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现代心理学试验却显示,事情要做好,不可以靠奖赏;要做得最好,一文钱都不能要,让这件事变成嗜好。
有点不可思议?来看几个例子。上网的读者都用过,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Wikipedia完全免费,所有的作者都把编百科全书当嗜好,没拿一文钱。这种例子很多,网路上有数不清的免费软件,都是许多人当嗜好研发出来的,不支一文钱,包挂作业系统Linux,浏览器Firefox,文件处理Open Office,他们的品质可能远超过要付费的商业软件。
所以什么是嗜好,什么是工作?想做的是嗜好,不想做的是工作?答错了。这条界线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选择的自由。不管做什么事,可做可不做的是嗜好,非做不可的是工作。奖赏会把一件事变成非做不可,是利用钱来限制自由。理智上,人人想赚钱,奖赏似乎很有用;奈何潜意识里人更渴望自主,一旦被金钱买去自由就立刻失去了动力,变成做工赚钱。Daniel Pink的新书Drive很深刻地讨论许多行为心理学家的试验:不动脑筋的苦工,外在的奖赏有用;需要内心动力或创造力的工作,则越奖赏做得越差。经济学把人假想成追求利益的机器,可能和人的本性相差很多。
其实不用行为心理学家,一百多年前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在汤姆历险记就有深刻的描述。大家可能都记得,汤姆被罚油漆篱笆,一般人认为是件苦差事,但是汤姆的朋友们却争先付钱买油漆篱笆的特权。同一件事若有选择的自由,工作可以变成嗜好,惩罚可以变成特权。
奈何这个世界和汤姆历险记往往正好相反:人们把嗜好变成工作,把特权变成惩罚。读书求知应该是很有乐趣的嗜好,许多家长和教师却逼得学生把读书当作苦工。职场里也一样,有挑战性,可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好职业是特权,却常被毫无管理艺术的经理人控制成难以忍受的惩罚。管理的艺术在于不管,这是个很大的话题,先卖个关子,以后再谈如何不管,帮员工把工作变成嗜好。
我大概天生有点反叛,以前当学生的时候,就不太在意成绩,更重视自己的兴趣和真正学到的知识。多年来深深觉得,对知识的兴趣远远比成绩重要。在职场里也一样,二十多年前我和老板谈过一次薪水,很不愉快,不久就跳槽了。此后我未曾谈过加薪,相信只要有兴趣,学到更有价值的本事,加薪的事自然会发生。否则,自然会有更好的工作等着我跳槽。二十多年来,的确如此。想来我潜意识里一直要把工作变成嗜好,保持自己的动力。读了Drive,我才明白原来谈薪水和奖赏的事会把嗜好变成工作,无形中伤了自己的动力。
其实世界上的事不是黑白分明,嗜好和工作也没有清楚的界线,只是不同自由的程度罢了。写博客自然是嗜好:可写可不写,爱写什么文章,什么时候写好,满意了才贴出去。如果我想要高点击数,标题得出奇制胜;如果我要知名度,内容要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果我要被认为是什么大虾,还要吹牛皮玩花招。为这些外在的“奖赏”,我的自由度就越来越低,写得越来越不痛快,嗜好就慢慢变成工作。也许这个道理很明显,不是什么人心的秘密,而是内心深处人生的选择:你的动力和外在的“奖赏”相比,哪个对你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