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好品格和特别的喜好

让诗词书法, 音乐及精彩的大自然美化及充实我们的生活 - 伊梅邀请您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在大学时一度对书法感兴趣,自学过一些最基本的毛笔的笔 峰,但后来没再继续。当时就喜欢王曦之的楷书。那天看了网友“尹文”的书法,觉得他的笔锋有点象王曦之的,于是就“摆渡”了一下王曦之,发现他的故事挺有趣,特别是他的人格很好,但不知为何他对白鹅特喜爱**,况且还有一断谈到"笔法诀", 对学术法的网友会有帮助的, 所以摘来这里与您分享:





王羲之

目录 

简介

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墓

王羲之传论

[ 编辑本段 ]

简介

  王羲之( 303—361 年), 汉族 ,字逸少,号澹( dan )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 1.83 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 山东 ),后迁居山阴(今 浙江 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 东晋 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 “ 书圣 ” 。他的儿子 王献之 书法也很好 , 人们称他们两为 " 二王 ", 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 “ 王右军 ” 、 “ 王会稽 ”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 《黄庭经》 、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 《快雪时晴帖》 、《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 “ 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 的行书,被后人誉为 “ 书圣 ” 。其中,王羲之书写的 《兰亭集序》 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 “ 天下第一行书 ”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 “ 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 。

  

生平

  少从叔父,后又从 卫夫人 学书,得见汉魏以来诸名家书法,草书学 张芝 ,正书学 钟繇 ,兼善隶、草、正、行各体,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楷书以《 黄庭经 》、《乐毅论》为最;行书以《 兰亭序 》为最;草书以《快雪时晴贴》、《初目帖》等为最。 唐太宗 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其字被誉为 “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 、 “ 铁书银钩,冠绝古今 ” ,后世尊称为 “ 书圣 ” 。据传说其行书真迹《兰亭序》随葬李世民。现传世均为临摹本。

  他认为养 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 郗鉴 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唐 · 冯承素摹兰亭序 ( 神龙本 )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 兰亭集序 》。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 [ 修褉 ]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蒐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 28 行, 324 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 “ 之 ” 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 “ 天下行书第一 ”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 “ 飘若游云,矫苔惊蛇 ” ,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

  汉代以后,经过六十余年的三国鼎立,进入晋代。书法又出现了一高峰。隶书的草写,称为隶草,隶草是将隶体基本结构消解,只保留波磔,主要用于写奏章,所以也称章草。书写章草的代表书家有史游、皇象、索靖等。在章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今草。同时,还出现了楷书和行书。可以说,到了晋代,篆、隶、草、行、楷诸体已经齐备。

  晋代书法以楷书和行书的成就最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代表书家是钟繇和王羲之。

  钟繇 (151—230) 字元常, 颍川 长社 ( 今河南长葛县东 ) 人,曹魏时期,官至太傅。他擅长隶、楷、行各体,尤以楷书影响最大。宋人《宣和书谱》中评价他的书法 “ 各尽法度,为正书 ( 即楷书 ) 之祖 ” 。他的楷书承袭了东汉隶书的遗风,八分开张,左右波挑,势巧形密,自然古雅。他写的《贺捷表》颇有鸿鹄飞张姿态,被梁武帝萧衍评为 “ 群鸿戏海,舞鹤游天 ” 。在他的楷书中,还有隶书的笔意。其作品还有《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等。

  东晋永和九年 (353) 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 41 人在绍兴兰亭修契 ( 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 ) 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 28 行, 324 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 “ 之 ” 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 “ 天下行书第一 ”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王羲之 (303—361 ,一作 321—379) ,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邪监沂(今山东临沂),后迁会稽,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擅书法,世称 “ 书圣 ” 。

