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好品格和特别的喜好

让诗词书法, 音乐及精彩的大自然美化及充实我们的生活 - 伊梅邀请您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在大学时一度对书法感兴趣,自学过一些最基本的毛笔的笔 峰,但后来没再继续。当时就喜欢王曦之的楷书。那天看了网友“尹文”的书法,觉得他的笔锋有点象王曦之的,于是就“摆渡”了一下王曦之,发现他的故事挺有趣,特别是他的人格很好,但不知为何他对白鹅特喜爱**,况且还有一断谈到"笔法诀", 对学术法的网友会有帮助的, 所以摘来这里与您分享:





王羲之

目录 

简介

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墓

王羲之传论

[ 编辑本段 ]

简介

  王羲之( 303—361 年), 汉族 ,字逸少,号澹( dan )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 1.83 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 山东 ),后迁居山阴(今 浙江 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 东晋 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 “ 书圣 ” 。他的儿子 王献之 书法也很好 , 人们称他们两为 " 二王 ", 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 “ 王右军 ” 、 “ 王会稽 ”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 《黄庭经》 、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 《快雪时晴帖》 、《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 “ 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 的行书,被后人誉为 “ 书圣 ” 。其中,王羲之书写的 《兰亭集序》 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 “ 天下第一行书 ”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 “ 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 。

  

生平

  少从叔父,后又从 卫夫人 学书,得见汉魏以来诸名家书法,草书学 张芝 ,正书学 钟繇 ,兼善隶、草、正、行各体,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楷书以《 黄庭经 》、《乐毅论》为最;行书以《 兰亭序 》为最;草书以《快雪时晴贴》、《初目帖》等为最。 唐太宗 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其字被誉为 “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 、 “ 铁书银钩,冠绝古今 ” ,后世尊称为 “ 书圣 ” 。据传说其行书真迹《兰亭序》随葬李世民。现传世均为临摹本。

  他认为养 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 郗鉴 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唐 · 冯承素摹兰亭序 ( 神龙本 )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 兰亭集序 》。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 [ 修褉 ]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蒐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 28 行, 324 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 “ 之 ” 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 “ 天下行书第一 ”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 “ 飘若游云,矫苔惊蛇 ” ,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

  汉代以后,经过六十余年的三国鼎立,进入晋代。书法又出现了一高峰。隶书的草写,称为隶草,隶草是将隶体基本结构消解,只保留波磔,主要用于写奏章,所以也称章草。书写章草的代表书家有史游、皇象、索靖等。在章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今草。同时,还出现了楷书和行书。可以说,到了晋代,篆、隶、草、行、楷诸体已经齐备。

  晋代书法以楷书和行书的成就最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代表书家是钟繇和王羲之。

  钟繇 (151—230) 字元常, 颍川 长社 ( 今河南长葛县东 ) 人,曹魏时期,官至太傅。他擅长隶、楷、行各体,尤以楷书影响最大。宋人《宣和书谱》中评价他的书法 “ 各尽法度,为正书 ( 即楷书 ) 之祖 ” 。他的楷书承袭了东汉隶书的遗风,八分开张,左右波挑,势巧形密,自然古雅。他写的《贺捷表》颇有鸿鹄飞张姿态,被梁武帝萧衍评为 “ 群鸿戏海,舞鹤游天 ” 。在他的楷书中,还有隶书的笔意。其作品还有《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等。

  东晋永和九年 (353) 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 41 人在绍兴兰亭修契 ( 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 ) 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 28 行, 324 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 “ 之 ” 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 “ 天下行书第一 ”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王羲之 (303—361 ,一作 321—379) ,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邪监沂(今山东临沂),后迁会稽,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擅书法,世称 “ 书圣 ” 。

  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 “ 王右军 ” 。永和十一年( 355 年)三月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 会稽 蕺山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且与许询、支遁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 自王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 “ 华院画堂 ” 。后人定村名为 “ 华堂 ” ,沿称至今。王羲之遗迹遍及全县各地。嵊西独秀山为王羲之读书处,山上观音殿悬有 “ 右军旧游地 ” 匾额;山麓建桃源乡乡主庙,奉王右军为乡主。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东的清隐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岭等,均为王游憩之地,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东晋升平五年( 361 年),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 535 - 546 年),嗣孙建右军祠于墓前,并于观旁建书楼、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隋大业七年( 611 年),其七世孙智永和尚嘱徒尚杲(吴兴永欣寺少门),专诚赴金庭祭扫,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记》,立碑墓前。明永乐年间,张推官树碑墓右。弘治十五年( 1502 年),重建 “ 晋王右军墓 ” 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 1849 年)冬,王氏嗣孙秀清于金庭观左建 “ 晋王右军墓道 ” 牌坊,现尚完好。

