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时,曹军为何不过江?

世事沧桑,深山幽静。细语人生,聊发自叹。惊鸿留痕,同享诸君。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历史著作干什么用?历史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资料的汇编。另一类是对历史上的许多事件和社会的脉络演变作出适当的解释,并告诉读者当时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及地理、气象等限定条件下,当时人为何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中国的《二十四史》基本上属于前者。对于后者,中国的历史著作不能说没有,反正像样的不多。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历史。大概他的意思就是指第二类的书几乎没有。如果他的话是指中国的历史资料没有,那就是胡扯了。历史书给有兴趣的读者去读,是为了消遣或得到点什么教训,从而变聪明还是变傻而言,人人都可能各取所需。

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被百姓每年像农民翻地那样地反复翻几遍。讲和听的人都不亦乐乎。把历史和虚构的东西混在一锅里煮,越煮越糊涂。反复唠叨的就是谁好谁坏这一类价值判断。自然永远也没有结果。当然,我并不想去贬低这样的活动,因为老百姓去靠幻想打发太多的基本是没有什么用的时间,并没有什么坏处,总比抽大烟要好。何况,如何让读者消磨无聊的时间是文学的基本功能之一。他们大谈三国,对于当时的历史的背后的限制东西基本没有涉及。这就让读者漫天胡思乱想,把中国那一段极其恐怖的历史当笑谈去乱扯。

尽管中国人对三国的历史像对毒品一样的着了迷,每年都翻多少遍,但连一本像样的三国史都没写出来,至少我没看到。如当时的各派人物是如何获得权力的,他们如何控制兵员的,像曹操好像就是实现世袭兵制,他们控制的地区的人口数量,生产技术及状况如何,各地赋税手段及数量比例是多少,各地百姓的生活状况如何,作战时的布阵技术,武器装备的优劣,运输的限制条件及如何克服,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现在仍然基本是一团迷雾。如果不对此类问题搞清楚,使读者对那么人物的所做能产生一点启发,那么要历史有什么用?就是整天晒那些陈糠烂谷子?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意义重大。此战失败,曹操基本就没有力量去平定江南了。中国陷入百年以上的战争。

赤壁之战的大概经过就是:曹操在征服了北方之后,挥师南下。荆州顺利到手。刘表的水军和步军大部分落入曹操的手中。曹操得意忘形,想一鼓作气扫平江南。他选择了在冬天的时节进军。曹操大约有二十几万人。很多还是刘表的军队。他们和江下游的士兵会有很多朋友和亲戚关系。他们自然不会为曹操去卖命。但曹操不管那些。他命令北方的那些士兵到船上训练。旱鸭子到了船上,本来就发懵。在冬天阴冷的江上,对北方的士兵来说,远比在北方的冬天还难受。但对整天在船上转悠的南方士兵来说,就无所谓了。若你在上海呆过冬天,就会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了。曹操弃其所长,用其所短。这是他根本错误的地方。自然,这些错误都是他不理会谋士们要稳打稳扎地去平定江东的战略而导致的。

赤壁在哪里?历史学家们争论的一塌糊涂。我们可没有兴趣去扯。反正它在今天湖北境内的长江边的某个地方就够了。

曹操的主要对手是孙权,刘备当时基本是一股流寇。曹操根本就没理会刘备的那几个人马。曹操把步兵的兵营扎在江北岸。其实,开始的时候,曹操把水军布在长江的两岸。曹操的军队和东吴的水军小交手,曹军吃了亏。这表明新降的荆州的水军不愿为曹操卖命,但曹操可能用“胜败乃兵家常事”来自我安慰。但他不得不把战线收缩至江北一带,江南边被东吴的水军控制了。水军的舰队自然驻扎在江北岸的营边上。他设想水陆呼应,顺江而下,直奔南京。黄盖来诈降。放了一把火。曹操的舰队被烧的一塌糊涂。剩下没被烧掉的船,曹操自己又放了一把火。军队狼狈逃窜去了。他主要是水军的舰队完全损失了。人马损失也很惨重。

我在小时候读这段历史时,头脑中浮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就是: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为何不把军队调到江南去。稳打稳扎,孙权和周瑜小儿再有本领,恐怕还是难以抵挡的。

答案是什么?是曹操太傻,没想到?

