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及认知语境研究


关联理论及认知语境研究


闫坤如


中山大学哲学系


Research in Relevance Theory and Cognitive Context


Kunru Ya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Zhongshan University, China




摘要:关联理论是一个新的理论,它是对福多知觉模块论的继承和发展,我们通过关联理论与格赖斯的超符号学的比较,对关联理论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认知语境 关联理论 显义 隐义

Abstract: Relevance theory is a new approach to pragmatics, which attempts to answer not only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communication, but also psychological questions about how the interpretation process unfolds in the hearer’s mind. It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evance and pragmatics inference in communication so as to explain the inference progress under the guidance of relevance theory. Relevance theory is different from Grice’s theory. They think the context is a variable, not a constant. They also distinguish explicature and implicature. In communication the very important is mutual cognitive environment, not all of the listener’s background knowledge.

Keywords: cognitive context, relevance theory






传统意义的语境包括范围很广,涉及到语言的上下文、时间、话题、说话方式、人际关系、人对世界的知识、人际间的相互了解、文化社会等。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很多语言学家把客观世界中种种制约话语的因素定格在人的认知的前提之下,让主观的认知统揽全局,把语境对话语的制约看成是与交际者的智力、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客观的语境因素只有通过认知的过滤才能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产生作用,语言学家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传统语境与认知语境概念的根本区别:传统语境概念认为,理解话语的语境,一般说来是事前固定的,理解话语靠的是语言的解码。而认知语境概念认为理解话语要看语境,而语境同样要在语用的一般原则下形成假设,通过心理认知的过程,形成新的语境,从而揭示话语明说的内容和暗含的内容。

认知结构也称作背景知识,是人类对世界的假设和概念的一种内在的认知能力。受话者对世界的假定以概念的表征储存在大脑中,构成一个人的认知环境,一个人的认知环境是一系列可以映现的事实或假设的集合,认知环境包括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构成一个理解话语的潜在的认知环境。说话人的话语信息与受话人的认知图式相匹配,达到知识共享,给隐含的推理提供证据,否则意图传递受挫,交际无法进行。

认知语境是社会心理性质的,因为在具体语言使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所构成的认知环境是社会中人所共享的东西。尽管人际的差异肯定存在,但是相似却是主流,否则人际间的交往就难以进行。认知语境又代表着社会团体所共有的集体意识,这种共有的集体意识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以“社会表征”(social representation)的方式储存下来,以协调人际间的行为和语言使用,使之适合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

莫里斯(Morris)把语用学看成是探讨语言符号与符号使用者关系的学科,格赖斯(Grice)、奥斯汀(Austin)等人认为符号信息和交际意图有关系,是由推理支撑的超符号关系。斯波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逐渐把语言超符号关系的研究引入了认知的轨道。提出了“关联理论”。 并且提出了关联理论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认知原则)认为人们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关联理论的第二个原则(交际原则):交际行为都应该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这两个原则突显了语境的重要性。

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推理是福多认知模块论的改版,包括涉及一系列假设,命题或意象构成的表征(representations)的感知系统和涉及若干演绎逻辑运算(computations)规则处理系统。认知模块论认为,人的大脑是一个能形成和转换心理表征的原则运算系统,语言就是该系统的操作对象之一,而语言使用涉及到语言系统和其他心理表征以及运算系列的相互作用。

福多(J.Fodor)在他的《心理的模块性》(modularity of mind)中把心、脑从功能的角度划分为两个非常不同的部分——输入系统和中心系统,输入系统(最典型的是知觉系统和语言系统)的功能是将器官的功能所受刺激的信息转化为对外部对象的表征,使之成为适合于中心系统能加以处理的信息;而中心系统的功能则是专司推理、思维、和信念的高级处理系统。福多没有给出模块的定义,但是提供了构成一个模块的一组确定的标准。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标准——领域特殊性和信息封闭性,其中领域特殊性是一个模块只处理与其特定的功能相适应的内容特殊化的信息。模块作为特殊化的“计算”机制,它只是计算那些受约束的“自下而上”的特定输入。仅仅关注与其特殊处理能力关联的信息。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是“信息封闭”(informational encapsulated),也称为“认知的不可入性”(cognitive impenetrability),这是一个系统为“模块”的关键特性。模块除了它们自己专有的信息源之外不能利用其他任何东西。一个加工系统为模块,则它必须独立于主体背景的方式加工它的输入,也就是说它是封闭的。

