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20週年 趙紫陽秘密錄音曝光

还原历史 了解真相─赵紫阳录音回忆《改革历程》香港出版

5月14日,赵紫阳秘密回忆录一书英文版在香港问世,书的英文名字为《国家的囚徒:赵紫阳的秘密日志》 (Prisoner of the State:The Secret Journal of Premier Zhao Ziyang),而中文版书名《改革的历程》也与5月29日由赵紫阳前秘书鲍彤之子鲍朴主持的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发行。

赵紫阳秘密回忆录在六四二十周年到来之际出版,成了爆炸性的新闻。香港和世界各大媒体纷纷抢登回忆录的片段和摘要,回忆录新闻占据了各大报纸、杂志、电视、电台和网站头条。同时,鲍彤等中国政治敏感人士成了各媒体采访的重点。学者、专栏作家和六四相关人士,也纷纷撰文,高度评价赵紫阳的回忆录,认为赵紫阳揭开了中共内部权力斗争的内幕。邓小平通过六四武力镇压,将赵紫阳等党内政治改革力量完全清除。

赵紫阳的回忆录不仅揭开了六四镇压的内幕,也将中国改革的历程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邓小平并非中国真正的改革者,赵紫阳等才是中国改革的建议者、实施和推行者。回忆录也揭示了赵紫阳怎样从一个中国改革者转变为宪政民主主义者。

赵紫阳回忆录的出版发行是六四的最好纪念,随之而来的纪念活动,在海外会激动人心;而在中国大陆,当局对赵紫阳回忆录出版惊恐万分。一方面在海关加紧盘查,防止回忆录流入大陆,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网络封锁,所有关于赵紫阳回忆录和六四相关的文章,都严密封杀。与此同时,为防止国内因纪念六四发生事件,对异议人士、维权人士进行严密监控,甚至不惜实行反复抄家、传唤、拘押等手段。

赵紫阳录音片断原文


 

6月3日夜,我正同家人在院子里乘凉,听到街上有密集的枪声。一场举世震惊的悲剧终于未能避免地发生了。

"六四"悲剧三年后,我记下了这些材料,这场悲剧已经过去好多年了。这场风波的积极分子,除少数人逃出国外,大部分人被抓、被判、被反复审问。情况现在应当是非常清楚了,应该说以下三个问题可以回答了:

第一,当时说学潮是一场有领导、有计划、有预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政治斗争。现在可以问一下,究竟是什么人在领导?如何计划,如何预谋的?有哪些材料能够说明这一点?还说党内有黑手,黑手是谁呀?

第二,说这场动乱的目的是要颠覆共和国,推翻共产党,这方面又有什么材料?我当时就说过,多数人是要我们改正错误,而不是要根本上推翻我们的制度。这么多年过去了,审讯中得到什么材料?究竟是我说得对还是他们说得对?许多外出的民运分子都说,他们在"六四"前,还是希望党往好处改变。"六四"以后,党使他们完全绝望,使他们和党处在对立的方面。在学潮期间,学生提出过很多口号、要求,但就是没有提物价问题,而当时物价问题是社会上很大的热点,是很容易引起共鸣的。学生们要和共产党作对,这么敏感的问题他们为什么不利用呢?提这样的问题不是更能动员群众吗?学生不提物价问题,可见学生们知道物价问题涉及改革,如果直接提出物价问题动员群众,实际上要反对、否定改革。可见不是这种情况。

第三,将"六四"定性为反革命暴乱,能不能站得住脚?学生一直是守秩序的,不少材料说明,在解放军遭到围攻时,许多地方反而是学生来保护解放军。大量市民阻拦解放军进城,究竟是为了什么?是要推翻共和国吗?当然,那么多人的行动,总有极少数人混在人群里面攻打解放军,但那是一种混乱情况。北京市不少流氓、流窜犯乘机闹事,那是完全可能的。难道能把这些行为说成是广大市民、学生的行为吗?这个问题到现在应当很清楚了。