曹操从一个宦官的养子、一个典军校尉,大概是上校一类的军官,把那些拥兵几十万的对手都打败了。若他没有那点见识,除非是他疯了。恐怕背后有重大的限制。我读完《三国志》后,我认为自己得到了答案。至于你认为如何,我就不知道了。

曹操若把军队调到江南。沿着江边往下游去。交通是个大问题。江边不是山岭就是水网交错的地方。若想找到一条能走军队的马车路,那根本就没有。道理很简单:谁会去沿着江修一条路?当年,水网和湖泊比今天要多得多。就是今天,你开上良好的越野车,想从湖北沿着江边不远处直到南京,你根本就找不到那样的路。这样的限制条件会使曹军从陆地上进军而进攻很费时间。另外,二十多万的军队在江南,粮草的供应光靠船越过江是根本不行的。

难道不会修浮桥吗?自然可以。问题是:在那时,没有铁制的浮筒,也没有钢材铺桥面。自然,浮桥一定是用木头或木船修成的。无论怎样防守,大船很难在江中心能组成一道密不可破的防御网。进攻的一方可以在黑夜潜过去,放火。至于从上游用着火的船顺流而下,更是放不胜防。总之,用火很容易将浮桥烧毁。后来的夏侯尚就造了一座浮桥,结果被东吴一下就烧毁了。在后来很长的历史中,各个朝代都在长江上造了很多浮桥,但都被对方轻而易举地摧毁了,而浮桥几乎没发生任何作用。

那么,曹军不会在江北往下游走吗?当然可以。陆路上运送军队的困难和在江南江北是一样的。当军队到了南京附近时,刚才过江的问题是一样地存在。那里的江面更开阔,修浮桥更困难,防守也更困难了。所以,曹操选择了当时能最快进攻南京的方案。当曹操拒绝了谋士们要先稳定荆州地区,在合适的时机再进攻东吴的正确战略后,他最后取的作战方案就是在错误的前提下的“正确的选择”啦。如果曹操对黄盖的诈降做适当的防范措施,他还是有可能打赢那场战争的。

后来的晋军进攻东吴时也是顺江而下的。

刘备在进攻东吴时遇到了曹操曾遇到的一样难题。他几乎完全一样地选择了曹操当年的方案。当然,他的船没有连在一起,但营地连在一起。不过这回结果也是他成了当年自己对手曹操的角色,被烧了连营。

曹操是在江淮平原上长大的。后来就在华北平原上转悠。他对南方水乡的理解就是他自己的想像罢了,幕僚的主意,只有合乎他的想法,才会被接受。他对汉中的放弃,其中就是他对山地作战的陌生的一种表现,他非常厌恶山区作战。

他后来想从淮河直接进入长江,但东吴在濡须口修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曹军根本无法进入长江。后来曹丕和后来的魏的皇帝曾想从淮河及海上进入长江,都因为技术问题而作罢。

曹操为何不把军队调过江,大概就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BugEYE 发表评论于
不控制水路,直接过江,只有一个结果,饿死。
liu-fu 发表评论于
天很冷,江又宽,游不过去。
cymbalsman 发表评论于
你把刘备当成流寇,错了。刘备虽然兵力不足,但已经得到了荆州的民心,他是曹操久居荆州的最大隐患。依我猜测,曹操是担心刘表的兵马投靠刘备才急着南下的。
真真国女儿 发表评论于
好文章。
曹操打荆州的时候兵马不会超过八万,可是荆州是个百万人口大州,光控制他们都有问题,加上疾病和孙权集合了十万人马围攻合肥,曹操不敢过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