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强不息”到“厚德载物”:

推动中美友好合作,传播教育扶贫理念。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博文导读:

在清华大学百年诞辰来临之际,王成钊博士重新阐释了清华的校训,认为在下一个百年,清华人应该把努力重心从“自强不息”转移到“厚德载物”。而“厚德载物”的最好方式是参与暑期扶贫实践,以传播科学技术,商业知识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回馈社会。这篇文章还特别谈到了在年青人中推广扶贫理念对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的意义。



从“自强不息”到“厚德载物”: 我对清华大学第二个百年的期待与展望

王成钊 博士
加州王氏基金创始人

2010 年 6 月 8 号

清华大学将于明年庆祝百岁诞辰,作为清华大学“中美大学生暑期教育扶贫社会实践”活动的合作者与赞助者,我想从一个关心中国社会的美籍华人角度,谈一下对清华大学第二个百年的期待与展望。

和清华合作以来,我对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座右铭“行胜于言”一直感触颇深。在过去百年中,这两句格言指导了清华大学的发展,我相信重新阐释和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涵,会对清华选择下一个百年的道路产生有益的启示。

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 一所优秀大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延揽了多少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多少篇学术文章,在新闻周刊上的名校排行榜的名次如何靠前,也不在于培养了多少达官显宦,亿万富翁,更不在于盖了多少栋大楼,新添了多少本书籍,而在于这所大学有没有对其所处时代的危机找到了解决之道。

清华大学始建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刻,在当时列强环伺的情况下,中国人的当务之急是救亡图存,抗击外来的侵略。大批的清华人以“自强不息”的心态,投入到国防工程的研究和建设中去。“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发使中华民族在忍受了百年屈辱后能够重筑卫国长城,彻底解除了鸦片战争以来困扰中国的外患频仍的局面,为国家赢来了宝贵的和平建设环境。除了对提高中华民族的自卫能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清华大学还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工程技术、综合管理人员以及党政各级领导人,为中国在二十世纪后期实现全面复兴,奠定了人才和技术基础。简而言之,在第一个百年里,清华大学以“行胜于言”的方式,庄严地回应了时代的挑战,化解了民族的危机,无愧是中国最优秀的高等院校。

在第二个百年中,清华的使命将会因世界形势的改变而和上个世纪不同。二十一世纪中国最严峻的挑战将不再是外国列强的枪炮,而是全球人类共同面对的危机。在自然方面有环境恶化,资源耗损,水源枯竭,气候变化等问题;在社会方面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新疾病爆发,宗教极端主义,极端贫富分化等问题。如何化解这些危机,成为考验人类智慧的一个严峻课题。除了这些全球危机外,中国社会还面临自身的一系列困境。比如说,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上存在着的地区、城乡、族群、行业等多方面的不平衡,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作为中国一流的大学,清华在享受一流的荣耀同时,必须肩负起一流的责任,积极有效地为解决中国当前的危机探索出路。我相信清华人有着清醒的头脑,长远的眼光,不会等到社会危机爆发了再寻找应对之策,而是有防患于未然的战略思维,及早布局,防微杜渐。由于贫困是自然和社会危机的总和,也是国家和国际社会不稳定的根源,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贫困都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最根本的挑战。因此,我认为清华大学在下一个百年,可以把立校方针由注重国防建设的“自强不息”转向扶助弱势贫困群体的“厚德载物”,因为只有消除贫困才是缩小贫富分化,促进民族团结,保护自然环境,维护国家和平发展的根本之道。

二千年前,孔子说过,“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他的意思是说,所谓的志士仁人,都不只为自身或家族利益而奋斗,而是有推己及人的态度,愿意帮助别人提高能力,在帮助别人成功的同时完善自身。我恳切希望清华的师生能继承这种“仁者”的胸怀和理想,走入穷乡僻壤,和贫苦的同胞分享知识、信息和技术,帮助他们走上自立自强之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富裕。

清华大学在扶贫方面已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投入,全国许多贫苦地区人民的生活因为清华人的付出而得到了改善。如果清华能进一步促成全社会对扶贫的关注,并创建以提高人口素质为目的,以社会实践为核心的教育扶贫模式,我相信在全国范围实现脱贫致富不是梦想,而清华对中国新世纪的贡献将不下于“两弹一星”。

针对教育扶贫问题,我有以下五方面的建议:

