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支配性男性气概的改造到促进男性参与

从支配性男性气概的改造到促进男性参与



ZT – 方刚



   男性参与近年受到充分重视。男性参与的概念是在1994年的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上首次被正式提出的,此次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专门有男性的责任和参与一节,其中写到:应做出特别努力,强调男子应分担职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负责任的生育、性和生殖行为,包括计划生育、产前和妇幼保健;防止性传播疾病包括生殖道感染;防止非意愿妊娠和高危妊娠;共同管理和创造家庭收入,共同致力子女的教育、健康和营养;确认和促进男女儿童的平等价值;防止对妇女的暴力。[i]这个概念在1995年的北京世界妇女大会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北京宣言》第25条明确呼吁:鼓励男子充分参加所有致力于平等的行动[ii]



    虽然关于男性参与的最初论述集中在生殖健康领域,但是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充分让男性在生殖健康、抚养子女和家务劳动等方面与妇女共同承担责任,更在于要促进在私人生活、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男女平等,发挥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使男性和妇女在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中成为平等的伙伴。



    但是,男性参与给人的感觉仍然是,女性在大力强调,而男性自身的参与意愿仍然非常不够。男性在这个过程中是被动的。如何鼓励男性积极主动参与,笔者认为,应该从制度和个人两方面入手。制度便是相关鼓励男性参与的相关政策的制定,个人方面便是从帮助男性认识到父权体制、支配性男性气概对男人和女人的伤害,从而使男性参与不只是男性的义务和责任,同时认识到男性通过参与可以获得的自身成长,使男性参与成为男性的自我要求,而不是女性研究者的要求



 



一、男性研究与男性运动



  男性研究以及男性运动,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女性主义思潮/女性研究及运动的影响而出现。女性研究在批判父权体制及这一体制下的社会性别角色的过程中,不得不面临两个问题: 1.男性倒底在父权体制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2.男性是否可以成为女性的同盟者反对父权体制。同时,男性面对女性主义思潮/女性研究及运动对父权文化及男性审视,也不得不做出回应。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男性研究与男性运动开始出现。



男性运动有着不同的派别,美国的男性运动曾被归为八大派,其中包括支持女性主义与反对女性主义的多种观点[iii]



    男性研究与男性运动相伴而产生。我们这里所讲的男性研究,其实是针对男性社会性别角色的研究,即男性气概研究,英文masculinities study。真正具有社会学意义的男性气概研究,被认为是自从1982支配性男性气概这个词在一篇学术论文中被提出来才开始的。在此之前,主宰男性气概的话语一直是性角色理论[iv]。按着这种理论,男性气概同女性气概一样,是和生理性别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性角色理论强调,作为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就意味着扮演人们对某一性别的一整套期望,即性角色。性角色理论区分了男性气概与女性气概的不同,理想的男性气概应该是支配的、强力的、主宰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理性的、轻感情的、不温柔的,等等[v]



    在性角色理论下,不符合这一男性气概理想模式的男人,都是不够男人的,是女性化的,是被贬损的。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支配性男性气概研究则认为,性角色理论所讲的这种男性气概,只是一种支配性的男性气概。它是文化塑造的理想类型,但不是唯一的。男人并非只有一种男性气概,不同的文化、地域,不同的种族、阶级、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等,都使男性气概呈现多元化。男性气概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的一个实践过程,而不是一种僵死的模式,同一个人生命史不同时期的男性气概也是不一样的[vi]



    同时,以支配性的男性气概作为样板,不仅是对不符合这一标准的男性的伤害,也是对所有男性的生命多元发展可能性的伤害。支配性男性气概在各方面影响并且伤害着男性,以及女性。男性一方面既是父权文化和体制的既得利益者,同时也是受害者。这一理论对我们的重要启发是:以支配性为唯一标准是错误的,男性气概是可以改变的,男性是可以改变的。



    支配性男性气概定义的男人的性,通常被归入这样的期望中:



    1、 能像女人。男人必须在任何事上远离女人,不能像女人那样重情感、被动。对男同性恋的恐惧也使男性需要建构这种男性气概。



    2、成功。包括事业的成功,也包括性能力上的成功,这二者对男人同样重要。



    3、自信。在性上,男人应该强硬、自信、自我依赖,不对他们自己的性能力有任何怀疑。



    4、主动的性。在同女人的性关系中占据主动和上峰,具有胆量、强力,有暴力倾向。[vii]



    在男性气概的多元观点被提出之前,男性在性上的表现,一直被解读为应该是充满权力的、强烈的、受自然本能驱使的、难以控制的、阴茎中心的、只为了满足生理机能的,等等。男人与女人不同的性表现,便是强奸、购买性服务、鼓励性崇拜、性暴力对男性气概的强调,突出了男人在性上强调阴茎中心的特点。阴茎对男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男人用它来建构男性气概。[viii]



    从生殖健康的视角看,这样的男性气概鼓励男人在性行为上粗暴、占有,以自我为中心;戴安全套不仅影响了自我中心,也和支配性男性气概关于男人性的难以控制自然本能等定义相冲突;能够多生孩子,便是性能力成功的一种表现;输精管结扎会损害阴茎中心的神话;在生活中照顾孩子、做家务,在性行为中关注女性的健康与需要等,都显得有损支配性男性气概关于男人在性上主动、支配的定义。



    但当支配性男性气概理论提出之后,在性与男性气概的研究中,性不再被认为是只由生理性别决定,它不再是单纯的生理问题。人类的性与历史、文化、政治与道德、亲密关系、通过隐喻和语言进行的实践等等联系在一起,而且一直是开放的,处于变化中的。性同样与阶级、性别、年龄、家庭结构、信仰、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社交群体等等都有关系。对性的理解,只能在一个人的具体的关系中进行。而不能简单地说,男人怎么样,或女人怎么样。



    强调男人的性的这种多元化,并不是否定支配性男性气概定义的支配性的性的存在。它确实存在,而且非常常见,但是,它不是唯一的。关注支配性的性是对的,但同时不能忽视了:男人对这种支配性的性,同样可以进行抵制与转换。男人的性是社会行动的产物,性是和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并不只是内在动力。支配性可提供一种理想模式,但不是自然产生的,也是实践建构的。性不是男人的简单的财产,不存在于社会真空中,而是和社会一起流动,在人类的相互影响中相互建构。



    这些给我们的启示便是:既然男人的支配性的性,是可以被抵制与转换的,那么男性在性领域对女性的支配、主宰,如性骚扰、性暴力等等,也是可以改变的。



 



二、从男性气概角度看男性参与



    在讨论男性参与的时候,笔者的观点是:用反对父权体制的话语教育普通男性,过空过大,难以立竿见影;以具体实践中的某项责任要求男性改变,只能做到改变形式却无法做到男人的根本改变,换个情景男人可能仍然是老样子;以法律和制度要求男人改变,也仅是一种被动的约束。因此,笔者认为,通过启发男人从男性气概的改变做起,是一个可见的、较易被理解和接受的视角。但这只是一个从个人方面推进男性参与的策略,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对父权体制的批判和改造。



    Messner认为任何对男性气概的探讨都必须同时考虑男人的制度性特权、为男性气概所付出的代价、以及男性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的三个因素。美国的八种男性运动就可以根据他们与此三因子的关系(凸显、强调、放在背景、漠视)置放在以此三因子为三角形顶点的男性气概政治领域里。基本上,三角形下方比较强调男性益,男人希望藉由组织获取对于生活的控制权。而三角形的上方则强调如何消解男人对于人的制性特权[ix]



    下图便显示了男性气概的政治领域[x]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