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學校看香港一般學校的課程與教學

From http://alanlau1985.xanga.com/723095683/item/

從國際學校看香港一般學校的課程與教學

這個星期三,在教育學院的安排下,我和其他就讀教育文憑的同學到了啟新書院參觀。這一次參觀,讓我們都大開眼界:我們看到與香港主流學校不同的課程、與主流學校相異的教學方式、也看到「跨學科課程」和「學會學習」的真義。這些,是十年前教育局提出的改革。可是,到了今日,香港的課程改革只向前走進了一小步。相對之下,為什麼國際學校在這些都做得較成功?本人嘗試以該次參觀的體驗和有限的知識去比較國際學校與主流學校在課程與教學的分別。



從課程統整看主流學校與國際學校的區別
先從課程看國際學校與香港主流學校的區別。以上是啟新書院三年級其中一班的時間表。細看之下,他們有中文、數學、音樂、美術、體育和閱讀課。單從時間表看,他們的課程是較輕鬆的。空白的地方是什麼呢?一位班主任說空白的是 “Inquiry” ,就是讓他們發問,共同討論生活上、學科上問題的時間。

還記得香港的主流課程有多少科目呢?中文、英文、數學、常識、普通話、體育、音樂、美術、資訊科技、圖書課,有些學校還有宗教科和成長課。香港的學科比國際學校多這麼多,是不是表示國際學校的課程較差呢?決不是。在國際學校的觀點看,常識、資訊科技等科目學生是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認識的,就在他們閱讀的時候,就能學懂其他的知識。因此,常識和資訊科技科不需要存在。試想想,他們的觀點有何不對呢?教常識科的老師,有誰不覺得大部分的常識課程是多餘的?小三的學生沒有上課就不懂得偏食對健康有害?小一的學生到十一月還不知道學校裡有音樂室和教員室?教資訊科技科的老師,可能會發覺他們的資訊科技觸覺比小學生還差!那麼,這兩科要來幹什麼呢?至於英文,是他們日常的教學語言,而且他們有很多的 “Inquiry” 課 (後面譯為諮詢課) 和閱讀課,說的、寫的、讀的都是英文書。因此,他們乾脆把英文課融合在日常的課程中了。

正當香港主流學校把社會、科學、健教統整成常識科,又新增了資訊科技、普通話科、閱讀課的時候,國際學校原來已把常識科、資訊科技科直接刪除,變成諮詢課。從學生為本而論,這樣的整合是一件好事,因為他們不用再重覆地聽從家裡、媒體裡認識的事情,以浪費時間。而且,他們亦能學習到他們有興趣的知識。這不是已比香港主流學校優勝嗎?

國際學校的學習文化看學會學習


Knowledge, Caring, Balanced, Thinker, Risk-taker, Reflective, Principled, Open minded, Inquirer, Communicator. 這十項「班規」的海報是我從啟新書院中其中一級的課室裡拍下的。相對於這些「班規」,一所香港主流學校其中一個課室的壁報裡看到的「班規」是「小眼睛,望老師」、「小耳朵,留心聽」……這兩系列「班規」背後的精神是截然不同的。前者的精神是要求學生主動學習,鼓勵意見交流和勇敢迎接挑戰。後者則是要求學生服從老師、留心聽講,有一種重視老師威權管治的味道。從上述兩個不同的「班規」可以預見,國際學校的學生思想會較開放,較有創意和創新,而主流學校的學生則會墨守成規,但紀律性較強。從觀察所得,國際學校的思想開放程度的確較高。他們會踴躍的向老師發問,甚至和老師之間沒有鴻溝,可以很自然地交談。這些在香港的主流學校恐怕很難看到的。雖然學生現在和老師的鴻溝已縮窄不少,但對於學生而言,有時還會因為怕老師責罵而不敢提問。在課程進度為主導的情況下,主流學校的學生想提出與課程無關的問題是幾乎不可能的,而這樣則扼殺了學生的創意和發問的興趣。於是,國際學校的學生被訓練成一群主動學習的人。他們在沒有老師在場的情況下,仍會主動地談論學科問題、研究功課、主動閱讀課外書籍。反觀主流學校的學生,他們雖然會在老師在場的情況下守紀律,在老師的指引下學習,不過是否真的能學會學習,我仍心存疑問。

從學校課室設計看教學方法
同樣是一個近三十人的課室,同樣是差不多空間的課室,怎麼國際學校的課室會較容易實踐合作學習?原來,國際學校的課室設計讓這裡較香港主流學校更容易實跨合作學習。一般傳統的主流學校,多會以一行一行的形式坐,這樣的安排並不容易讓老師安排活動給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一些千禧學校,他們願意把學生的桌椅分成一組一組,六張方桌子拍成一組,可是,這樣放置後,課室太擠了,沒有空間給他們走動。於是,主流學校的學生就這樣被困在自己的位置上。可是,國際學校的桌椅卻不同,他們不是方形的!我從啟新的課室看到,學生的桌子是每組一張大多邊形桌,而這張桌子是由六張小書桌組合而成,只有一隻桌腳。在這樣的安排下,比六張方桌子合成一組更方便交談,而由於大多邊形桌的所需空間更少,於是課室便有更多空間讓老師進行活動。

不要小看國際學校的課室設計所騰出來的空間。他們把騰出來的一個空間放置了一幅地氈和一塊小白板,而這裡則是老師用來講故事的地方。試想想,如果主流學校用這樣的佈置,老師在教常識時叫所有學生坐在地氈上聽新中國的成立,跟現在在自己的座位上聽課有什麼不同?感覺。學生的心理上,在地氈上聽課比較像聽故事,而且心情比較放鬆,同一課書也能較容易吸收。老師照顧同學則較方便,因學生都較為集中,而這樣亦方便學生討論問題。在說完課以後,老師可跟學生進行一些簡單的遊戲,如小話劇、BINGO等。在自己的書桌上聽課,即使老師進行這些活動,與學生的距離感太遠,學生始終較難投入。
最後,是課室的裝修。主流學校的課室一般以白色油漆配以白光管,這樣的裝修過於單調,單是走進課室已覺得氣氛沉悶。在這樣的環境下,怎麼能讓學生有動機學習呢?氣氛對於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十分重要的。而國際學校的課室裝修則以粉藍等顏色為主,配以很多有色彩的字卡掛在牆壁,氣氛煥然一新。而在課室外面,不是一條走廊,而是一個廣闊的活動空間,有桌椅和卡牌、板圖遊戲,圖書角、電腦角等設備。這樣的擺設讓學生能夠更享受上學和學習。

結語
其實大部分學生並不討厭上學,他們只是不喜歡上課、測驗、考試。不喜歡上課的原因,是因為老師很惡、氣氛很嚴肅、課程太疆化。他們並非不喜歡學習知識,而是上課學的不是他們有興趣的知識。因此,要讓他們喜歡上課,必須讓他們享受學習的過程。輕鬆和親和的氣氛讓他們更容易接受;課程的靈活性和針對學生的興趣來進行教學可讓他們更享受課堂。分享和開放的態度對於學生的創意和想像是重要的,考試和測驗不應作為區分學生優劣的方法,而是評估教學效能的方式。這樣,學生才能喜歡學習,進而願意學習,學會學習。就這一目標而言,國際學校領先了很多步,香港主流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劉建業
2010年3月7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