1 ) 建立正确的扶贫意识: 扶贫不是施舍,而是着力建构贫困人口的自信,传授他们科学技术和商业知识,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生存能力,帮助他们自我提升,从而达到全民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2 ) 大力发展远程教学: 充分利用电视、电脑、无线传播等现代科技手段,精选课程和教师,使偏远地区的学生及时得到实用的知识和有效的训练,开阔他们的视野,提供他们谋生的手段。远程教学能够突破传统高等教育受限于校园的局面,切实把知识传播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的真谛。

3 ) 全面推广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利用暑期实践的模式,把城市学生带到乡村,把乡村学生送回故土,把外国学生引到中国的艰苦地区,让他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体验贫困人口的生存环境,理解贫困人民的苦难挣扎,以此开阔年轻学子的眼界和心灵,培养他们的情操和志趣,塑造一批有远大理想、有高尚品质、有处事能力、有社会经验的青年领袖。

4 ) 把技术和资金带入贫困地区: 作为技术、信息和人才的堡垒,大学应该成为向闭塞地区、弱势群体传播知识和文化的先锋,以促使社会公平、正义和富裕的实现。大学扶贫应注重帮助贫困人口大胆利用新能源、新科技,可持续地发展本土经济,杜绝毁灭性开发,从而达到保护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双重目的。

5 ) 加强与世界其他大学的合作和交流: 二十一世纪的危机大多是全球性的,中国人必须有世界公民的意识来迎接全球性的挑战。清华大学要有勇敢而谦卑的心态,一方面敢把外国人请进来,不去炫耀我们最光鲜亮丽的成就,而是诚实地显示中国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也有胆子走出去,到非洲、到拉美、到中亚,用中国人的知识和力量帮助那里的贫困人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许在和世界人民的合作过程中,我们能找到解决人类共同困境的方法。

如果清华大学能全力投入到教育扶贫事业中去,我相信会对中国社会产生许多积极的效应:

1 ) 培养人才: 以暑期实践为模式的教育扶贫可以让年轻学子有机会接触社会,在帮助弱势群体的过程中,在相对艰苦的环境里,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格和为大众谋福利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联合世界其他大学一起加入扶贫活动,可以让别国和中国青年们及早互相了解彼此的社会和文化,有利于将来的国际关系处理和国际和平环境的维护。

2 ) 缓解社会矛盾: 消除了贫困,就能消除诸多社会隐患和危机。教育扶贫能给贫苦民众带来希望,生活的改善能延迟甚至消弭社会矛盾的爆发,保证国家的稳定,改变中国目前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的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在这些地区大力扶贫,有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

3 ) 探索出中国可持续发展模式: 世界范围的资源短缺意味着中国无法重复美国式的发展道路,中国必须走出一条不同的富裕之道。中国不应该满足做“世界工厂”,更不要靠贱卖资源牟利,或以低级“代工”为荣,而是要致力发展知识经济,以制造高产值产品为目标。教育扶贫传播知识和技术,可以在不进一步破坏环境的前提下,让更多的中国人脱离贫困,走上共同富裕之道,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

4 ) 建立道德威信,提高国际话语权: 目前其他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态度是惊叹和猜疑,因为迄今为止,大国崛起都伴随着军事扩张。可如果中国能够致力消除内部贫困,发展知识经济,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社会公平,为世界提供一个新的和平发展模式,这将极大的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道德威信和话语权。

扶贫是一项知易行难的事情,可是我相信清华人能够继续以“行胜于言”的态度,把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贯彻实行下去,并最终达到清华校歌中所唱:“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的美好境界。 而且我希望清华人还要有胸怀和胆识把教育扶贫模式推广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给挣扎在贫困泥沼里的别国人民以希望和信心。毕竟 我们 中国崛起的目标不应该是独霸天下的一时风光,而是保障人类和平发展的千秋功业。

我敬佩过去一百年里,清华学子 “自强不息”,以勤奋和智慧重筑了中华民族的长城,他们堪称是中国的君子,民族的脊梁。我期待今后一百年,清华学子能以“厚德载物”的心态,把“东西文化,荟萃一堂”,承担起推动人类和平繁荣发展的责任,做世界的公民,扶贫的先锋。

仅以此文抛砖引玉,殷切期盼教育专家和社会贤达的批评回应。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