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寂和全球化 (图)

发朦的时候多,清醒的时候少,码点字,防老年痴呆。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照片来自http://zh.wikipedia.org/zh/File:BlackHole.jpg 

大学里学热力学,是二十七、八年前的是事情了。昏暗的教室里,教授在相空间里撒欢地推导一黑板、一黑板的公式,俺基本上似睡非睡处于梦游状。那门课学得半生不熟地,好歹知道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用比较简单的方式表达,就是“孤立系统的熵值(混乱程度)永远是增加的”。

八十年代末,兴起一股所谓文化热。囫囵吞枣地读过几本书,学到些当时可以四处卖弄的字眼:分形、混沌、破缺、热寂之类。研究生时科学哲学那门课,是个复旦毕业的半老才子上的。工科院校的文科教授,举手投足都很另类。记得他阴阳怪气,装得很酷的样子,有一回提到过:宇宙的熵增加到最大,大家都蟑螂死光光,就是热寂。

这两天又读到热寂这个词,感觉亲切是必须的,忍不住掰扯掰扯,不然纠结得慌。不过俺是半瓶水,所以俺说俺的,愿不愿听,同不同意,就随你大小便了。

熵增加以至热寂是有前提条件的,自然界中的系统,并不必然热寂。如果非线性系统偏离平衡点超过一定极限,系统可能演化出新的稳定有序结构。这时熵不但没增加,反而减少了。这就是所谓的耗散结构理论。

最容易满足热寂前提的,是无序运动的多粒子系统。

宇宙热寂,则是一个貌似很科学、很数学地方式,来描述世界末日的老概念。说起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大家可以打得头破血流。如果相信宇宙是无限的,或者是膨胀的,宇宙热寂就是不太可能的。

典型的耗散结构是微生物细胞。宽泛一点,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是耗散结构,比如开放的社会系统。

文化热寂是一个比较是是而非的概念,因为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类,心机之深,最不擅长的就是无序、随机运动。复杂的社会系统,更像一个非线性系统。

而且,也只有孤立封闭的社会,才有可能产生文化热寂。对各个社会文化子系统而言,全球化是自愿或被自愿地成为开放系统,是对旧的平衡的彻底打破。这样的过程,反而有利于产生新的稳定有序结构,至少在一段时间里远离所谓的文化热寂。

当然,全球化到一定阶段,社会新次序建立,重新进入平衡态,社会文化在经历辉煌后,会归于平淡和无聊。但是,人类又不是没有这种经历,平淡的未来并不比平淡的过去更可怕。文明史中,还有那个时代,会比漫长的欧洲中世纪,文化上更无聊了?中世纪以后,不还是有文艺复兴?

如果像物理学家那样建立一个模型,暂时忽略世界其它地方,就可以把古中国人活动的范围,假定为全球。这样一来,全球化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就差不多完成了。如硬要说热寂的话,中国文化,在经历过汉、唐、宋这样的高峰以后,差不多就已经热寂了。地球上的每一个古老的帝国,还不都是这样局部地全球化过了?

站在高处观望,当然希望世界文明是多样性的,每一个子文明各不相同。但是如果你是只能生活在孤立的子文明内部的普通人,其它文明的多样性对你有何意义?

从普通人的角度,很难苟同让全国各地的农民过着他们自己的单调生活,而城里人可以带着优越感,在需要的时候,到全国各地乡村去领略一下丰富的乡土文化。也很难苟同让中国人过着从前那种日子,让洋人带着优越感,偶尔或经常去一下,然后居高临下地感叹一声:China is amazing!

所以应该有条件地支持城市化和全球化,当然无论我们支持还是反对,都没用。这种事情,无法拒绝,无法阻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有讨论意义的,是如何城市化,如何全球化,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小负面影响(什么事情会没有负面影响?)。

热爱中国文化的,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实现中国文化影响下(乃至主导下)的全球化,而不是西化或美国化。当西人谈论他们的文化热寂时,也许正是东方文化的复兴机会。

彭发朦 发表评论于
回复dalet的评论:信则有,不信则无。信仰问题,自古如此。
dalet 发表评论于
耗散结构理论需要外接提供能量。否则违反定律。
熵增原理简单而言,任何物体都会走向无序。
扯远一点:
联想到那么多被科学家发现的精密无比的自然规律(宇宙4大力, 没有一条自然规律是人类创造发明的。
让你无法无视造物主的存在。
由此看来,无神论都是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屁孩,而相信无神论的需要极大的迷信力量。
彭发朦 发表评论于
回复娅米的评论:哈哈俺也不一定看得懂!:)
娅米 发表评论于
俺现在也似睡非睡处于梦游状,也看得似懂非懂。明天再来看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