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航空发动机专家的谈话看中国四代机的首飞 zt


  关于中国第四代战斗机的首飞,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推测:美国F-15在1972年首飞,F-22A的前身YF-22于1990年首飞,美国迈上这个台阶用了18年。我国的歼十于1998年首飞,按照美国的速度,下一代战斗机首飞在2016年前后。

  我做这个推断,理由之一就是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欠缺。网友“十五国风”对我的“歪理邪说”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他贴出了一篇旧文,《为了中国的新一代战机——记我国高推重比涡扇发动机核心机的研制》,说发动机问题已经解决了。

  我搜到了这篇文章,原来刊载于《兵工科技》2007年7月刊。这篇文章介绍了我国航空发动机专家江和甫,我仔细的看过之后,又搜索了关于江和甫的信息,感觉我的结论基本合理。

  江和甫在2008年11月的时候,做过一期访谈,其间透露的不少信息。

  摘录一:

  【主持人:】您对未来中国航空发动机这个产业,或者是技术发展,有什么样的预期呢?

  【江和甫:】航空发动机最早承认和国外隔一代,或者是一代多一点,落后三十年左右,。。。。。。。。。。随着我国整个工业基础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这个差距会逐步的缩小,按照现在的设想,可能过个四十年左右,或许我们能够把这个差距从现在三十年缩短到五六年的时间,这是很了不得。

  【我的评论】

  很多人初看,可能觉得很悲观,其实,江说了一道简单的算术题——“追击问题”:起始时我国落后美国30年,40年后我国落后美国6年,问我国的速度每年比美国快多少?答案:快60%!在科技界这是一个很惊人的速度了,难怪江说“这是很了不得”!

  按照年进度快60%来计算,美国从三代机上四代机的台阶用了18年,中国可以用11。25年!啊?!这么说,四代机首飞也不是不靠谱的事情。

  不过,江的讲话透露了其他信息,上述简单的推论还需要推敲。

  摘录二:

  【江和甫:】我们以F119为例吧。

  【主持人:】F119是F22第四代隐身战斗机的发动机。

  【江和甫:】严格来讲,就是按照代的特征,第四代的特征,F119应该说是我们现在划代特征里最完整具备第四代发动机的特征,是这么一个发动机,F119使用了16年的时间,从工程研究开始用了16年时间,从型号验证机一直到工厂发展,这之前开始一些技术的研究和零部件的试验大概也是16年的时间。就是一个发动机前面做一些准备工作需要16年,打算干了还需要16年,周期是非常长的过程。

  【主持人:】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现在我们看到F119的发动机是建立在32年前工作基础上,到现在还是这么先进的发动机,这个过程是怎么保证的,能够到今天还是可以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

  。。。。。。。。。。。。。。。

  【江和甫:】以前是这样,而且这次展览的几个发动机,实际上都是以前从80年开始,我们国家开展了第一个发动机预先研究计划,就是高性能推进系统预研,实际上从80年开始的。之所以现在可以展出这么几个发动机,就是因为从80年开始有技术积累,才有可能现在推出新的发动机。

  【我的评论】

  江说研制一台发动机要32年,又说很多预研工作在80年就开始了,研制成功时间指向了2012年!

  江提到的16年,是比照美国F119发动机来说的。关于F119,有几个重要的时间点。

  1974年,F100发动机(推重比8)交付美国空军;

  1983年,F119验证机开始研制;

  1990年,F119试验型号交付装机试验、竞标;

  1997年,F119试生产型号在F-22A上装机测试;

  2002年,F119生产型号开始批量生产。

  那么,我国的发动机研制进度是怎么样呢?据我搜索的资料是这样的:

  1991年到1992年之间,我国的中推发动机还没有研制成功,大推的研制工作已经展开了;

  1992年、1993年之间,在江和甫的主持下,我国第一台完全自行研制的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核心机成功研制,他个人荣立部一等功,并于 1996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中推发动机整机地面试验机制造成功;

