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心的正确态度是观察,在观察中认知它的规律。多数人在修习时采用压抑或排斥的方法,遇到各种念头、感受与情绪,不是贪爱就是压抑,而未能采取观察的方法。佛陀教导的四念住修法,则要求修习者不带拣择地进行观察,而不必去压抑和排斥内在的任何一种状态。这里的重点是,观察者必须全力侧重于观察,而非自我压抑或对一切心理现象进行排斥。
在自心觉醒的修习之道上,观察是一项至为重要的策略。对于心理活动的整个过程,观察者必须要始终保持不即不离的观照。但人们一往形成的自我压抑和无端的自我排斥,这种心理习惯往往使纯粹的观察无法展开。如果要提升智慧,首先面临的是要能够静下心来实施观察,而非延续过去错误的心理模式。
如果你能实施佛法中的观察,你则能够发现它的巨大威力。当修行者集中心力观察心理现象时,它们会自动地消失。有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认知,当他观察时,所观的心理现象即刻消失。如果能看到所观的现象顿然消失,你就有了反复观察的信心。这是正确方法中重要的环节,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这些心理现象的真相,而真相则是智慧生起的基本条件,最终,智慧是自心觉醒的最重要的条件。
观察时要不带拣择,只是单纯地留意生气、愤怒、贪念、嫉妒等,单纯而专注的观察是一种很高的能力,佛陀在教导中强调,这种全面而均衡的能力是通过戒与定的练习来达到的。一个不受任何干扰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通过专门训练而得到。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是中国古代一位禅师的话。不带拣择地觉察,看看当下内心正在发生的事,这里需要坦然,需要勇气,观察者要能够全然地允许内在的一切行为与心理表现出来,而不要有任何阻止的成分。这是一种功夫,观察中前期的大部分功夫要从这里训练起。不带拣择,只是让内在的活动充分显示,不论是什么,你都让它显示。这也许看似容易,其实是非常有难度,因为它已经挑战到人性。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这些性质,但你在修行中却要尝试着不去这么做,你要摆脱过去的习气,单是这一点,就需要多年的修习功夫。
对于观察这个修习主题,你不必惧怕什么,它只是一种心理上的探索,不会触极真正的道德,你也不会因此而犯什么错误,事实上,这是你将永不再犯错误的一个探索过程。
不论观察者有着怎样的知识背景,他总要遇到这个观察和探索中的诸多难点。但是,如果能坚持着去观察这一切,你就会一点一点地摆脱各种束缚,你也因此而能看清所有的世间事物都只是一个流程,没有实体可言。你对此真理能有多少认识,则取决于你在观察上所下的功夫。
当某一天你观察清楚了,你会发现眼下的世界只是一些观念的东西在流动,从这个心里流到那个心里,仅此而已。这就是佛法中所说的“心所”——它们只是住在所有心里的一种事物。而那个认识这个心所的,则是心,或称为“心王”。
如果你的观察已经到达了这里,那么,这可以证明你的心正在醒悟中,有些佛法把从观察中得来的智慧称为“自性之光”,其实这是“心”的光芒,说它是自性,往往会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其实它只是“心”,藉着由心的认知功能而发出的认知,观察者可以认知到心本身——随着你的心越来越多地认知,心就越来越多地暴露了它自己存在的本性。
当心认知到这一事实,如此一来,你的观察有了结果,“心”是怎样的,“心所”是怎样的,你能清晰地把它们区分开来。心就只是心,它有别于物质,也有别于“心所”,从这里你会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内心。
这就是为什么只要观察,而不要去控制念头。虽然许多的修行体系都教导人们要练习着控制念头,但真正的佛法是让你观察念头。在观察中“心”与“心所”都会暴露出它们的本性,而心正是从这种观察之中醒悟的。
智慧产生的正道是,在深入观察中清晰地发现“心”与“心所”,那个启动一切的掌控者正是“心”,也称为“心王”。它是探索者,也是掌握者,而念头则是“心所”,伴随这个心出现的影子。
心不能没有“心所”,而“心所”也不能没有心而自己出现。《阿毗达摩》把心与心所打了一个比方,“心”是国王,而“心所”是大臣,当国王出现时,必有大臣相随。这里的关键是要去观察它们二者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当把“心”与“心所”分不清楚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看不到它们本来是两种类型的心理现象,往往把它们当成一个事物,执着特别容易在这里产生。
控制念头总归是徒劳无功的,也许你一生都在试图控制它,但它终究不可能被控制。经历过这些控制与烦恼,你会问自己,这样的方法是否正确?佛陀教导的是观察的方法,对于“心”以及“心所”,观察它们,分清它们,理解它们。当你一旦认清了念头只是“心所”,你就豁然开朗了。它们毕竟不是属于你自己的意识,它只是人类的共同意识,属于世间,这个认知是本质上的认知,它会让你的心清晰很多。由此而来的就是心的另一种状态,虽然念头在动,但你不受其扰,你知道它们只是一些轮回中遗留下来的残渣,它们被习惯带动着一再地回旋。
修行如果到了这里,念头和诸多的“心所”则很少会干扰到你,忠诚的观察者证悟到“心所”的无我本性。它们确实是无我的,它们只属于世间,而完全与我没有关系,所有的人都在使用它,所有的人在使用过这些意识之后都会抛弃它,它只是一个工具,这就是所有“心所”的本相。
而那个掌控者,或者说那个自发地认知事物的“心”,要认识它则还有许多的功夫要做。心是王,它认知一切,但却藏在幕后,它好象不曾出现,其实一切的认知皆出于它,我们只能藉着它的功能而认知它;一切的贪嗔皆由它而来,一切的轮回之因都由它而造作。必须要明白它,这是最后一道屏障了,只要认知到心的本质, “无明”则会被完全地驱除,而当无明完全消失时,一切的内在挣扎与冲突皆可永恒地得到平息。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658010100ia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