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

九九重阳采菊花,单缺一人茱萸插, 他乡牧歌登高处,西风遍地黄金甲。
 
------------------------------------------------

 古人认为佩带茱萸,重阳节插茱萸的风气,以唐代最为流行,唐诗中就有很多诗篇描写此事。最著名的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远方的我知道兄弟姐妹在家登高,每人身上都插着茱萸,却惟独少我一人。 登高和茱萸都是古代重阳节的形式和用具。
 
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也提到:“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储光羲少年时游当年南朝宋武帝刘裕在重阳节宴群僚的戏马台,写了一首《登戏马台作》诗,其中有句:

“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 更把茱萸当作犒赏全军的奖品了。戏马台位于徐州市中心区户部山岗上,是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6 年,盖世英雄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即今徐州),于城南的南山上,构筑丛台,以观戏马、演武和阅兵等,故名。

黄巢的两首咏菊诗就有点杀气腾腾。其一曰: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其二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后来,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模仿他,也写了一首《咏菊》: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骇煞。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宋代王安石咏菊名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引出一段故事: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房里看到这两句,很不以为然,心想:菊花傲霜而开,焦枯至死也不落瓣,怎会“吹落黄花满地金”呢?于是提笔写了两句,把诗续完:“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见到续诗,很不高兴:这小子见识不够,乱批评,要小小的惩罚他一下。于是上奏皇帝,把苏东坡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苏在黄州当了将近一年的官,次年重阳后的一天,到官衙后花园赏花。一到后花园大吃一惊,只见菊花枝上没有一朵,铺得满地金色,这才知道王安石让他到黄州当官的原因。回到书房立即写信,向王安石承认错误,王安石毕竟爱才,也就把他调回京城。

 菊花傲霜而开,比喻人老而弥坚,所以有成语“黄花晚节”。

宋代名臣韩琦有诗云:“不羞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郑思肖的《寒菊》诗:“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进一步表现一种宁折不弯,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郑思肖(1241-1318,一作1239-1316)宋末元初诗人、画家。宋亡,隐居平江(今江苏苏州)的寺观和陋巷。他悲愤于南宋灭亡,改名为“思肖”,肖字暗指赵(趙);改字为“所南”,坐卧必面向南;他题其书斋名“本穴世界”,将“本”字的笔画十移入“穴”字,就构成“大宋”两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饮酒、持螯、赏菊在重阳前后风行起来,特别在江浙沪一带。阳澄湖的大闸蟹名声远播港澳地区。其实这种风气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近代诗人高旭有诗《对菊感赋》云:

“聊复持螯且自夸,万千心事乱如麻。天生傲骨差相似,撑住残秋是此花。”

 就是写持螯赏菊,虽然没写酒,此物一定是不可缺少的。高旭(1877年-1925),字天梅、号剑公,南社的三个创始人之一。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明永乐年间修建皇宫时根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个星宿的说法,北面玄武的位置必须有山,便将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池(中南海)的泥土堆积此山,成为大内 “ 镇山 ” ,取名万岁山。兴建紫禁城时,曾在此堆放煤炭,故俗称“ 煤山 ”,也就是今天的景山。从此重阳节有了吃重阳糕的习俗,糕和高谐音,寓意登高。上海的重阳糕也叫定胜糕,梅花形,粉红色,直径约十厘米,上面比下面略大,洒有桂花,讲究的再镶有一朵用红枣肉做的花。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把重阳定为敬老节。

重阳习俗变迁:从插茱萸到赏菊花 by龙剑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culture&MsgID=385011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