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念住修习方略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学为主 博文多数摘自网络 【明子心路】栏目例外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对于正在讨论着某村是红土、黑土的五百名比丘,佛陀告诉他们应该观察思维内在的土地,而不是讨论外在的土地。他们必须一直智慧地观察思维这个身体,直到明白它的真相。当佛陀结束这场说法时,所有五百名比丘都证得了阿罗汉果。

 

身体是一个最明显的现象,也是修行者观察的一个巨大的资源。人们一直在使用身体,但却忽略它的本质,人们不断地要改变自己的形象,但却不了解身体究竟是什么。我们只是称它为“我”或“我的”,人们对它的了解也就仅限于此。于是,人们的生活全部建立在自己对它的这个定义之上,它是我,是我的。
人的任何态度都可以改变,但对身体的态度不可以改变,它永远是我。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生活就充满了混乱、失望、焦虑、恐惧、愤怒、悲伤等,不仅如此,最主要的是有一个心结无法在此基础上解开,那就是生与死。
佛陀在成道的过程中清楚地发现了身体的本质——色法、无常。他发现人类被困于生老病死的无尽流程中,其关键点是没有看到身体只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无法改变。既然这个过程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过程,那么,我们怎么能把这一过程称为我?它纯粹就是自然规律的再现。
在《大念住经》中,佛陀教导观身的方法,以期让人们认识到身体的究竟本质:无常、苦、无我。虽然观照不能改变身体的自然流程——生老病死,但智慧的观照却能改变心的看法。这个由佛陀直接开启的观身的智慧,一旦习禅者看到身体的本质,他就会体会到无上的轻松自由,而所有的痛苦——包括最顽固的生死之苦,将因此而被解除——这是佛陀给予人类的最大贡献!他的教导使无数的人从对生死的无知和恐惧中解脱了出来。

 

修行就是认识身体只是一个自然流程,身念住的修行所要勘透的唯一本质就在这里。

 

一、观身的正见准备
1、观身的修习,需要正见的指引。观照多种多样,但佛法中的观照需要遵循佛陀指引的正确方向——这是修习身念住成功的关键;
2、观照的目标是行、住、坐、卧;
3、观照的目的是体悟身体的本质:无常、苦、无我。观照是一个体悟十六阶智的过程。

 

二、观身的技术准备
1、戒与定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准备。心在清净的状态下,观照的效果最明显。所以佛陀强调戒与定,在行为上保持戒定,可以带来理想的体验身体实相所必须的清净心态;
2、宽泛的戒定包括修行者的整个生活方式。修行者要检视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期符合戒定的原则。习禅者最好时常能身临其境,体会戒定,并能体会它们所带来的安宁、清净而敏锐的心态;
3、在禅修中,行、住、坐、卧被体会成只是一连串的姿态而已,这其中没有人,没有身,只有各种形态的不断变换而已。

 

三、深入于观照中
1、用心地体验行住坐卧的各种形态,深入其中,让心深深地沉浸于了知它们的形态中;
2、在修行之初,以如理作意提起观照后,如果清净之心纯净而不杂,心会很快地进入禅修状态:只是观照,而没有文字或作意思维的成份;
3、深入观照的状态要能保持一段时间,不要太快结束观照。在保持修行上,让这种观照能天天进行,不要间断,最好持续几年。

 

四、环境很重要
1、对于修行,特别是刚开始的前几年,保持一点安宁是必要的。个人爱好、过多的工作生活内容最好能够大幅减少;
2、如果有禅修老师,最好只听他的指导,按照他安排的内容进行修习,不要与同修商量,对修行是似而非之人,不会给你提供合适的意见。所有禅修中心都有着共同的规定:只与教师谈法;
3、禅修的深入依于周围的几个人所造成的环境,最好只与有正见的人接触,尽量避免与无正见之人照面。

 

五、让修行缓慢地进行
1、在整个修行过程中,让修行进程缓慢进行。急于求成往往会形成难以逆转的坏习惯。
2、不要想证悟,不要有了一点点修行的体会就大肆喧哗,造成浅薄的心理障碍;
3、缓慢的节奏非常有益,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体悟真理的节奏。

 

六、禅修是一项实践的行为
1、把身念住的理论只用于指导自己的修习行动,每一堂禅修都是一项纯粹的实践历程;
2、阅读文字仅限于对实际禅修有帮助的范围。内心过多的文字虽然会增加知见,但它会削弱你的禅修行动,那将得不偿失;
3、禅修包括三个部分:戒、定、慧,缺一不可。持戒、修定、慧观三个部分有机统一,可以使修习有效地进行。

 

禅修之道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戒定慧交相呼应,使修行一步一步地深入。但其中的许多环节,要依于持戒、修定、有慧之人的独立运作,因此禅修之人必得是大力者,独立者,有勇气者,慧见之人。
在追寻至高无上的究竟真理的路途上,佛陀已经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指引,借助他的指引,修习者才有如攀岩一般,有着手着足之处。但攀岩的每一步,都要修行者身体力行,凭着勇气与智慧,一步一步登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658010100fa3n.html