以上几点,就是说明1987年中央领导班子改组、耀邦辞职以后,面临着一个声势浩大的反自由化运动。在这种情况下,不反是不可能的。当时有一种很大的力量,要乘反自由化来大肆批判三中全会的路线,要否定改革开放政策。而我如何顶住这股势力,如何把反自由化控制起来。不使扩大化,不涉及经济领域;尽量缩小范围,尽量减少一些思想混乱,这是一个方面。再一个方面就是对人的处理的问题。要不要处理人、伤害人。如何少处理人,不过多伤害人,这也是我当时面对最头痛的问题。

反自由化以来,一些老人们劲头很大,极左势力也很大,想要整很多人。邓小平一向主张对党内一些搞自由化的人作出严肃处理。王震等其他几位老人也是如此。邓力群、胡乔木等人更是想乘机把这些人置于死地而后快。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这次反自由化中尽量少伤害一些人,保护一些人,即使没法避免也力求伤害得轻一些,这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一开始,在制定中央四号文件时,为了少伤害一些人,对如何处理在反自由化中犯错误的人作出了严格的规定。文件提出:需要在报刊上点名批判和组织处理的,只是个别公开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屡教不改而影响很大的党员,并且应经中央批准。还指出,对有些持系统错误观点的人,可以在党的生活会上进行同志式的批评,允许保留意见,采取和缓的方式。我在宣传部长会议上和其他场合还讲了在思想文化领域要团结绝大多数人的问题,指出包括有这样或那样片面错误观点的人都要团结。我还指出,在从事思想理论文化领域工作的党员中,既鲜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热心改革开放的人固然不少,但也有些人拥护四项基本原则,而有些保守僵化;也有些人热心改革开放,而讲了些过头的话,出格的话。既不要把前者看成是教条主义,也不要把后者看成是自由化分子,都是要教育团结的人。我当时有意识地强调反自由化时把有点自由化错误的人和有点僵化保守的人,都说成属于认识上的片面性,就是为了尽量避免或少伤害人。





但是,我们已经实行了三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对一直遵循传统社会主义原则的中国人民,究竟应该给个什么说法呢?一种说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搞早了,该退回去,重搞新民主主义;一种说法是,中国未经资本主义发展就搞社会主义,现在应当进行资本主义补课。这两种说法虽然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必然会在理论上引起很大争论,很可能在思想上造成新的混乱。特别是这样的提法不可能得到通过,搞得不好会使改革开放事业遭到夭折,因此不能采取。我在1987年春季考虑十三大报告时,很长一个时期就考虑这个问题如何回答。在思考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提法最好。它既承认、肯定了我们已搞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同时由于它是个初级阶段,完全可以不受所谓传统社会主义原则的约束;可以大胆地调整超越历史的生产关系,从越位的地方退回去,实行适合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和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各种改革政策。



也许有人会问,你过去在地方工作,怎么对经济改革发生兴趣?我认为中国经济必须改革,虽然那时我也看过一些东欧经济改革的书,但出发点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主要的是我认为中国的经济弊端太多,人民付出的代价太大,效益太差。但弊端的根本在哪里,开始也不是很清楚。总的想法就是要提高效益。来北京后,我对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明确地不是为了追求价值多少,也不是要把经济发展搞得多快,就是要在中国找到一个如何解决人们付出了劳动,而能得到相应的实惠的办法,这就是我的出发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2-3%就不得了了,而我们经常增长10%,但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至于怎样找到一条路子,我当时观念里没有什么模式,没有系统的主张。我就是希望经济效益好,有这一条很重要。出发点就是经济效益好,人民得到实惠。为了这个目的,摸索来,摸索去,最后就找到了适合我们的办法,逐渐走出了一条路。