  2004年,中推发动机开始装机试验;

  2006年,我国中推发动机整机研制成功,当年“太行”总设计师张恩和获得该年度月桂技术先锋奖;

  2007年,在江和甫的主持下,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大推核心机成功,他获得该年度月桂技术先锋奖。

  通过上述中美发动机研制进度的对比,可以基本看出三点:

  一、江和甫说的16年研制周期是有根据的。

  美国从推重比8水平到推重比10的试验型号出现用了16年;在《为了中国的新一代战机——记我国高推重比涡扇发动机核心机的研制》一文中说,“15年来,一航涡轮院和参研单位的数千名科技人员合力攻关,。。。。。”也是印证了“16年”研制周期的说法。

  二、中国发动机的研发进度实际上要比美国慢。

  F119从验证机到整机装机试验用了7年,而我国中推的这一过程起码在10年以上。这很正常,恰恰反应了中美研发、制造能力上的差距。前面江和甫说的年进度60%的赶超速度,可以说是到了我国科技研发能力的极限了。

  三、中国采取了“两步并做一步”策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以实现赶超。在中推研制的起步阶段,下一代大推的研制已经全力推进了,这就是所谓的“研制一代、预研一代”。

  上述三点,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俄罗斯对中国研制四代机抱怀疑态度。如果他们以我国中推发动机研制成功为起点,来推算我国大推的研制进度,那肯定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美国为什么坚信F-22A要领先30年、中国2020年之前无法与F-22A匹敌?按照他们按部就班的想法,美国从F100研制成功到F119出现要16年,中国从2006年“太行”研制成功到下一代大推出现,中国怎么说也要2020年之后啊!可实际上,中国的做法是两项工程研制排期是相互重叠、同时推进。在科研上,没有捷径可走,我们采取的办法,说白了就是“笨鸟先飞”!

  当然了,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是无法逾越的。美国从F119的验证机到试验机用了7年,我国“太行”从核心机研制成功到装机试飞用了十二、三年,到现在似乎还有生产环节的问题没彻底解决。进度比美国慢,和我国工业基础有关,设计水平要迁就制造能力。江和甫也说了,“。。。。。因为航空发动机除了航空发动机自己的技术之外,很大程度还依赖于我们的工业基础。比如说现在粉末盘用的很多,目前粉末盘走的流程和美国就差一个挤压,制坯应该有一个挤压设备,但是我们没有大型的挤压设备,所以我们工艺上要跳过这个过程,自己找出一条路,实际上这个落后是跟我们国家整个工业的落后是基本同步的。”

  我国中推面临着“万事开头难”的局面,因此研制周期比较长。相信随着基础工业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设备的引进,大推的研发则是“一回生、二回熟”,进程要快一点。据此乐观推算,在大推核心机2007年研制成功之后,试验机能在2015年前后装机试飞,达到美国的速度,这就是“好活儿”!

  客观上说,中国飞机制造想追赶或超越美国,依靠的不是中国人天生比美国人聪明(估计两个人种平均智商差不多)。美国人十年才想通的原理,中国人在五年内就弄明白那应该算是奇迹了,要是在两年内就搞清楚了,那一定是有“余则成”那样的无名英雄在默默的奉献!关键要靠全力的投入、科学的组织、超前的动作、全力的拼搏!只有这样,平均年进度比美国快60%的速度才有可能实现。

  目前,关于四代机的首飞(或者说“很快首飞”),我还认为是“准四代”。可以这样理解:

  或者是从歼十、歼十一、歼轰七升级、改装的准四代。这样的“准四代”相比F-22A,可以抵消其部分性能优势,但尚不足以与之完全匹敌;

  或者是全新设计的、装备中推发动机改进型(或进口大推发动机)的“准四代”,先行完善各种功能,等待我国大推的研制成功。而这恰恰是歼十研制的模式!

  一家之言,说错了您就一笑而过。谢绝反驳!否则,就是你故意泄密,而非我有心套情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