吴明子 发表评论于
●hannah:学习了。想请问老师,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不间断的修习呢?还是说一开始只在早晚定课修习?
■如是:如果是刚开始禅修,做早晚定课就可以了。当修行时间足够长,并对修习的各种技巧等方面完全了然于心,修行者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方进行观照修习,自然而不露痕迹。这就是于日常生活中不间断地修习的含义。
当诸项条件成熟时,不间断地修习是自然发生的,不需要刻意去追求。



●hannah:谢谢如是老师。感觉如是老师的身念住的修习方略偏向于姿势,不知是不是由于姿势的念住比呼吸的念住更容易被初学者掌握而且不容易出偏呢?
■如是:在这里谈身念住时,只是选择了从“观四种姿势”这个念住开始,这并不是说观四种姿势比其他的更容易,或更容易被初学者掌握。佛陀在《大念住经》中开示的几种身念住修习方法,修习起来都非常便捷而有效。
至于你提到的不容易出偏的问题,有一些修行者也关心这个话题。这里一直在强调,纯正的佛法修习非常安全,没有任何副作用。如果因为修行者对修行技巧和修行原理等方面掌握还不甚全面,从而导致修行有一些缓慢或停滞不前,但可以肯定,这种纯正的佛法修习不会有出偏的现象发生,更不会带来任何副作用——这正是佛陀伟大智慧的体现。
修行中出偏,都是因为修行者没有选择修习纯正的佛法。
什么是纯正的佛法修行呢?《大念住经》中的方法是纯正的佛法修习。只要严格按照其中的方法修习,只会带来智慧的提升而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



●天音:頂禮如是老師!末學與老師的文字結緣已有近一個星期,相見恨晚的感覺。收益匪淺。末學把您的文字一一打印出來,準備系統學習。還沒完全拜讀完。現在有一個修行疑惑,末學屬於禪修初學者,從前一直是持名呼吸念佛。如今想讓自己的修行更系統些,拜讀過老師的部份文字后,知道應該先修“名色分別智”,但再讀一些您的文字后,知道應該先修“身念住”,待再拜讀過后,知道應該先修“觀出入息”以增強覺知力。如今末學不知道此三者的修學次第了,請老師慈悲開示。 五戒弟子 釋寂琳合十
■如是:佛在《大念住经》中已经说明,止息痛苦,解脱烦恼,体证圣道,唯一的道路就是四念住。因此,佛法修习的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四念住。
要成功地修习四念住,需要诸多能力,因此,修行中的一些单项训练,都是单纯地提升心的某个方面的能力,为全面修习四念住做准备。例如观呼吸是训练觉知力,发展正念;阅读佛经和了解修法的文字,以及阅读有佛法正见的文字,是为了学习和发展正见,为修行中正知的生起做准备。
总之,一些非四念住的修习,都是一些准备工作,为全面修习四念住提供必要的能力保障。

至于“名色分別智”,那是体验圣道过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第一阶智。对于这个阶智,不需要专门修习,凡正确修习四念住中的任何一个,只要功夫到家,都会达到“名色分别”这个智慧阶段。



●天音:另外,末學在觀“出入息”時,因為從前一直是呼吸念佛,所以每出息入息,都有佛號伴隨其後(吸氣--阿彌,呼氣--陀佛。。。這樣反復),請問是否會成為修行障礙?
■如是:单项修习观呼吸,目的是发展觉知力,培养正念,为四念住的修习做准备。如果你以前的修行功力能达到把呼吸和佛号二者都统一到培养觉知力这一点上,那么,你就可以从观呼吸、念佛这个训练中提升觉知力。
至于开发觉知力,你可以参考《一个开发觉知力的练习方法(下)、(下)》、《训练专注力与觉知力的几个要点》等文字。
如果因过去长期念诵佛号,潜意识中已经铸就了往生西方的意愿,从而无法专注于觉知力的开发训练,如果是这样,那么,你就需要尝试抛弃过去的修习方法与一些修行理念,重新学习纯正的观呼吸。

●天音:如果只觀察呼吸,又有佛號在后,是不是也要觀察?
■如是:观呼吸,又有佛号在后,总之都要统一到发展觉知力、培养正念这一点上。要理解观呼吸等项训练只是发展觉知力,提升正念,别无其他目的。

●天音:如若也觀察佛號,是不是就偏離了觀呼吸而成了“受念住”了呢?還是應該二者舍其一更好一些呢? 請老師慈悲開示。
■如是:观佛号的修习,如果你有非常具体的步骤,并且你有能力可以把它纳入发展觉知力的训练范畴,那么,你可以采用你的观佛号。如果你在实际修习中既观佛号又观呼吸,感觉过于繁琐,或观佛号的修习没有非常具体的步骤,可以考虑舍弃观佛号,只采用观呼吸的方法。



●hannah:多谢如是老师,仅从文字理念上,我个人也感觉身念住的修习,或者说内观的修习是非常明确清晰的,修习的过程中一直要保持觉知和清明,观照目标明确,而不是在恍恍惚惚中追求某种玄妙的感觉,正确修习应该没有出偏的可能。
■ 如是:是的,你的理解是正确的。四念住的修习纯粹是一个如实觉照的过程,不需要任何特别的能力。如果愿意,几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基本的练习做到正确的修行。所以,四念住从方法到目标,直到修行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智及果智,佛陀都有非常明确的标示,因此,纯正的佛法修习过程一直是清晰和明白的。因佛法的修行不追求任何玄妙而奇幻的感觉,所以正确的修习,没有出偏的可能——这也正是佛陀大智慧的体现!