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认为,语言符号的运作或语言交际,不是Shannon和Weaver在1949年提出的“信息入码—信号—传递途径—接收—信息解码”的单一模式。她们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把语境定义为“一个心理结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它是受话者头脑中关于世界的一系列假设,不仅包括交际的具体环境和上下文的信息,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设或宗教信仰、长期或短期的记忆,总体文化概念以及受话者对说话人心智状态的判断等,这些都对话语的理解起重要作用1。在语言交际中,受话者对世界的假设以概念表征(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构成用来处理新信息的认知语境。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关联程度依赖于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语境效果与关联成正比,处理能力与关联成反比。作者把处理努力理解为认知语言环境所消耗的脑力,关联性越强,话语就越直接,认知所耗的脑力越小,给受话者带来的认知负荷就越小;关联性越弱,话语就越隐含,消耗的脑力越大,受话人的认知负荷越大。交际中说话人对认知负荷增减的利用就表现为一种交际策略的利用。

认知作为一个心理术语,涉及人对信息的选择、接收、处理、理解和储存的能力和过程,关联(relevance)则牵涉到一个省力问题,就语言交际而言,处理最关联的信息是一个自动倾向,语用者总是能够或自然地在所得信息和此间支出的努力两者之间取得最佳平衡,从而获得最佳信息效益。她们提出的关联理论就是基于这种生物心理性质的“经济原则”,把关联定义为认知关联,(人的认知倾向于最大程度地增加关联)和交际关联(交际行为所传递的是最佳关联的假设)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影响话语理解的正是构成语境的这些假设,而不是具体的情景因素。Lyons也认为语境是一个理论概念,构成语境的因素是语言学家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的,这些因素对言语活动的参与者所产生的影响系统地决定了话语地形式、话语地合适性和话语地意义。2熊学亮给认知语境下的定义是:为了系统地分析语言地隐性内容,我们必须把所涉及到地具体或者抽象语境因素结构化……这种语境因素结构化、认知化地结果就是认知语境3。





Grice认为,人们在谈话中总有一个共同接受的谈话目的。在谈话的各个阶段,也可以有各个阶段的谈话目的。谈话必须要遵守合作原则,即:在一次谈话及其各个阶段中,谈话的参与者相应于谈话的目的和要求应当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4。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量准则:尽可能多地提供谈话目的所需要地信息。不要提供多于谈话目的所要求地信息。质准则:不要说你相信为假的话。不要说你缺乏充分证据的话语。关系准则:所说的话必须是和谈话目的有关的。方式准则:避免模糊性,避免歧义,说话简单明了,有秩序。这四个合作原则在谈话中是不能违背的。

Sperber和Wilson的“互相显现”(mutual manifestness)观点暗示语言交际还包括非语言现象的意图推理。因为有的交际不依赖语言,有现象就成了,这并不是说她们想用推理去取代符号解码,她们把符号作为规约体系供信息处理使用,而推理则在语境上操作。她们的显现是话语关联的保证,因为这种显现的程度直接影响心理图式的结构以及表征的排列状态,是语用推理的促成因素,显现也包括话语自身或语言提供的信息,能导致一种将两句看起来似乎不相干的话语拉到一起的逆向推理(backward reasoning or retroactive strengthening),她们认为语言交际时不存在违背准则的现象,而只是话语或表达和语境之间关联程度的变化。话语或表达有时在比较小的语境(比较直接的语境)里面不相干。而在比较大的语境(比较间接的语境)里却是关联的,这与格赖斯的“违背对话准则就导致特殊会话含义”不同。

格赖斯的超符号学强调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认为语用推理从命题直接推出会话含义,不用考虑命题的性质和产生过程。把一般含义和特殊含义分别看成是遵守或者违反会话准则的结果,并未对推理过程做出解释。超符号学把特殊含义的具体推导过程看成是大杂烩式的三段论临时推理,把语用推理看成是归纳性质的,语境是常项,符号是通过语境限制的推理产生含义的。

关联理论与Grice的超符号学的不同之处:

关联理论把语言的交际的基础看成是交际双方共享的认知环境,认为话语基本上是片断性质的,语用者在话语过程中还必须明确指示词语的所指,排除了词汇的歧义,把片断性的话语充实成完整的命题形式的推导过程,通过由认知语境支持的推理产生。语用推理是以非琐碎性质的演绎规则为基础获得交际关联的过程,语用推理是综合性质的,演绎性质的分析规则操作失误通常是误解前提的结果,而综合规则操作失误则最多是对原假设开发的不足。关联理论把语境看成是变项,话语的先前假设和关联性倒成了常项。

Sperber和Wilson指出,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指话语P与语境C之间的关系:‘命题P在语境C中具有关联性当且仅当P在C中具有至少一种语境含义。’她们提出了相互显映的概念,讲语境看成使心理产物,使受话者对世界一系列假设中的一组。

Grice把物理和认知性质的语境看成是含义推导的基础,采纳的是P命题加上C语境推出Q含义的推导公式。而她们却把交际过程看作是一种P假设和C语境的互动,产生语境含义。在Grice公式里面,语境是固定的,推理是按照是否违背或者遵守交际准则为依据进行,因此P推出Q,通过若干语境规律,可以形成超符号关系。而她们的语境主要是认知性质的,是人们对世界假设的子集,由语言符号解码产生的假设在这种语境中,通过演绎逻辑规则产生语境含义。由于话语和交际行为都应是关联的,故对话语的理解也就成了对关联语境的搜索过程,语境也因此成为变项。

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认为语境不是常项,语境是认知性质的,是人对世界假设的子集,由语言符号解码产生的假设在这种语境中,通过演绎逻辑规则产生语境含义。在任何交际过程里,交际者总可以迅速确立关联的假设,因为他有生物进化而来的迅速捕捉关联语境的能力。她们把说话人的假设和话语关联性作为已知的成分,把语境作为变项。语境的动态性和可变性,决定了交际本身的动态性和可变性。

关联理论把关联看成时话语语境效果地话语信息处理耗费之间的最佳平衡,适度的信息处理可以较强原有假设。消除原有假设,或者与原来假设合并产生新的假设,语境效果就是这三种新旧语境互动的过程。

超符号学把语言符号和通过推理所产生的附加语义的关系看成是以共有知识为前提的东西。她们不同意这种说法,她们认为,所谓共有知识或者共有假设,指的是交际双方知识或者假设的绝对共享区域,可是在绝大多数交际场合,交际双方不能绝对共享这个认知区域。

语用学家一般认为,推理机制可以保证交际的成功。而她们认为,推理机制最多给成功的交际提供了可能,但无法交际成功。话语的作用仅仅是把意图通过明示来引起听者的注意,向受话者显示其关联性。触发受话者一定的认知环境,也就是交际双方认知能力的函数。交际双方可以共享认知环境,但不可能绝对共享对这种环境的理解或者知识。

说话者的意图和受话者对说话者意图的识别之间存在差异,话语有认知效果,但意图识别却无法保证,因而关联理论用“互相显现”来代替所谓的“共有知识(shared knowledge)。

语言交际双方只可能在语言知识方面达成某些共识,如对简单词义的识别,而不能在会话的目的和方向上达成这些共识是不可能。关联与符号可以脱节。信息不关联也没关系,只要表达的手段和交际本身关联就行了。这样符号和交际意图之间的关系的确立,不再以共有知识或者假设为前提,而是以相对的共有认知环境为基础,因而符号和交际意图之间的关系是或然或者概率性质的。

动物园的警卫在狮虎山附近抓到三个捣乱的顽童,把他们带到了园长办公室。园长是个很喜欢小孩子的老头,他问其中最大的那个孩子。“你叫什么啊?”“王晓明。”“你是为什么被带到这里来的呀?” “刚才我想用花生喂老虎”。园长一想,这虽然违反规定。但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告诉晓明不要随便喂动物事物,这样很危险,然后就放他出去了。接着问第二个孩子,第二个孩子也说想把用花生喂老虎,同样,园长也把他给放了。园长接着问最后一个脸红扑扑、胖嘟嘟的最小的孩子,“那你叫什么名字呢?”小男孩羞涩的说:“我叫……叫,叫大刚,因为我长的胖,同学们都叫我花生。”