总之,当时有两部分,一个是计划体制外的市场经济,一个是计划体制内的计划经济。我们一方面扩大计划外的市场经济,另一方面逐步缩小计划经济的比重。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的情况下,势必是此消彼长。计划经济缩小减弱,市场经济就得到扩大和加强。当时市场经济部分主要是农业、农副产品、轻纺工业、消费品工业,而属于生产资料的,基本上掌握在国营企业手里。一个消费品,一个生产资料,如果控制生产资料生产的企业不削弱、不缩小,不分出一部分投入市场,新生长起来的那一部分市场经济就无法继续;如果生产资料生产的那一部分,一点也不允许自销,一点也不允许进入市场--如果把小煤窑、小水泥也都统管起来的话--那新生长的市场经济将会因缺乏原材料而遭遇到极大的困难。所以十几年来对计划内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国有企业机制的改革,尽管都没有触动根本,但从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个意义上看,它起了不可忽视的良好作用。



当然将来哪一天也许会出现比议会民主制更好、更高级的政治制度,但那是将来的事情,现在还没有。基于这一点就可以说,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不仅要实行市场经济,发展现代的文明,还必须实行议会民主制这种政治制度。不然的话,这个国家就不可能使它的市场经济成为健康的、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也不可能实现现代的法治社会。就会象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出现权力市场化,社会腐败成风,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





现在回想起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实在不容易,阻力很大,顾虑很多,很多无名恐惧,给要做这些事的人带了很多帽子。改革开放,尤其是开放很不容易。一涉及到与外国人的关系,总怕丧权辱国,怕自己吃亏,说"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我常给他们讲这个道理:外国人到中国投资,他们本来就很多顾虑,我们的政策这样不稳定,应该说有很多风险,要怕的应该是拿钱进来的外商,我们中国政府有什么可怕的呢?

在“六四”这个重大的历史关头,赵紫阳对中华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对百姓负责,完全不顾个人生死荣辱,站在真理一边,站在人民一边,绝不妥协,绝不屈膝,绝不退让。他继承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为了人民,为了一个“义”字,可以赴汤蹈火的高尚精神。他是人们的榜样。
--- 《序》 杜导正

 

 

「关于改革的全过程,其中的甘苦与探索,合作与分歧,在本书中都有论述,这是我看到过的迄今最深入和最可靠的史料。」

──《导言》作者:鲍彤

「如今的中国,赵紫阳是不允许存在的。到了不再偏执的未来,也许他将进入华夏先烈之列──他们为国?力,功勋卓 着,但不见容于最高统治者。

当他们腐坏的政敌早已灰飞烟灭的时候,他们的英名将久远长存,受人景仰。」

──《代后记》作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

 

第一部分 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

  一、八九学潮初起

  二、四·二六社论激化了矛盾

  三、两种处理学潮方针尖锐对立

  四、决定戒严和武力镇压

  五、邓的拍板不具合法性质

  六、宁愿下台也必须坚持自己的主张

  七、同戈尔巴乔夫的谈话

第二部分 非法幽禁与世隔绝

  一、三年审查不了了之

  二、非法幽禁岁月漫长

第三部分 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

  一、邓小平和陈云的不同主张

  二、一九八一年进一步调整经济

  三、开始对外开放

  四、探索经济建设的新路子

  五、我同耀邦在经济上的不同意见

  六、计划与市场

  七、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

  八、经济过热、软着陆和治理整顿

  九、扬长避短发展外贸

  十、农村包产到户

  十一、探索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十二、关于沿海发展战略的几种不同意见

  十三、探索反腐败的道路

第四部分 从反自由化到十三大

  一、胡耀邦被迫辞职

  二、防止反自由化扩大化

  三、说说胡乔木和邓力群

  四、筹备党的十三大

第五部分 一九八八年的经济和政治

  一、十三大后出现的好形势

  二、市场抢购和银行挤兑的出现

  三、治理整顿的负作用

  四、闯物价改革关

  五、改革开放遭受很大挫折

  六、来自中央高层不和谐的声音

  七、「倒赵风」的由来

第六部分 政治体制改革

  一、邓小平心目中的政治体制改革

  二、政治体制改革阻力重重

  三、胡耀邦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度

  四、我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过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