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发现的野生大茶树和中国的野生大茶树是同一植物物种,只不过因为生长地域的不同,产生了一些变异。这一情况,在逻辑上还存在着推演出中国和印度同是茶树的原产地的可能性。近几十年来,地质学上板块学说最后终于得到公认,我国的茶学工作者又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出发,结合茶树的自然分布与演化,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深入地分析与论证,完全能够进一步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唯一原产地。
首先,根据地质学上的板块学说,我国的西南地区位于欧亚板块(也叫欧亚古大陆)的南缘,而印度则包括在印度板块(也叫冈底斯古大陆)之内。三千多万年前这两个板块并不相连,中间隔着一条喜马拉雅古海沟。请允许稍微离题谈一谈板块学说。
19世纪以前,人们尚未开始系统地研究地球整体的地质构造,对海洋与大陆是否变动,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认识。1910年德国的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8226;魏格纳(1880-1930)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如果从地图上把这两块大陆剪下来,再拼在一起,就能拼凑成一个大致上吻合的整体。把南美洲跟非洲的轮廓比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远远深入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好可以嵌入非洲西海岸几内亚湾的凹进部分。
魏格纳结合他的考察经历,认为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并形成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推断在距今3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都连结在一块,构成一个庞大的原始大陆,叫做泛大陆。泛大陆被一个更加辽阔的原始大洋所包围。后来从大约距今两亿年时,泛大陆先后在多处出现裂缝。每一裂缝的两侧,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裂缝扩大,海水侵入,就产生了新的海洋。相反地,原始大洋则逐渐缩小。分裂开的陆块各自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今天人们熟悉的陆地分布状态。
1912年1月6日,魏格纳在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此后,由于研究冰川学和古气候学第二次去了格陵兰。在随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的研究工作中断了,在战场上身负重伤,养病期间他于1915年出版了《大陆和海洋的形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大陆漂移说。他在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大陆漂移说一提出,就在地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年轻一代为此理论欢呼,认为开创了地质学的新时代,但老一代均不承认这一新学说。魏格纳在反对声中继续为他的理论搜集证据,为此他又两次去格陵兰考察,发现格陵兰岛相对于欧洲大陆依然有漂移运动,他测出的漂移速度是每年约1米。1930年11月2日,魏格纳在第4次考察格陵兰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倒在茫茫雪原上,那是他50岁生日的第二天。直到次年4月,搜索队才找到他的遗体。
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6大板块的主张,它们是: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板块学说很好地解决了魏格纳生前一直没有解决的漂移动力问题,使地质学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获得了全面的综合。随着板块运动被确立为地球地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地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确实相信,从大陆漂移说的提出到板块学说的确立,构成了一次名副其实的现代地学领域的伟大的革命。
前面已经提及,茶树所属的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起源于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垩纪至新生代初期第三纪,它们分布在欧亚古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至今已有六、七千万年以前。我国的西南地区位于欧亚古大陆的南缘,当时这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是热带植物区系的大温床。大约三千万年前,发生了地质学上的早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挤压,不仅填没了喜马拉雅古海沟,而且形成了平均海拔高度3500公尺的喜马拉雅山脉(一千万年前开始的晚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把喜马拉雅山脉的平均海拔高度进一步升高到今天的6000多公尺)。从那个时候开始印度才和欧亚大陆连在一起,而此时茶树已经在今天我国的西南地区出现了三千多万年了。此前印度是包括在冈底斯古大陆之内,它是与欧亚古大陆并不相连接的另一个大陆,当然也谈不上是高等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