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中:马英九从一中各表转向淡化一中


张亚中表示,台北已经明显地从以往主张的“先经后政”转移到“只经不政”,“一中各表”也渐滑向“淡化一中”。(中评社 康子仁摄)


  中评社台北12月31日电(记者 康子仁)今天是2009年最后一天,台大政治系教授张亚中上午在一场两岸关系研讨会当中指出,台北已经明显地从以往主张的“先经后政”转移到“只经不政”,“一中各表”也渐滑向“淡化一中”,整体而言,4次江陈会成果丰硕,值得肯定,但是两岸的认同差距却在持续加大,这是两岸未来和平发展的隐忧。

  台湾竞争力论坛今天在“立法院”举行“2009年两岸关系总检讨与未来展望”研讨会,由知名政论家南方朔担任主持人,参与讨论的学者包括台大政治系教授张亚中、台大心理系教授黄光国、政大东亚所教授魏艾、文化大学大陆所所长邵宗海和台湾竞争力论坛执行长谢明辉等人。

  张亚中表示,2009年的两岸关系是“物质化”交流的一年,一切都是向钱看,缺少认同共识的培养,2009年来台的大陆人士不仅较2008年成长了约200倍以上,大陆经贸采购团也相继来台,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飙、江苏省省委书记梁保华、河南省人大主任徐光春等均率采购团来台。据海协会估计,大陆采购团采购金额达到百亿美元。

  张亚中指出,两岸重迭认同或支持统一的民众,并没有因为2008年的马英九执政或2009年的两岸物质性交流而增加,反而有降低的趋势。民众在被问到“如果两岸未来各方面差不多,是否可以统一”时,在陈水扁执政时期,2006年5月,认为“可以统一”与“反对统一”的比率是25.6%与51.6%;同样的问题,2008年9月,马英九执政时期是16.2%与66.3%;两岸物质化交往一年后再次拉开为11.7%与68.3%。

  另外,2009年6月的调查,台湾民众的自我认同,其中有52.1%认为自己是台湾人、39.2%认为自己既是台湾人又是中国人,只有4.3%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率比一年前高,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一年前低。

  张亚中认为,北京的策略很清楚,即先经后政。有关政治议题方面,“胡六点”表示“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包括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与问题,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张亚中指出,北京这个谈话内容也是回应马英九在竞选时以及当选后,对于“两岸和平协议”与“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呼吁。但是,2009年,马英九多次在公开场合,包括与美国智库CSIS及接受媒体访问时称,台湾目前仅将重点放在经济议题,而不谈复杂的政治军事议题。

  张亚中观察,大陆涉台学者在期刊与研讨会中,多次呼吁两岸可以就政治性议题展开对话,但是台湾方面“国安会”的智库也以“三个准备”或“三个条件”说回应。台北已经明显地从以往主张的“先经后政”转移到“只经不政”,“一中各表”也渐滑向“淡化一中”。

  张亚中表示,台北方面坚持“中华民国为主权独立的国家”,马英九反覆重申“台湾前途由台湾地区2300万人共同决定”,换言之,“统”、“独”均为可能选项。

  张亚中指出,2009年两岸在政治上的互动一无进展,仍然接续以往的“主权”宣示。这一年与以往不同的是,北京得到了华府“尊重主权领土完整”,并将其与“三公报”做连结,不利于台湾。

  张亚中认为,2009年的成果进展最快的是两岸经贸与社会交流,缺少应有内涵的是文化交流,国际参与上给台湾一点小惠,政治互动上没有开始。整体而言,4次江陈会成果丰硕,值得肯定,但是两岸的认同差距却在持续加大,这是两岸未来和平发展的隐忧。

  “对于台北而言,2009年是被动因应北京政策的一年”,张亚中说,马政府不仅没有一套整体的两岸关系战略,ECFA对台湾的重要性也无法说清楚。在政治议题上的退却使得两岸关系的互信再次下降,马英九在地方选举中的挫败,也使得北京对未来的两岸关系不再如2009年初时的乐观。

  张亚中分析,由于政府没有两岸关系的大方向,无法面对在野党随机式的质疑与挑战;方向茫然、执政无能的气氛也使得泛蓝选民逐渐冷却对国民党的支持,马英九已从神坛步下凡尘、“五都”选举也将开打,这些都让2010年的两岸关系充满变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