园长并非没有语境知识,而是他知觉到是一般情况下的孩子喂动物的场景。在园长的话语认知过程中,语言符号的意义与其语境经验对照的结果是统一的。园长开始时分析出的话语的语言意义与通常情况下的语言意义是一致的。但随着语境信息的增加,园长分析出的言语意义逐渐与语言的意义分离。

语言交际的基础是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环境,并非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推理机制只是给成功的交际提供了可能,但无法保证交际从成功。交际双方可以共享认知环境,但不可能绝对共享对这种环境的理解。

Grice的超符号学,把说话人的话语和语境作为已知成分,把含义当作必须按照会话准则进行推导后才能确定的变元,她们则把说话人的假设和话语关联作为已知成分,把语境作为变项。无论交际者是否遵守会话准则,交际关联为准应该是自然倾向,否则说话又有什么意思呢。这样一来,语言交际只有关联程度的差别,而不必再去考虑合作问题了。交际时候说话人在说话时候把意图通过语言编码,或者按照受话者认知状态的假设,通过交际场合中的明示交际,使要传递的信息尽量变得明显,信息接受和理解便是受话人的事情了。

Grice的基本进路,主张借助心理因素对语义因素进行解释,为了完成此诠释任务,依据说话者的意向来解释语言的意义。Grice仅仅讨论了言语和含义的推理关系,而关联理论进一步分出了言语在交际过程中语用者对隐义(implicature)和显义(explicature)推导的规律的差异。显义的推导涉及交际时候的物理场景信息,而与其相对的隐义推导,则涉及百科知识。

斯波伯和威尔逊对语言的显义和隐义的区分,是对语用学的一大贡献。grice等人只是讨论语言的命题和命题外的含义。未有人认真讨论过命题自身的充实问题。命题充实也涉及结合物理语境和对命题指示词语进行解释等方面,但这和外部语义的推理截然不同。

由于信息推导实际上是受话人对认知语境内容自觉不自觉的搜索或者寻找过程,假如我们认定任何话语都关联的,对话语的信息超载部分的推导,实际上就成了一种受话者的认知语境的搜索过程。所说的话的语境效果(交际双方话语在知识草案。心理图式以及社会心理表征方面的相互覆盖程度)越强,信息推导(连接知识草案、排列心理图式和调整社会心理表征)的努力就越小。

Grice的说出与含义同她们提出的显义和隐义的是不完全一样的。Grice的说出指话语直截了当的表达一定的命题。为此,受话者只须对话语进行解码,以获得语义;grice的含义则是违反合作原则各项标准关联,要通过语用推理才能理解。他的会话含义理论所关心的主要是隐义交际,而她们则对显义和隐义交际同样重视。她们认为,从显义到隐义必须有两个步骤:得出隐义前提,在推导出隐含的结论。显义不但表示话语的命题,而且是为了交际,指出言语行为的类型和提供命题的信息。

斯波伯和威尔逊还区分了两种认知效果,正面的认知效果,比如正确的信念,有利于提高认知效率,这显然使关联性在起作用。错误的信念,她们认为不值得保留,因为没有任何关联性。

她们的交际认知观,特别是话语理解过程中的认知分析,得益于Grice,也超越了他。





理解交际的基础是共有的认知环境,有利于我们正确审视语言交际的性质;掌握语用演绎逻辑的真谛,便于我们分段处理语用推理,避免绝对的含糊做法;区分显义和隐义,能协调分辨物理语境和认知语境这个语用学的关键概念;承认语境变项观点,就可以更加客观深入的研究语用推理。关联理论把关联看成是话语语境效果和话语信息处理耗费之间的最佳平衡,适度的信息处理可以加强原有假设、消除原有假设。或者与原有假设合并成产生新的假设,语境效果就是这三种新,旧语境互动的结果。关联是最佳关联,即收支平衡后所获得的足够语境效果,或者说消耗等量信息处理努力去获得较多信息的效果。

人们的认知话语信息地过程随着语境信息地增加而一步步由语言的意义过渡到言语意义以及言语动机的,正是语境信息的增加使话语的意义不断的从抽象到具体,由语言层面过渡到言语层面,最终进入言语主体的心理层次,才能消除了话语的歧义。但是关联理论在语言操作的微观层次上,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案。





参考书目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