曾指责过陈省身,说他贪恋西方舒适生活,应与他一起报效祖国。当时陈省
身的想法与现在广大留在西方的学者们的想法差不多,即利用海外优越的研究条件和环
境,做出更大的成果,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祖国服务。陈省身认为他在美国比在中国
能为中国做更多的事情。事实证明,陈省身的选择是正确的,他得到了数学界最高荣誉
之一沃尔夫奖。而且陈省身现在正在为中国的数学事业做着巨大的贡献。
我们海外的学者是走华罗庚之路呢还是走陈省身之路?我看这个问题因人而异。但如果
我们认真审视华罗庚的遭遇,也许有助于我们做出决定。华罗庚在 50 年初回国的时候,
曾写下热情洋溢的宣言: “ 良园虽好,却非久居之地,。。。 ” 。他的爱国宣言被
新华 社广泛宣传,在海内外影响很大。有许多海外的知识分子在华罗庚的感招下回到了
祖国。 也有一些知识分子持观望态度,打算再等个一年半载,看看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
政策再 说。
华罗庚回国才一年多,共产党发动了针对知识分子的 “ 思想改造 ” 运动。这也许就是目
前海外甚嚣尘上的对拥护民主的人士进行 “ 扫荡 ” 运动的前身。海外学者的思想里大多
有 “ 德先生 ” 和 “ 赛先生 ” ,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进入被扫荡之列。中国的有民主思
想的 知识分子为何命运如此不济,在国内一提 “ 民主 ” 便陷入文字狱;千辛万苦来到海外,
想呼吸一下民主的新鲜空气,却又被扫荡派进行思想上的围剿。如今我们回顾历史,对
当前的形势有更深的认识。
1951 年九月,周恩来作了 “ 改造知识阶级 ” 的报告,指出知识分子不应只做学问,而要
把自己同人民大众的利益一致起来。郭沫若认为科学院的思想改造搞得不深刻是因为缺
乏讨论和批评。根据党中央有关部门的意见,中科院和其它科研单位的思想改造运动要
按照以下几个原则来办。
1 。彻底批判高校中的封建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和法西斯思想 ( 例如崇美,恐美,同情美国,
反共,反苏和反人民思想 ) 。要划出一条清晰的线把敌人甄别出来。
2 。教师们要把自己对资本主义的同情 ( 例如,实用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 ) 思想暴
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加以批判。要划出一条清晰的线把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思想区分
开来。
3 。消除腐败和浪费,爱护公物,提倡勤俭节约。
华罗庚于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厉的审查。首先要确定的是华罗庚是人民的朋友还是人
民的敌人。不幸的是,华罗庚有把柄被人抓住了。有人把从华罗庚家发现的一张蒋介石
的相片上交了组织。这是蒋介石为了表达对华罗庚卓越才能的欣赏,把自己的一张领袖
照题了字赠送给华罗庚。华罗庚由于没有及时销毁这张领袖相为他后来惹来无数麻烦。
历次运动这件事都要拿出来,成了华罗庚的一个紧箍咒。
今天的扫荡派是不是有点象交相片的人呢?他们曾经信奉过 “ 德先生 ” 和 “ 赛先生 ” ,
但因受到当权者强大的压力,民主与自由成了鱼与熊掌的关系,不舍弃民主就无法在
统治者面前获得有限的自由,于是他们放弃了民主。但放弃民主并不等于要对民主派反
戈一击,没有人强迫他们这样做,他们主动选择这样做,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对民主
派有更大的杀伤力。于是在统治者的功劳薄上有重重的一笔,将来有论功行赏的机会。
今日的民主派比昔日的华罗庚幸运的是,他们在美国健全的民主制度下,合法权益得到
充份的保障。而昔日的华罗庚却是那样的孤立无助。
华罗庚的任何解释都无法使他被划到人民的阵营。一些华罗庚的同事,平时一起研究的
数学家为了自保或有立功表现,积极地对华罗庚口诛笔伐,让华罗庚深感人心的险恶。
华罗庚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企图自杀。华罗庚企图自杀的事情传到了海外华人学
者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些处于观望状态的学者放弃了回国的念头。中国官方立刻
出来辟谣。然而,当时要自杀的不仅华罗庚一人,北京上海等运动的中心出现了多人企
图自杀的事件。陈毅在上海一看不妙,马上停止运动,才使事件没有恶化下去。北京随
后也匆匆让华罗庚过关。这段历史如今已经快要被人遗忘掉了,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一样。感谢王元先生为我们纪录下历史的真实。
以史为鉴,我总结出当海归派的条件来。首先,你要放弃民主的思想,如果心足够狠的
话,反戈一击成为扫荡派;如果心地善良不想成为扫荡派,那么要从内心深处彻底忘记
民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有政治风险。对那些口头上放弃民主而心里不放弃民主的
人士也可以当海归派,不过要特别地小心谨慎,保证即使在睡觉的时候也不会因说梦话
把民主二字带出来,不仅民主不能说,连任何跟民主有谐音的词都不能说。哪位风流才
子如果在梦中情话中喊起 “ 明珠姑娘 ” ,那么他就要小心被叫去问话了。只有做到滴水
不漏,才能达到当海归派的要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的话,只好在海外当海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