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20日电/解放军报道,金秋,人民海军潜艇部队传出喜讯∶我国自主研制的某新型潜艇圆满完成极限深潜、水下高速、深海发射战雷等系列试验和训练考核,所有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和作战要求,标?著我国新型潜艇全面形成作战能力。
??新型潜艇的诞生,凝聚著海军驻某厂军代表的心血和汗水。他们,用忠诚和热血托起共和国钢铁“蓝鲸”,从船台驶向大洋。
??使命∶为了新型潜艇的诞生,从新的起跑线上冲刺
??2006年12月的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自为某新型潜艇首艇入列授旗。
??世纪之交,经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中国新型潜艇正式开工建造。
??发展新型潜艇,是人民海军转型发展的重要步骤。
??历史选择了他们——海军驻某厂军代表室承担起监造新型潜艇的神圣使命。
??新型潜艇是高新技术时代的产儿。生产线需要重新建立,工艺、设备、材料等需要重新研制,人员需要重新培训┅┅一切都站在崭新的起跑线上。
??同样,驻某厂军代表室也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从10多所军队和地方院校分配到代表室的40名博士、硕士和学士,走上了新型潜艇监造岗位。
??面对新型潜艇涉及的1000多个专业和技术门类,年轻的军代表们向一个个技术堡垒发起了冲刺∶“恶补”专业知识,10天拿下一个专业;熟悉图纸资料,他们时常通宵达旦,双眼布满血丝;向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求教,工厂三班倒,他们连轴转┅┅就这样,新一代军代表仅用3个月就进入角色,半年就独立担负起监造任务。
??春节刚过,新型潜艇动力组件安装正在进行。
??指挥席上坐满了有关领导、专家,通过视频系统,他们注视著组件安装的每一个细节。
??第10组组件开始装填。
??设计人员、现场施工人员和总装厂专业检验员相继确认∶燃料组件编号、坐标与图纸上的标识完全一致。
??作为3人检验小组的成员,25岁的军代表刘海鹏却独自留了下来。他反覆告诫自己∶细心,细心,再细心!
??动力组件多达数十组,内部结构、成分各不相同,单从外表很难进行区别。刘海鹏根据工作原理推算∶“10号组件不应该在这个位置!”
??现场指挥员当即下令∶作业暂停!刘海鹏再三比对後提出∶“图纸标识错误!”有关部门立即组织人员对图纸、组件、装载位置重新审查确认,得出结论∶“刘代表是对的!”
??新型潜艇总设计师在第一时间得知此事,当即打电话到现场说∶“一名年轻军代表能发现如此重大问题,了不起!”刘海鹏为此荣立二等功。
??潜艇建造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军代表要承担从设计到建造、试验全过程的检验验收。
??副总代表孟凡明向记者介绍了这样一串数字∶一艘新型潜艇从开工建造到交付部队,军代表需要查验的项目超过10万个,验收的技术文件、图纸资料、计算数据能装满一卡车。
??跨越∶为了新型潜艇高性能,面对风险不言放弃
??新型潜艇代表了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实现了“从有到优”的历史性跨越∶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系统更完备、性能更先进、作战反应更快、静音性能更好、攻击能力更强。
??军代表是引领这一跨越的主导者。
??新型潜艇吨位大、直径大、潜深大,需要采用能承受深海高强度压力的新型钢。
??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在我国最新研制成功的特殊钢材上。拉伸、弯曲、抗裂性试验;硬度、精度、密度检验;断口检查、化学分析┅┅
??然而,令人头疼的是∶正是由於这种高强度钢“宁折不弯”的“钢性”,焊接十分困难。
??第一次焊接试验,检验合格率竟然不足10%!
??第二次、第三次焊接,相继多次试验,合格率始终在低水平徘徊。而新型潜艇焊接合格率要求必须是100%!
??难题屡攻不下,让大家感到了采用这种高强度钢的巨大风险,贸然采用,如果焊接存在瑕疵,後果无法想象。“到底要不要用这种钢?”
??军代表和建造者们众志成城∶“采用高强度钢决不放弃!关键技术不突破,潜艇就谈不上‘换型’,後续艇也将受影响!”
??军代表室与工厂一起专门立项研究,开始了一步步艰难的工艺探索。
??全厂挑选80名焊工集中培训,在苛刻条件下进行模型试验。数九严冬,气温降至零下20摄氏度,军代表李铜桥、陈爱志、孙谦、李宁、张海宽、范名琦和工人师傅一起,迎著强烈的电焊弧光做焊接试验,眼睛灼伤了,脸颊冻肿了,脚趾冻烂了,可他们的决心却比高强度钢还硬。
??焊丝、气体、工艺全面创新。从焊丝软硬、气体配比、焊接速度到焊接部位的“预热”、“後热”;从手工焊接到自动焊接;连续奋战37天,历经上百次失败,他们终於摸透了高强度钢的“脾性”,突破焊接关键技术,并实现了工艺稳定性。
??成功了!新型潜艇耐压壳体大规模采用高强度钢。经多种先进手段对焊缝进行表面探伤和内部探伤,合格率均达到“100%”!
