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佛之释义

佛之释义
vxz1112
3位粉丝
1楼

一般人在没有学佛之前,不了解佛的意义,往往主观误认佛教是迷信、拜偶像,且是消极、悲观,不合科学的,因而排斥学佛。此乃由于大多数人,不知‘佛’者,‘觉’也,‘佛学’是一门学‘觉悟’的学问,对内而言,内觉‘人生本身’,使我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对外而言,外觉‘宇宙环境’,使我们同样具有正确的‘宇宙观’。因此,学佛就是学觉悟,我们一旦觉悟,则能支配人生宇宙,而得快乐、自在,获大解脱,不会‘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如果我们不能觉悟,则会迷惑颠倒、妄造恶业,被人生宇宙支配,受其束缚,不得自在。

‘佛’ 这一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当年为什么不用‘智、觉’这两个字来翻译,而采‘佛陀’这个音译呢?因为佛陀的含意,是无限的深广,我们中国字汇里的智、觉二字不能够全部包括,因此,就采用音译,然后再加以注解。‘佛’这一个字,有体、有用。从它的本体上说是‘智慧’,从它的作用上来讲是‘觉悟’。

首先就体上讲,佛是‘智者’,佛之智慧有三种:

第一、‘一切智’(知法总相):用现代哲学的名词来讲,就是正确了解宇宙的‘本体’,即能知‘万法皆空’的智慧;这样的智慧,在佛法里称为‘一切智’,如小乘四果罗汉所证。

第二、‘道种智’(知法别相):‘道’是指种种修行解脱的方法,包括藏、通、别、圆四教。‘种’是指种种繁多的现象。宇宙之间的现象,种类无量无边,这许许多多的现象,怎么产生的?从那里来的?现象、过程如何?后来结果如何?能够正确明了宇宙万象的智慧,且能教化众生,叫做‘道种智’,如菩萨所证‘出假化导’的般若智慧。

第三、‘一切种智’(通达总别):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究竟圆满的明了,没有一丝毫的迷惑,也没有一丝毫差误,这样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如佛所证‘空有不二’之中道实相境界。

释迦牟尼佛具足这三种智。由这个智慧起作用,当然,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完全正确的了解。

智慧起作用就是大觉。佛在经上说‘觉’也有三类:第一、是自己觉悟了,这是‘自觉’的功夫。第二、是能够帮助别人觉悟,这叫做‘觉他’。第三、是圆满的觉悟。小乘阿罗汉、辟支佛,这些人自己觉悟之后,还没有发心,并不主动的去帮助别人觉悟,经典里常常说这是‘小乘’。‘大乘’菩萨自觉之后,能够主动的去帮助一切希望觉悟的众生,这是‘自觉觉他’的功夫。

其次再从作用上来说,佛是‘觉者’。‘觉’之一字,有觉察、觉悟二种意义,‘觉察’是指对其事注意,系对‘烦恼障’而言;‘觉悟’是对其事了然,系对‘所知障’而言;一般都是先觉察,而后觉悟。‘烦恼障’是从‘我执’或‘执著’而生,即‘贪’、‘嗔’、‘痴’三个心中的‘贼’,能扰乱有情身心,如清朝曾国藩所说:‘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也。因此,我们应当如何除去心中的贼呢?有三个步骤,必须认识清楚。首先要能认识‘贼’的相貌—贪、嗔、痴三毒,否则便有‘认贼作父’的可能,进而让三个心贼在心中当家作主,任其夺走我们好不容易修来的功德‘法财’;其次,便是要了解‘心贼’(三毒)出现的时机。一般而言,‘贪’贼是在‘顺境’时,容易出现;‘嗔’贼是在‘逆境’时容易发作;‘痴’贼则在‘不苦不乐’时,容易引发我们胡思乱想,甚或想入非非之念头。我们既然了解‘心贼’的相貌及出现的时机,最后应该如何来对治(即设法‘捉贼’),使其不致偷走主人家中的财宝,乃为一重要课题。经云:‘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也就是告诉我们要以‘持戒’对治‘贪心’,以‘禅定’对治‘嗔’念,以‘智慧’对治‘愚痴’,亦即若能如古德所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心中的烦恼障(贪嗔痴三毒)自然就可渐渐伏住,进而断除了。总之,只要我们能够随时提高警觉,则纵使贼有偷天换日的本领,亦无能为功矣!

‘觉悟’的功夫则用以对治‘所知障’,所知障是从‘法执’或‘妄想’而生,能覆盖一切所知,而障菩提。因此,觉悟的功夫,则用以对治‘所知障’,吾人有‘所知障’,则对于一切所知境界,昏昧无知,有知亦是错觉。譬如一人昏沉大睡,则不能识东西南北,梦中皆是颠倒;然待清醒,自是分明。觉悟亦然,一旦打破无明,则见无量大千世界,如视诸掌矣。

如上所说,吾人若起觉察、觉悟的功夫,对治烦恼、所知二种障碍,而‘开发’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本性德能,这就是学佛之目标。但能依之以自行,那只是小乘的罗汉;又能兼之以化他,则是大乘的菩萨;若又能自行,又能化他,而且做到觉行圆满,究竟至善的境地,那就是佛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