  说到对鹅的喜爱,比较突出的,要算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了。这里就有一段故事:

  据说,品性高洁的王羲之对做官没有多大兴趣,就离开嘈杂烦闷的京城,来到了风景宜人的江南,他在绍兴一带居住时,经常漫步在水乡泽国,观察群鹅。一只又一只的鹅啊,羽毛整洁美丽,体态雍容华贵。它们有的浮游,有的高歌,有的嬉戏。 ……· 他入迷地看啊,看啊,有时竟忘了回家吃饭。

  有一天,他惊喜地发现,有只鹅长得不同寻常,它的羽毛象雪一样白,顶冠象宝石一样红,尤其是叫声分外悦耳动听,他非常喜爱,立即派人到附近去打听,想把这只鹅买下来,就是多出一倍的钱,也在所不惜。一了解,原来鹅的主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老人家身边没有什么亲人,只有这只白鹅做伴。她虽然家里很穷,这只鹅却怎么也舍不得。王羲之知道了这些情况后,完全体谅老人的心情,表示不买这只宝贵的鹅了。为了进一观察,他决定登门拜访。再说这位老妇人,当她听说是书法家王羲之要到她家来参观时,高兴极了,可是拿什么来招待贵客呢?老人家正在犯愁,忽然院子里响起了 “ 哦 —— 啊 ——” 的叫声。噢,有了,为了招待客人,老人就把心爱的白鹅杀了,做了一道美味的菜肴,等待王羲之的到来。不一会儿,王羲之迈着匆匆的步伐走进这简陋的茅屋。当他了解到热情慷慨的主人把仅有的一只心爱之物拿来待客时,眼睛湿润了:他为这只鹅的死感到可惜,更为主人的盛情所感动 …… 于是,他要人找来墨笔,在随手带来的六角竹扇上挥毫写字,递与老妇人,嘱咐说: “ 老人家,我没什么感谢您的,请把这个扇子拿到市上,卖上一百钱,用来贴补生计吧。 ” 老人推辞不要,羲之深情地说:这是我孝敬你老人家的一点心意啊 !

  王羲之写染一池水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 “ 笔山 ” 。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 “ 墨池 ” 。

  王羲之写字换鹅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在自己做官时,从后院的池边练字,从池中洗笔,日久天长,池水都黑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 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 “ 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 “ 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爱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着,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 “ 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白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 “ 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 “ 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 ” 妈妈摇摇头。 “ 五年总行了吧? ” 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 “ 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 ?”“ 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 18 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 5 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 “ 大 ” 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 “ 大 ” 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 “ 我又练了 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 ?” 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 3 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 “ 大 ” 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 “ 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 “ 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 ” 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 “ 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 18 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 “ 二王 ” 。

  王羲之天台山拜师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 天台山 ,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己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 “ 你的字写得不错呀! ”“ 哪里,哪里! ” 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己写得字,便请教说: “ 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 “ 你伸过手来。 ”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 “ 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 ” 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 “ 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 ” 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 “ 先生家居何处? ” 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 “ 天台白云 ……”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 “ 永 ” 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 “ 永 ” 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 “ 永 ” 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经洞》,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 “ 黄经洞 ” 。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

  东床择婿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时,有一位大官,名叫郗鉴,他是个很爱才的人,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郗老大人动了不少脑筋。后来,他打听到王家子弟一个个相貌堂堂,才华出众,就想缩小范围,在这几个青年人当中选择一个做他的女婿。消息传来,王家子弟一个个兴奋而又紧张,他们早听说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学,谁不想娶她作妻子呢?于是,一个个精心修饰一番,规规矩矩地坐在学堂里,表面上是看书,心儿早就飞了。可是东边书案上,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只见他还象平常一样随便,好像压根儿没有这回事似的,仍在聚精会的地挥笔写字。这天,天气并不热,可是这个青年人却热得解开了上衣,露出了肚皮,也许是早上没来得及吃饭吧,他一边写字,一边抓起冷馒头咬一口,无拘无束地咀嚼着,眼睛还一个劲地盯着面前的毛笔字,那紧握毛笔的右手,一时一刻也没有松开,有时还悬空比划着写字,那一副认真的神态,使人禁不住发笑。郗鉴派来了自己的代表在学堂进行了一番观察了解后,就回去了。在他看来,王家子弟一个个都不错,彬彬有礼,年青英俊,才华洋溢,简直没法说哪个最好,哪个较差。不过,要说表现不那么使人满意的,倒有一个。他坦胸露腹,边写字还边啃馒头,样子太随便了,好像对于老大人选择女婿这么一件大事,一点儿也没放在心上 …… 这郗大人听了回报,恰恰对那位举止 “ 随便 ” 的青年有兴趣。他详细问了情况,高兴地将两个手掌一合,说: “ 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 ” 这是怎么回事呢?郗老大人认为,这个青年不把个人的事儿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于书法事业,这正是有出息的表现,有这样的钻劲、迷劲,是不愁不成才的。 你猜这位青年是谁?不是别人,正是王羲之,后来他真的成了杰出的书法家。这说明,郗老大人是有眼力的。这里还顺带说一句,王羲之的夫人、郗鉴的女儿,她也是个书法家,对王羲之的帮助可大了。她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有名的书法家,这里面也有她的一份功劳呢。