  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 “ 王右军 ” 。永和十一年( 355 年)三月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 会稽 蕺山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且与许询、支遁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 自王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 “ 华院画堂 ” 。后人定村名为 “ 华堂 ” ,沿称至今。王羲之遗迹遍及全县各地。嵊西独秀山为王羲之读书处,山上观音殿悬有 “ 右军旧游地 ” 匾额;山麓建桃源乡乡主庙,奉王右军为乡主。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东的清隐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岭等,均为王游憩之地,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东晋升平五年( 361 年),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 535 - 546 年),嗣孙建右军祠于墓前,并于观旁建书楼、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隋大业七年( 611 年),其七世孙智永和尚嘱徒尚杲(吴兴永欣寺少门),专诚赴金庭祭扫,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记》,立碑墓前。明永乐年间,张推官树碑墓右。弘治十五年( 1502 年),重建 “ 晋王右军墓 ” 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 1849 年)冬,王氏嗣孙秀清于金庭观左建 “ 晋王右军墓道 ” 牌坊,现尚完好。

  说到对鹅的喜爱,比较突出的,要算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了。这里就有一段故事:

  据说,品性高洁的王羲之对做官没有多大兴趣,就离开嘈杂烦闷的京城,来到了风景宜人的江南,他在绍兴一带居住时,经常漫步在水乡泽国,观察群鹅。一只又一只的鹅啊,羽毛整洁美丽,体态雍容华贵。它们有的浮游,有的高歌,有的嬉戏。 ……· 他入迷地看啊,看啊,有时竟忘了回家吃饭。

  有一天,他惊喜地发现,有只鹅长得不同寻常,它的羽毛象雪一样白,顶冠象宝石一样红,尤其是叫声分外悦耳动听,他非常喜爱,立即派人到附近去打听,想把这只鹅买下来,就是多出一倍的钱,也在所不惜。一了解,原来鹅的主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老人家身边没有什么亲人,只有这只白鹅做伴。她虽然家里很穷,这只鹅却怎么也舍不得。王羲之知道了这些情况后,完全体谅老人的心情,表示不买这只宝贵的鹅了。为了进一观察,他决定登门拜访。再说这位老妇人,当她听说是书法家王羲之要到她家来参观时,高兴极了,可是拿什么来招待贵客呢?老人家正在犯愁,忽然院子里响起了 “ 哦 —— 啊 ——” 的叫声。噢,有了,为了招待客人,老人就把心爱的白鹅杀了,做了一道美味的菜肴,等待王羲之的到来。不一会儿,王羲之迈着匆匆的步伐走进这简陋的茅屋。当他了解到热情慷慨的主人把仅有的一只心爱之物拿来待客时,眼睛湿润了:他为这只鹅的死感到可惜,更为主人的盛情所感动 …… 于是,他要人找来墨笔,在随手带来的六角竹扇上挥毫写字,递与老妇人,嘱咐说: “ 老人家,我没什么感谢您的,请把这个扇子拿到市上,卖上一百钱,用来贴补生计吧。 ” 老人推辞不要,羲之深情地说:这是我孝敬你老人家的一点心意啊 !

  王羲之写染一池水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 “ 笔山 ” 。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 “ 墨池 ” 。

  王羲之写字换鹅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在自己做官时,从后院的池边练字,从池中洗笔,日久天长,池水都黑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 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 “ 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 “ 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爱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着,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 “ 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白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 “ 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 “ 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 ” 妈妈摇摇头。 “ 五年总行了吧? ” 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 “ 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 ?”“ 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 18 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 5 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 “ 大 ” 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 “ 大 ” 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 “ 我又练了 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 ?” 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 3 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 “ 大 ” 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 “ 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 “ 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 ” 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 “ 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 18 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 “ 二王 ” 。

  王羲之天台山拜师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 天台山 ,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己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 “ 你的字写得不错呀! ”“ 哪里,哪里! ” 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己写得字,便请教说: “ 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 “ 你伸过手来。 ”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 “ 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 ” 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 “ 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 ” 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 “ 先生家居何处? ” 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 “ 天台白云 ……”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 “ 永 ” 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 “ 永 ” 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 “ 永 ” 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经洞》,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 “ 黄经洞 ” 。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