??在新型潜艇的研制建造过程中,军代表参与了100多项重大技术难题攻关,在10多项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使之得到应用。
??新型潜艇是名副其实的信息化潜艇。电子设备密密匝匝,性能纷繁复杂。要使他们之间“和睦共处”,不是件容易事。多个分设备在研制时都达到技术要求,而在系统合成後却不肯“合作”∶天线辐射、敏感电缆等,导致相互之间产生电磁干扰。军代表室牵头成立专家组,对各类上艇的电子设备进行模拟磁场试验,建立电磁波辐射“超差评估”新模式,并逐一分析周围设备的抗干扰能力。经过计算和试验,他们设计出信息设备互相兼容的理想方案,实行设备、系统、总体三级控制,成功化解了高技术带来的新风险,确保了新型潜艇信息化优势和综合作战效能的发挥。
??责任∶代表国家签字验收,视潜艇质量如生命
??总代表柴小文,在潜艇监造岗位工作20年,参与了我国第一代潜艇的研制监造,如今是监造新型潜艇的领军人物。他深知军代表在检验报告书上落笔签字的分量∶“我们是代表国家检验验收。”
??质量,是潜艇的生命,也是军代表的生命。每一艘潜艇的诞生,从一块钢板,一条焊缝,一个阀门,一个螺栓,军代表们都要亲手过三关,不放过一丝一毫的隐患。
??“爬舱”,是军代表的基本功。潜艇大小舱室上百个,每个舱底角落都洒著他们辛勤的汗水。
??“越难钻的地方,越是‘工艺可达性’检验的重点。”总体组长李宁刻意解释∶不是“钻”而是“爬”,必须“四肢著地”。双层耐压壳体夹缝,跟抽屉差不多,只能平趴著进去,倒趴著出来,被卡在里面出不来是常有的事。一次,军代表张能上午9点爬进去,下午3点才出来,因虚脱差点窒息,被拖出来时,胳膊、膝盖都磨破了皮┅┅
??李宁草算了一下∶一条艇干下来,军代表“爬舱”总长度超过400公里,相当於10个马拉松匍匐前进!
??“潜艇无小事”,再小的细节也要较真。有一次,船厂“告状”∶设备安装完了,军代表张巍却不同意验收。事情“僵”在一个插头上。张巍发现,由於电缆铺设时走向不好,插头费力才能插入插座。他说∶“这样容易折断,必须重新安装!”
??质量问题一定要找到原因。军代表徐金良发现稳压器紧固件力矩不达标,让设备厂3次返工。达标後,徐金良仍不罢休,坚持要找出原因。他和工厂技术人员一起,对螺栓螺母螺纹尺寸逐一测量,逐一做化学成分分析,逐一做力学性能检验,终於查明“超差”原因,使後续产品的质量得到了保证。
??新型潜艇工程浩大,全国22个省市、7大行业集团、20个设计单位、500多家制造厂参与建造。面对企业改制、市场经济的新环境,军代表室旗帜鲜明地坚持“国家安全至高无上、装备建设质量第一”,发挥军方主导作用,不畏艰难搞好协调,推动军、厂、所大协作,确保建造质量。
??动力装置控制设备多,接口有上千个,参加设计单位众多,各自给出的接口不统一、不匹配。担任主任审图师的军代表柳志忠,与各设计部门反覆沟通,坚持标准,统一电压、电流接口。他审图中还发现,有的单位为了容易设计和制作,都放大了设备尺寸,使潜艇控制室十分拥挤。他又与设计人员一起,对控制系统每台设备逐一进行研究,统一规定尺寸,并对控制室布置进行优化。控制系统联调,提前1个月完成。
??在潜艇所有试验中,要数极限深潜最为凶险莫测。
??总代表柴小文、副总代表孟凡明、陈爱志等14人义无反顾,参加了新型潜艇两型首艇的极限深潜试验。
??军代表王海声在深潜前一周体检,发现肝部长了个5公分大小的肿块,初步诊断为血管瘤。他毅然做出抉择“先深潜,後手术!”
??潜艇深潜复查,每一个舱室,每一台设备,每一根电缆,每一条焊缝,他们检查、试验都超过6遍!
??深潜中艇体会受压变形。通海管路主循环水系统的“波纹管”一旦爆裂,瞬间就会有大量海水涌入舱内,造成艇毁人亡惨剧。经预潜试验和计算,发现“波纹管”压缩变形呈线性变化,当下潜到极限深度时,可能逼近甚至突破它的承受极限。“一定要确保万无一失!”总代表柴小文带领马俊等人反覆计算、验证,采取重压“转移”措施,成功化解安全隐患。
??我国新型潜艇深潜试验圆满成功!汗水洒船台,热血铸“蓝鲸”。
??新型潜艇遨游大洋,负载著军代表的光荣与梦想∶用热血青春筑起共和国坚固的水下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