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车轱辘话话红楼 (四十九) 举案齐眉
车轱辘话话红楼 (四十九) 举案齐眉
上周,网友大坐家写了篇很好的文章《解读“举案齐眉”》,详细讲解了东汉初年梁鸿与孟光的故事,并着力批判了“夫为妻纲”的封建伦理规范。这个故事我以前读过;而引起我的兴趣去读这个故事,却是年轻时读红楼的收获。读大坐家文章时,我第一反应就是想起了《红楼梦》的故事,立马用红楼的话回了坐家兄的帖。这两天有闲,就再车轱辘一遍老话,算是给坐家兄好文的续貂。
红楼中,两次提及梁鸿与孟光的故事,一次是宝玉在“太虚幻境”,听看警幻仙姑新排演的《红楼梦》词曲时;另一次是在和林黛玉谈及林薛(宝钗)关系的时候。
第一次,是对这个典故的通常引用,指夫妻和睦的关系;而第二次引用的就很奇特,用到了两个争奇斗艳女孩的和解上。
[《红楼梦》曲]的引子唱后,就开始了对“金陵十二钗”命运的揭秘。第一曲,应该是唱黛玉或宝钗的。可这曲有点怪,不像后面的,每曲都可以对应红楼中的每个女孩;而是通过宝玉的口说出他对两个女主角的感情和终结。曲子的题目也怪,很伤感,叫“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金玉良姻”,是宝玉和宝钗的婚姻:宝钗是金,宝玉是玉;“木石前盟”是宝玉和黛玉从前世到今生的爱情。这两句,其实把三角关系说得明明白白,他“只念”和黛玉的感情。可感情和婚姻是两回事,最终是与宝钗结为夫妻。这种结局,造成了他心灵深处的失落,表现为“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雪,就是薛;念念不忘的还是孤独傲世的“寂寞林”。当然,和宝钗的婚姻,也不是坏事,仅仅是“美中不足”而已;但不管她对他有多好,或他们的感情有多好,“纵然是齐眉举案”,还是忘不了对林妹妹的真情实意!
其实,在这里用“齐眉举案”,我理解,并不是要表达金玉的感情;只是借用这个人们熟知的典故,说明钗玉最终成了亲。所以我上面说这是引用“齐眉举案”的通例。从这个典故上,今人看到对妇女的欺压;古人看到夫妻相敬如宾;而曹雪芹,看到了一段没有感情的婚姻和被婚姻掩埋掉的真实情感。不然的话,他不会把这首提纲挈领的曲子称做“终身误”的。红学家们从这个曲子里,考证《红楼梦》的结局,做足了功课。因和这篇车轱辘话关系不多,就不多言了。
第二次引用,曹雪芹借《西厢记》故事,用这个典故开了个玩笑,把正话反说了,把人物对象也改了。
红楼第四十九回,宝玉发现黛玉不再计较宝钗对她的态度,而且与宝钗的关系明显亲密知心,感到好生奇怪,就找黛玉问个究竟。他们曾在一起看过《西厢记》的戏本,对《西厢记》的故事都很熟识。《西厢记》中,使女红娘,往来于莺莺小姐和张生之间,传递书信。红娘看出了莺莺小姐假意拒绝,真心喜爱张生的心理,以及主动约定幽会时间地点,却责骂红娘多事,还威胁要报告老夫人的自相矛盾的做法。红娘要向莺莺捅破这张薄纸,所以唱出了“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不再是孟光单方面敬效梁鸿,而是梁鸿为求好孟光而举,孟光也因喜爱梁鸿而接----反说了“举案齐眉”的故事。
红楼是这么写的:
[宝玉说道,“我虽看了《西厢记》,也曾有明白的几句,说了取笑,你曾恼过。如今想来,竟有一句不解,我念出来你讲讲我听。”黛玉听了,便知有文章,因笑道:“你念出来我听听。”“那《闹简》上有一句说得最好,‘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这句最妙。‘孟光接了梁鸿案’这几个字,不过是现成的典,难为他这‘是几时’三个虚字问的有趣。是几时接了?你说说我听听。” 黛玉听了,禁不住也笑起来,因笑道:“这原问的好。他也问的好,你也问的好。”]
从这段文章里,可以看出,他俩说的“举案齐眉”的事,并不是指他俩的关系,不然黛玉早就恼了。以前宝玉曾引用《西厢记》的词句,调笑黛玉,结果惹得黛玉大怒,宝玉是记忆犹新的,所以他不会再引火烧身。那这个孟光梁鸿,是不是说宝玉和宝钗?也不是。如是,该是黛玉问宝玉,戏谑宝玉才对。以前的故事里,黛玉可没少用这类话题试探宝玉,折磨宝玉。俩人引经据典,不是影射宝黛,也不是金玉;小三角,剩下的就是钗黛关系。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宝玉并未指名道姓,黛玉心里却明镜般的,马上明白宝玉问的是什么。笑着回答:““这原问的好。。。。你也问的好。”
原问是《西厢记》的词,好在改变了以往的一方高高在上,突显了两相情愿。宝玉问得好在哪?好在宝玉明白了黛玉和宝钗间不再是争风吃醋的情敌关系,而是黛玉接过了宝钗高举过头的诚意;好在宝玉将这个影射夫妻关系的传统典故,转化为两个朋友的亲密无间和相敬如宾。更好在宝玉强调了“是几时?”,让黛玉有机会向他讲述对宝钗改变认识的过程。黛玉遂“细细”告诉宝玉自己说错了酒令后,与宝钗的长谈,以及病中宝钗送燕窝等事。末了,[黛玉笑道:“谁知他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 红楼中很少描写黛玉有心情欢快的时候,这一段故事,却接连几次叙说“黛玉笑了”,因为她放下了身段,平和了心态;因为她重新认识了宝钗,得到了一个好朋友。
脂砚斋在这段故事后有评道:“黛玉因识得宝钗后方吐真情,宝钗亦识得黛玉后方肯戏也,此是大关节大章法,非细心看不出。二人此时好看之极,真是儿女小窗中喁喁也。”到底是曹雪芹创作的知情人,能细心体会作者的“章法”。虽说有些玩笑的意味,也是很简单的文字;但用“孟光接了梁鸿案”这种通俗的故事,来了结钗黛间小女儿的“对抗”关系,使小说开始向更深的主题迈进,确实显示了曹雪芹奇异的创造构思和高超的文字技巧。
wumiao 发表评论于
写的好极。
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黛玉是个冰雪聪明的女子,待人发自内心,宝钗的几两燕窝、冰片虽不在她的眼里,却留在她的心里。说“黛玉接过了宝钗高举过头的诚意”是合理的,黛玉开始认为宝钗心里藏奸,现在感到她的好意,两个人成了闺蜜,这是黛玉成长过程中必然的结果。
有人很痛恨宝钗,但我认为她更是一个受害者。她对黛玉不可谓不诚心,多次对黛玉举案齐眉,黛玉对她却尖刻地回敬着。大三角必定要有刺痛的锐角,但这最后的锐角是来自整个的大环境,那是更多的多角形,并不在他们三个。
一直在看史迷的红评,实在佩服得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