●hannah:不过我接触四念住不久,也是刚刚开始试着修习,所以没有实修的经验可以和网友交流。在觉之路有网友一再质疑这个问题,所以把这个问题向老师提出来了。
■如是:疑惑是修行中的一个很大的障碍,它的具体表现是不相信佛陀开示的正法,对正法一直持怀疑态度。如果修行者或佛法爱好者陷入了疑惑的陷阱,那是非常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
疑惑是五盖之一,指混淆和迷惑的心态,它使人怀疑和不相信真理——这里指佛陀的正法。修行者对正法没有信心,因而使他完全不理解禅修的目的,也无法掌握修行的方法以及缺乏对诸法实相的认知。
既然是佛子,那就要逐步地加强对佛的信仰,通过科学的认知认识佛陀的伟大智慧。让我们以常理来想,一位大智者——佛陀,由他设计的修行方法,一定会既方便又有效,而且不会出现安全问题,否则,他怎么会被全世界的人称为无上的智者呢?!
2500年来,佛陀是公认的大慈大悲者,具有无尽的智慧,因此,如果佛子们对佛本人有信心,那就应该对佛本人设计的“四念住修习方法”有信心。


●hannah:为了让有疑的网友有更明确的认识,不知老师方便时有没有可能专文解答这类疑问呢?
■ 如是:一位禅修者,在修行的过程中,如果自己已经跨越了疑惑这一关,那就要尽快地进入实际修习,以期深入佛法,体证真理。至于其他人的疑惑问题,不要给予太多的关注,在自己还没有修成很高的智慧和能力之前,对他人的问题给予太多关注,往往是既帮不了别人,也拖累了自己,得不偿失。
其实,如果你有能力观察到一个人的性格成因以及他细微的心理因果关系,你会发现,一个人的心理历程如果没有走到一定的程度,外在的任何帮助将都是无效的。关于这一点,佛在世时曾有明确的开示,在一次讲法中佛说,三类人当中,有一类人他无法提供帮助,对这一类人,他只有舍弃。



问:在博客公告栏里贴出的禅修箴言:“你若对令人不适的事实不养成坦承的习惯,整个真相将对你隐而不现。”
答:这句话指出了修行的两个重要元素:正念、平等心。当观照目标时,例如当经历不愉快的情绪时,人们往往会在无意识中发生对目标的排斥。当这种排斥不断地发生,那就谈不上对目标本质特征的认知了。所以,在观照前形成稳定的心态非常重要,这就是定力的修习部分。
如果能养成对所有身心现象保持不迎不拒的心态——这即是“坦诚”——承认某种身心现象的存在,而并不排斥与贪爱,这就为真正认识身心现象的本质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这个坚实的基础将会提供很好的观照真相的准备。相反,如果修行者没有准备好这个基础,他将会在禅修中不断地产生排斥与贪爱,当心完全陷入到迎与拒时,这将导致不能观察到身心的真相,这就是所说的“整个真相将对你隐而不现”——修行者的观照始终会没有结果。



●明子:1,在练观呼吸时:安静的时候会有这种情形:如果不加一点意念的话,呼吸引起的起伏会从嘴巴周围向浑身扩撒,该加意念吗?
■如是:观呼吸就是明明了了地觉知呼吸的出入,通过练习去体会这一点。如果你所说的“加意念”的意思是把觉知力集中于呼吸上,那确实是有必要的。在观呼吸时,应全力觉知呼吸,明明了了地知道出息与入息,长的出息与短的出息,长的入息与短的入息。

2,每次在读有关文字时,眼睛看着有关观照的文字,心(不知道是什么,暂且用“心”这个字)会跑到观呼吸上,也就是说一边在看文字,一边在感知呼吸,这样合适吗?
■如是:读文字时觉知到呼吸,这是可以的。
其实对现代人来说,读文字的时间太多了,真切地观呼吸的时间太少了。

3,观姿势:以前脑筋里总是千军万马在奔腾,走路时都不会知道自己的手脚在怎么运动的,现在突然发现原来脚在做着左右交替等等。所存在的疑问是:什么在观?我发现如果是脑子在观的话,就好像是“看到”手脚在动,如果是手脚都参与观的话,就好像是“感到”。请问如是老师,“观”应该是“看”还是“感”?
■如是:是什么在观?是心在观。手、脚或身体,它们都是无意识的生物——物质属性,不可能进行观照;只有灵灵觉觉的心才有观照的能力。
在观照时不要想象或思维,用觉知力去把握目标就可以了。觉知的能力是现代多数知识型修行者的不足之处。有些修行者,因过多地在生活中运用思维,忽略了觉知这个重要能力,因此他们觉知的能力往往很弱。这也是现代多数修行者的通病,这是获得真实之智的最大障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