  吃饺子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 “ 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 ” 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 “ 鸭儿饺子铺 ” 。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 “ 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 ” 。 —— 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 “ 小鸟 ” 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 “ 小鸟 ” 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 —— 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 “ 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 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 “ 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 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 “ 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 ” 老人答道: “ 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 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像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 “ 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 ” 老人气鼓鼓地说; “ 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 ” 老人的话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王羲之卖当

  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很爱游山玩水,走进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 , 他去杭州探访好友,走到苏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桥,举目四望,见前边有一座小村庄,飘扬的酒旗在落日的余辉中闪光,袅袅的炊烟从茅屋顶上缓缓升起,三三两两的农人向村庄走去,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他有些流连忘返,在桥边停下,月亮升起的时候,村庄一片朦胧,更是一番景致,沽来一壶清酒,买了几盘小菜,自斟自饮起来,夜半时分,带着几分醉意,渐渐睡去。

  第二天醒来,忽觉头上沉重,回到馆舍躺下就病了,书童请来了苏州的名医为王羲之诊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个月。出门时身上所带的盘费也已用光,要到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这怎么办?他想了想,忽然记起,在他住的旅馆对面有一个当铺,他记得那个 “ 当 ” 字已经破旧不堪了,我何不写个当字去当了?这是个好主意,于是就叫书童铺纸磨墨。他写好一个当字,叫书童拿 去当了,价格是 30 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当。书童来到当铺,展开王羲之的字,老板一看,果然是个好字,就问当多少钱,书童说 30 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行。老板端详着,说: “ 好字是好字,只是带着病容,不值不值。 ”

  书童回来把老板的话说给王羲之,王羲之说: “ 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来了,好!我就再写一个。 ” 王羲之又写了一个字,让书童拿去,老板一看,说道: “ 这个当字比那个有力多了,只是带着孤气和怒气。就这吧,我要了。 ” 交给书童 30 两银子。王羲之有了钱,又可以上路了。他来到杭州,见了朋友,朋友设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的亲戚,开着一个当铺,想求王羲之写个当字,当做招牌,王羲之说: “ 我已经写好了一个当字,你去取回来就是了。 ” 王羲之把当票掏出来,交给那人。那人带着银两就望苏州而去。到了苏州,见了当铺老板,就要回当。老板听他不是本地人,跑这么远要回当,以为他是个疯子。一看当票是真的,老板想坑他一家伙,算盘子一拨拉,连本带利开口要他 40 两,那人掏出 40 两给了老板。老板有点纳闷,明显是坑他,他却喜滋滋地掏出 40 两银子赎当。就问他: “ 请问,这个字有什么珍贵的? ” 那人说: “ 这是当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你老先生有眼不识金镶玉 , 哼!再会! ” 老板急了。喊道: “ 你回来,我拿 50 两银 子要了你的当字,要不 100 两, 100 两! ” 那人听都没有听,回到杭州,见了王羲之,交出了那个当字。 王羲之接过来看都没看, “ 嚓嚓 ” 两下把那个字撕了个粉碎。那人可惜得不得了,一步晚了,没能救出那个当字。王羲之笑笑说: “ 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个 ‘ 和 ’ 字,和气生财么,这个字是我病好后心情不好的时候、在发脾气的时候写的,带着几分怒气,不好,我现在再给你写一个,包准你挂出去能发财。 ” 于是,杭州的朋友展纸磨墨,王羲之运气着力,挥笔写下一个很大的 ‘ 当 ’ 字。在场的朋友们无不称奇,人人都夸这个当字极好极好。这个当字经高级工匠刻制,挂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处,非常显眼,生意从此也非常热闹。从那以后,杭州的当铺成了全国最出名的当铺。

  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原文 :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 死生亦大矣。 ”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

  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从前所喜欢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还不能不因此而产生感慨。何况寿命长短,跟着自然界变化,终究要走向结束。古人说: “ 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 ” 难道不令人悲痛吗!