  东床择婿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时,有一位大官,名叫郗鉴,他是个很爱才的人,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郗老大人动了不少脑筋。后来,他打听到王家子弟一个个相貌堂堂,才华出众,就想缩小范围,在这几个青年人当中选择一个做他的女婿。消息传来,王家子弟一个个兴奋而又紧张,他们早听说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学,谁不想娶她作妻子呢?于是,一个个精心修饰一番,规规矩矩地坐在学堂里,表面上是看书,心儿早就飞了。可是东边书案上,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只见他还象平常一样随便,好像压根儿没有这回事似的,仍在聚精会的地挥笔写字。这天,天气并不热,可是这个青年人却热得解开了上衣,露出了肚皮,也许是早上没来得及吃饭吧,他一边写字,一边抓起冷馒头咬一口,无拘无束地咀嚼着,眼睛还一个劲地盯着面前的毛笔字,那紧握毛笔的右手,一时一刻也没有松开,有时还悬空比划着写字,那一副认真的神态,使人禁不住发笑。郗鉴派来了自己的代表在学堂进行了一番观察了解后,就回去了。在他看来,王家子弟一个个都不错,彬彬有礼,年青英俊,才华洋溢,简直没法说哪个最好,哪个较差。不过,要说表现不那么使人满意的,倒有一个。他坦胸露腹,边写字还边啃馒头,样子太随便了,好像对于老大人选择女婿这么一件大事,一点儿也没放在心上 …… 这郗大人听了回报,恰恰对那位举止 “ 随便 ” 的青年有兴趣。他详细问了情况,高兴地将两个手掌一合,说: “ 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 ” 这是怎么回事呢?郗老大人认为,这个青年不把个人的事儿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于书法事业,这正是有出息的表现,有这样的钻劲、迷劲,是不愁不成才的。 你猜这位青年是谁?不是别人,正是王羲之,后来他真的成了杰出的书法家。这说明,郗老大人是有眼力的。这里还顺带说一句,王羲之的夫人、郗鉴的女儿,她也是个书法家,对王羲之的帮助可大了。她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有名的书法家,这里面也有她的一份功劳呢。

  吃饺子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 “ 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 ” 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 “ 鸭儿饺子铺 ” 。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 “ 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 ” 。 —— 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 “ 小鸟 ” 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 “ 小鸟 ” 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 —— 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 “ 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 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 “ 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 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 “ 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 ” 老人答道: “ 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 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像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 “ 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 ” 老人气鼓鼓地说; “ 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 ” 老人的话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王羲之卖当

  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很爱游山玩水,走进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 , 他去杭州探访好友,走到苏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桥,举目四望,见前边有一座小村庄,飘扬的酒旗在落日的余辉中闪光,袅袅的炊烟从茅屋顶上缓缓升起,三三两两的农人向村庄走去,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他有些流连忘返,在桥边停下,月亮升起的时候,村庄一片朦胧,更是一番景致,沽来一壶清酒,买了几盘小菜,自斟自饮起来,夜半时分,带着几分醉意,渐渐睡去。

  第二天醒来,忽觉头上沉重,回到馆舍躺下就病了,书童请来了苏州的名医为王羲之诊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个月。出门时身上所带的盘费也已用光,要到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这怎么办?他想了想,忽然记起,在他住的旅馆对面有一个当铺,他记得那个 “ 当 ” 字已经破旧不堪了,我何不写个当字去当了?这是个好主意,于是就叫书童铺纸磨墨。他写好一个当字,叫书童拿 去当了,价格是 30 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当。书童来到当铺,展开王羲之的字,老板一看,果然是个好字,就问当多少钱,书童说 30 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行。老板端详着,说: “ 好字是好字,只是带着病容,不值不值。 ”

