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实主义的绘画技巧中,观察方法是最重要的。其重要性,超过了具体的作画技巧。因为离开正确的观察方法,就不可能导致对现实准确的再现,不管画家的作画技巧有多高。这个观察方法,就是整体的观察方法。
为什么一定要整体地观察对象呢?因为任何一个局部,都是生存在一个整体中。画家对局部的描绘,也只有在对整体的把握中才能准确地完成。比如画风景,画一颗站在黄房子前面的树,树叶的某一部分的树叶稍微有些发黄。如果不看整体,画者很可能把这部分的树叶直接画成黄色,但如果画者退一步,看一看整体 – 树和房子共同构成的整体 – 就不难看出,发黄的树叶虽然比其他部分的树叶黄,但比起黄色的房子,还是偏向绿色。由此画家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部分的树叶是黄绿色,而不是黄色。
所以这个整体的观察方法,也可以被叫做比较的观察方法 – 我们只有把一个细节 和其他细节作了比较之后,才能显示看清这个细节的真实面目。
那么,怎么样才能整体地或者比较地观察对象呢?那就是要退远来看自己的画和所画的对象,即,在视点(我们的眼睛)和所观察的对象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距离。因为,我们的视域(从我们的视角 - 眼睛的位置 - 到所看到的对象的整个可视范围)是呈放射状延伸的,试点离对象越远,视域内所包含的现实内容就越多(其中的个体也相对越小,这就是为什么越远的物体看上去越小)。所以要看整体,就不能离对象太近,否则我们只看到局部。
绘画中的这个观察经验,不但在绘画中很重要,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是同样重要。比如对人生的思考。
如果把绘画技巧比喻成我们的思考方式,把绘画的对象比喻成我们的人生经验,无疑,从上面提到的观察方法之重要这一事实来看,对人生经验的有距离的观察,就是导致我们对人生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的最重要的基础。
在此的“人生经验”不光是指个人的具体生活经验,也包括他人的经验,以及书本知识等等。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对这些经验的整体思考呢?简单地说,就是要认识到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局部:个人经验是“局部”,他人经验是一个“局部”,书本知识又是另一个“局部”(可能是个大一点的局部)。对人生经验的整体考察,就是能从以上提到的任何一种局部中站出来,保持距离后把所有这些“局部”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再加以观察和比较的方法。
人的生命有限的,个人的生活经验是非常局限的,书本知识虽然远远超出了个人经验范围,但仍然是有限的。一个看问题走不出自己生活圈子的人,或者走不出书本知识的人,就像绘画中只看见局部却看不见整体的人,永远不可能得到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这样的人,或者以自己的经验去猜度他人,或者以自己的信仰去评判社会,或者以僵化的书本知识去指导现实,都是体现了人性中封闭和狭隘的一面。
但不幸的是,这个难以从自身经验中,或者从既定的观念中走出来的态度,也是人性的几乎无法摆脱的局限。以己度人的人,在那里都是大多数,而能具备整体观察与思考的思想家,永远是人类的少数。
当然,我们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不管我们站的离对象有多远,我们的视角是被限制了的。正由于这个人的自身的局限,就是能统观历史和人生的思想家科学家,他们的思想仍然是有限的。并且,也正因为他们比一般人站的更高,看得更远,他们也同时比大多数人更能理解我们人类的局限。
但这个局限,仍然不能阻止人的思考天性 - 这个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征。在保持对未知的任何可能性的尊重之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思考能力,是人的权力*。而这个思考能力,也只有建立在正确的观察方式之上,才能孕育出最有生命力的思想。
*中国道家思想的消极一面即是,在认识到人的局限之后便放弃了人的思考能力。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