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95年-108年的东北亚人群和族群(续七)
关于歳人文化-箕子朝鲜的余论。
第一、大连地区是歳人文化的中心区域,是箕子朝鲜最初的封地,也就是最初的朝鲜。原因有几点:A. 大连这个地方的歳人,从双砣子二期文化开始,到秦开辟地,连续发展了1500年以上,稳定的人口内涵加外来的新鲜势力,是文明崛起的重要方式。所以这个地方最具备条件。B. 西周以后的所谓“辽宁曲刃青铜文化”的典型器物曲刃青铜短剑,徐光辉等专家论定是以辽东半岛为基地,向西传播到西部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即东胡,和向东传播到今朝鲜半岛上的。这种青铜短剑,又称琵琶形青铜短剑或小提琴形青铜短剑(韩国人称),在属于西周早期阶段的大连地区的歳人文化遗址中就出现了。但这种短剑,可能是伴随着外来人群的进入而创造出来的。西周以前的歳人遗存,没有。C. 还是关于曲刃青铜短剑,这种剑的早期形态分布在辽东半岛,晚期形态出现在大同江流域。D. 目前为止,基本没有在今平壤地区发现更古老的青铜考古文化。有些韩国学者甚至认为,连西汉时期的文化都没有,只有东汉以后的。如此种种原因,大连是最初的朝鲜,当之无愧。恭喜大连。
第二、箕子奔朝鲜的历史基本可信。表现在从西周之初以后,歳人文化持续发展,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商周交替的时候,歳人的一些特质,也发生了改变,最重要的就是葬俗,在保留原有的“二次捡骨家庭丛葬”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火烧的细节。这个以后讨论。来到歳人中间的,应该箕子,为什么是,箕子如何来,走那条线路,这些也都以后讨论吧。
第三、朝鲜一名,由箕子带来的可能性较大。我们看到,秦开攻朝鲜以后,一部分歳人和箕子统辖下的歳人分离,进入前文推定的古歳国的地域。从以前的论述可知,他们还是使用了歳人的名称,而不是朝鲜人。这可以为佐证。朝鲜这个名字,如何来,从哪里来,以后探讨。
第四、古歳国和箕子朝鲜的歳人迁移以后,大连地区还留有许多歳人,变成了燕人。这只是名字变了一下。他们的“二次捡骨家庭丛葬”习俗,一直保持到东汉以后。而前1900以后的某个年代,当歳人到达大连地区时,不排除也有一些歳人到达朝鲜半岛黄海海滨的一些地方,这些以后探讨。
第五、秦开辟地,开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和辽东五郡,辽东这部分,是从箕子朝鲜这里接手的。但再往前,辽河流域北北部一带,箕子和歳人又是在春秋时代,从有鬲人群那里接手的。辽东半岛的南部,是歳人固有的生活地域无疑。
第六、歳人在各个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水平,可以从考古报告中获得详细信息,就不一一描述了。
第七、一个题外的东东。秦开是随荆珂一同刺秦王(公元前227年)的秦舞阳的祖父,秦开的年代距离前195年,最多了也就150年左右。
好了,歳人的问题,已经没有太多需要描述的了。歳人是明确无误的夷人,有很原始的对“柢”的崇拜。歳人在约前1900年以后的某个时候,做为岳石文化人群的一份子带着自己古老特殊的葬俗,从山东半岛进入辽东半岛南部区域定居下来。同时也可能到达朝鲜半岛黄海海滨的一些地方。歳人在前1000年左右,和因商朝覆灭东来的箕子集团结合,一起成为西周封建制度下的一个候国,朝鲜。进入春秋时代,歳人-箕子集团也积极开疆拓土,创造文明显赫一时的箕子朝鲜和曲刃青铜文化,彪炳史册。在战国诸侯纷争的年代,歳人-箕子朝鲜败于燕国,一部分向东北方向移动,继续以歳国的姿态出现,在汉朝和卫氏朝鲜之间骑墙,后属于汉朝玄菟郡、临屯郡和乐浪郡等,大概持续到夫余勾骊完全崛起,成为两国治下主要的成份。一部分向东南方向移动,继续箕子朝鲜的传统。箕子统治集团在前195年以后的某个时间,被卫满取代,箕氏(可能包含一部分歳人)南移到朝鲜半岛南部,创立箕氏韩国,后失去统治权,成为马韩辰国的臣民。箕氏南移后,留下的歳人继续成为卫满朝鲜及以后的乐浪郡的居民。此外,当最初的歳人,到达大连地区以后,种种迹象表明,各个时期,都有一部分歳人可能深入到了东北亚的腹地,最后加入了其它族群,这个也不应该忽略,在论述其它族群的时候会分析。