  书童回来把老板的话说给王羲之,王羲之说: “ 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来了,好!我就再写一个。 ” 王羲之又写了一个字,让书童拿去,老板一看,说道: “ 这个当字比那个有力多了,只是带着孤气和怒气。就这吧,我要了。 ” 交给书童 30 两银子。王羲之有了钱,又可以上路了。他来到杭州,见了朋友,朋友设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的亲戚,开着一个当铺,想求王羲之写个当字,当做招牌,王羲之说: “ 我已经写好了一个当字,你去取回来就是了。 ” 王羲之把当票掏出来,交给那人。那人带着银两就望苏州而去。到了苏州,见了当铺老板,就要回当。老板听他不是本地人,跑这么远要回当,以为他是个疯子。一看当票是真的,老板想坑他一家伙,算盘子一拨拉,连本带利开口要他 40 两,那人掏出 40 两给了老板。老板有点纳闷,明显是坑他,他却喜滋滋地掏出 40 两银子赎当。就问他: “ 请问,这个字有什么珍贵的? ” 那人说: “ 这是当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你老先生有眼不识金镶玉 , 哼!再会! ” 老板急了。喊道: “ 你回来,我拿 50 两银 子要了你的当字,要不 100 两, 100 两! ” 那人听都没有听,回到杭州,见了王羲之,交出了那个当字。 王羲之接过来看都没看, “ 嚓嚓 ” 两下把那个字撕了个粉碎。那人可惜得不得了,一步晚了,没能救出那个当字。王羲之笑笑说: “ 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个 ‘ 和 ’ 字,和气生财么,这个字是我病好后心情不好的时候、在发脾气的时候写的,带着几分怒气,不好,我现在再给你写一个,包准你挂出去能发财。 ” 于是,杭州的朋友展纸磨墨,王羲之运气着力,挥笔写下一个很大的 ‘ 当 ’ 字。在场的朋友们无不称奇,人人都夸这个当字极好极好。这个当字经高级工匠刻制,挂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处,非常显眼,生意从此也非常热闹。从那以后,杭州的当铺成了全国最出名的当铺。

  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原文 :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 死生亦大矣。 ”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

  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从前所喜欢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还不能不因此而产生感慨。何况寿命长短,跟着自然界变化,终究要走向结束。古人说: “ 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 ” 难道不令人悲痛吗!

  每次我看到从前人产生感慨的原因,同我们好像契约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叹,可是心里又不明白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诞的。后来的人看现在,也象现在的人看从前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把与会的人一个一个地记下来,并且把他们所作的诗抄录下来。虽然时代不同,事情也两样,但是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那情景还是一样的。后代阅读的人,也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 .

[ 编辑本段 ]

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锲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 " 书圣 " 。

  王羲之 13 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假思索地用馍馍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 " 墨池 " 。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 " 墨池 " 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羲之不问此事,仍坐在东边的座位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 :" 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坐在东边的座位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 " 郡鉴听后,高兴地说: “ 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 ” 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 “ 东床快婿 ” ,从此 " 东床 " 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 编辑本段 ]

王羲之墓

  王羲之墓,在嵊州城东 20 多公里的金庭乡瀑布山。传说金庭是书圣王羲之晚年养生之处,卒葬于金庭乡瀑布山下。

  据《剡录》载: “ 王右军墓,在县东孝嘉乡五十里。 ”

  今墓为 1984 年重修,向南,圆形,条石青砌,墓前铺青石平台,中立石碑,碑阳镌刻 “ 晋王右军墓 ” ,上覆以方形石亭,单檐歇山顶。此处有古柏蔽日、瀑布挂潭,青山环抱,碧溪蜿转,秀色可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编辑本段 ]

王羲之传论

  书契之兴,肇乎中古,绳文鸟迹,不足可观。末代去朴归华,舒笺点翰,争相夸尚,竞其工拙。伯英临池之妙,无复馀踪;师宜悬帐之奇,罕有遗迹。逮乎钟、王以降,略可言焉。钟虽擅美一时,亦为迥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至于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但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瑕。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搓挤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欤 ! 子云近世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卧王蒙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虽秃干兔之翰,聚无一毫之筋;穷万谷之皮,敛无半分之骨。以兹播美,非其滥名耶 ? 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 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