  每次我看到从前人产生感慨的原因,同我们好像契约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叹,可是心里又不明白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诞的。后来的人看现在,也象现在的人看从前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把与会的人一个一个地记下来,并且把他们所作的诗抄录下来。虽然时代不同,事情也两样,但是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那情景还是一样的。后代阅读的人,也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 .

[ 编辑本段 ]

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锲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 " 书圣 " 。

  王羲之 13 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假思索地用馍馍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 " 墨池 " 。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 " 墨池 " 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羲之不问此事,仍坐在东边的座位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 :" 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坐在东边的座位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 " 郡鉴听后,高兴地说: “ 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 ” 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 “ 东床快婿 ” ,从此 " 东床 " 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 编辑本段 ]

王羲之墓

  王羲之墓,在嵊州城东 20 多公里的金庭乡瀑布山。传说金庭是书圣王羲之晚年养生之处,卒葬于金庭乡瀑布山下。

  据《剡录》载: “ 王右军墓,在县东孝嘉乡五十里。 ”

  今墓为 1984 年重修,向南,圆形,条石青砌,墓前铺青石平台,中立石碑,碑阳镌刻 “ 晋王右军墓 ” ,上覆以方形石亭,单檐歇山顶。此处有古柏蔽日、瀑布挂潭,青山环抱,碧溪蜿转,秀色可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编辑本段 ]

王羲之传论

  书契之兴,肇乎中古,绳文鸟迹,不足可观。末代去朴归华,舒笺点翰,争相夸尚,竞其工拙。伯英临池之妙,无复馀踪;师宜悬帐之奇,罕有遗迹。逮乎钟、王以降,略可言焉。钟虽擅美一时,亦为迥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至于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但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瑕。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搓挤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欤 ! 子云近世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卧王蒙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虽秃干兔之翰,聚无一毫之筋;穷万谷之皮,敛无半分之骨。以兹播美,非其滥名耶 ? 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 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

   笔法诀

  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心神不正,字则攲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攲,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

  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

  为点必收,贵紧而重。

  为画必勒,贵涩而迟。

  为撇必掠,贵险而劲。

  为竖必努,贵战而雄。

  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

  为环必郁,贵蹙锋而总转。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

  侧不得平其笔。

  勒不得卧其笔,须笔锋先行。

  努不宜直,直则失力。

  趯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

  策须仰策而收。

  掠须笔锋左出而利。

  啄须卧笔而疾掩。

  磔须战笔发外,得意徐乃出之。

  夫点要作棱角,忌于圆平,贵于通变。

  合策处策, 字是也。

  合勒处勒, 字是也。

  凡横画并仰上覆收, 字是也。

  三须解磔,上平、中仰、下覆, 字是也。凡三画悉用之。

  合掠即掠, 字是也。

   字右边,不可一向为之,须背下撇之。

   须上磔扭锋,下磔放出,不可双出。

   字四撇,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巧在乎躏砾,则古秀而意深;拙在乎轻浮,则薄俗而直置。采摭箐葩,芟剃芜秽,庶近乎翰墨。脱专执自贤,缺于师授,则众病蜂起,衡鉴徒悬于暗矣。

  论书

  太宗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朕少时为公子,频遭敌阵,义旗之始,乃平寇乱。执金鼓必有指挥,观其阵即知强弱。以吾弱对其强,以吾强对其弱,敌犯吾弱,追奔不逾百数十步,吾击其弱,必突过其阵,自背而返击之,无不大溃。多用此致胜,朕思得其理深也。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指意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所资心副相参用,神气冲和为妙,今比重明轻,用指腕不如锋芒,用锋芒不如冲和之气,自然手腕轻虚,则锋含沉静。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虞安吉云: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是书耶 ? 纵放类本,体样夺真,可图其字形,未可称解笔意,此乃类乎效颦,未入西施之奥室也。故其始学得其粗,未得其精。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横毫侧管则 钝慢而肉多,竖笔直锋则干枯而露骨。及其悟也,心动而手钧,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粗而能锐,细而能壮,大者不为有馀,短者不为不足,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

摘自 : 百度百科首页 http://baike.baidu.com/view/2527.htm



** 他对白鹅的喜爱使我想起一首唐诗,也附此:



这是骆宾王在7岁时写的一首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47325.htm

bakoma 发表评论于
看过右军的趣事,没想到像楼主这样收集在一起。楼主是有心人啊。再收集一些帖子怎么样?
石甫 发表评论于
很好的分享。谢谢。
yimei1926 发表评论于
太谢谢了!我很高兴能分享到。
群思 发表评论于
你的blog最对俺的路子。很喜欢。有东西可学。谢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