关于歳人的讨论告一段落。以后在讨论东北亚其它族群时,可能也会提及歳人。那时歳人就是界定其它族群的标竿了。最后感谢歳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个历史迷宫,它给探索者提供了无穷的乐趣。
在歳人的章节翻过以前,我们回头聊聊为什么齐桓公北伐山戎,只是获得战术的胜利,而在战略上给华夏集团和后来的汉族留下无穷的后患,是个失败。
从前文描述的西周大势和东北亚各方国和部落联盟的国际形势可知,有鬲人群和歳人等东北亚集团,在西周的时候,俨然都是安分守己的诸侯,遵守秩序,并没有把自己排除在西周王朝所建立的这个封建制度之外,例如从夏家店上层文化出土的青铜器上看,他们都是以诸侯的身份和大陆内部的各诸侯之间交往并联姻的。从文献看,箕子朝鲜、肃慎等也是不断朝贺周天子,至少属于周朝荒服的范围。我们也没有看到他们象西戎集团一样,不断的挑战西周王权。所以在北方和东北方的这些集团,和处于大陆内部的诸侯,是不存在一个边界的。
文化上和血缘上,有鬲人群和周室所代表的所谓中原集团,有亲密无间的联系,而无鬲有豆的歳人和箕氏也都和大陆内部人群中的亚集团之间有亲密无间的联系。地理上,燕山和军都山从来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这和大陆西部的大漠戈壁完全是两个概念。历史上,处于东北亚的文化集团,不断的加入大陆中部,甚至南部的文明,进行文化和人员上的融合,而大陆内部地区的文化,也不时的迁徙到军都山和燕山北麓地区,修养生息。这个机制,从东北亚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兴隆洼文化时代就开始了,红山文化也好,夏家店下层文化也罢,一直都是这样循环的。
但齐桓公的军事行动,打击了和周室最紧密的有鬲人群,他们仅仅是积极参与群雄逐鹿的过程而已。齐桓军事打击的成功,人为制造了一个边界,然后关闭了一扇大门。要命的是,被关在大门之外的,是相当一部分人口,尽管他们在血统上和心理上和大门里面的人群是没有区别的,但他们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是茫然的。看守大门的燕国,唯唯诺诺,所做所为和西部的秦国大相径庭,既不积极开拓,也不让开大道,让东北亚集团和大陆内部之间保持流动性。糊里糊涂的就把春秋和战国早期这400年给浪费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秦开虽然在燕国的最后岁月里,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已太晚了,于事无补。
大门之外的人群,错过了春秋这个重要的华夏民族形成的过程,风云际会,他们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等到秦汉时代,他们的文化心理已经和大陆内部的人群有了很大的差别。即使大陆内部的最优秀的史学家,对这些人群的来龙去脉也不胜了了,分辨不清了,给后人留下了一堆内涵不清的人群代号。
随着对东北亚各族群分析的深入,齐桓公所造成的战略失误,会越来越明显。
【歳人写作后记】
这几天加班加点,终于把歳人的部分初步写完了。写作上暂时告一段落。
歳人的推定,最初并不是他们的二次葬风俗,而是其它机制。二次葬这个机制是后来才发现的。原来那个机制和从二次葬机制得到的结论,完全一致,所以就暂时保留了。用在对历史更模糊阶段的推理过程中吧。
歳人是最简单和直接的,感谢他们独特的个性。其它族群只会越来越难。
最后,写作时间有限,在所难免笔误百出,已经发现了不少。请大家包涵。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