   笔法诀

  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心神不正,字则攲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攲,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

  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

  为点必收,贵紧而重。

  为画必勒,贵涩而迟。

  为撇必掠,贵险而劲。

  为竖必努,贵战而雄。

  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

  为环必郁,贵蹙锋而总转。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

  侧不得平其笔。

  勒不得卧其笔,须笔锋先行。

  努不宜直,直则失力。

  趯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

  策须仰策而收。

  掠须笔锋左出而利。

  啄须卧笔而疾掩。

  磔须战笔发外,得意徐乃出之。

  夫点要作棱角,忌于圆平,贵于通变。

  合策处策, 字是也。

  合勒处勒, 字是也。

  凡横画并仰上覆收, 字是也。

  三须解磔,上平、中仰、下覆, 字是也。凡三画悉用之。

  合掠即掠, 字是也。

   字右边,不可一向为之,须背下撇之。

   须上磔扭锋,下磔放出,不可双出。

   字四撇,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巧在乎躏砾,则古秀而意深;拙在乎轻浮,则薄俗而直置。采摭箐葩,芟剃芜秽,庶近乎翰墨。脱专执自贤,缺于师授,则众病蜂起,衡鉴徒悬于暗矣。

  论书

  太宗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朕少时为公子,频遭敌阵,义旗之始,乃平寇乱。执金鼓必有指挥,观其阵即知强弱。以吾弱对其强,以吾强对其弱,敌犯吾弱,追奔不逾百数十步,吾击其弱,必突过其阵,自背而返击之,无不大溃。多用此致胜,朕思得其理深也。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指意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所资心副相参用,神气冲和为妙,今比重明轻,用指腕不如锋芒,用锋芒不如冲和之气,自然手腕轻虚,则锋含沉静。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虞安吉云: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是书耶 ? 纵放类本,体样夺真,可图其字形,未可称解笔意,此乃类乎效颦,未入西施之奥室也。故其始学得其粗,未得其精。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横毫侧管则 钝慢而肉多,竖笔直锋则干枯而露骨。及其悟也,心动而手钧,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粗而能锐,细而能壮,大者不为有馀,短者不为不足,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

摘自 : 百度百科首页 http://baike.baidu.com/view/2527.htm



** 他对白鹅的喜爱使我想起一首唐诗,也附此:



这是骆宾王在7岁时写的一首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47325.htm

bakoma 发表评论于
看过右军的趣事,没想到像楼主这样收集在一起。楼主是有心人啊。再收集一些帖子怎么样?
石甫 发表评论于
很好的分享。谢谢。
yimei1926 发表评论于
太谢谢了!我很高兴能分享到。
群思 发表评论于
你的blog最对俺的路子。很喜欢。有东西可学。谢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
Logo

Looks like your ad blocker is on.

×

We rely on ads to keep creating quality content for you to enjoy for free.

Please support our site by disabling your ad blocker.

Continue without supporting us

Choose your Ad Blocker

  • Adblock Plus
  • Adblock
  • Adguard
  • Ad Remover
  • Brave
  • Ghostery
  • uBlock Origin
  • uBlock
  • UltraBlock
  • Other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Plus icon
  2. Click the large blue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3. Click refresh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icon
  2. Under "Pause on this site" click "Always"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guard icon
  2. Click on the large green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 Remover icon
  2. Click "Disable on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orange lion icon
  2. Click the toggle on the top right, shifting from "Up" to "Down"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Ghostery icon
  2. Click the "Anti-Tracking" shield so it says "Off"
  3. Click the "Ad-Blocking" stop sign so it says "Off"
  4.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Origin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ltraBlock icon
  2. Check the "Disable UltraBlock" checkbox
  1. Please disable your Ad Blocker
  2. Disable any DNS blocking tools such as AdGuardDNS or NextDNS

If the prompt is still appearing, please disable any tools or services you are using that block internet ads (e.g. DNS Servers).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