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慰剂效应对健康的影响


生病、吃药,是每个人生活中常有的事。但生的“病”是否是真、吃的“药”是否治病却是另外一码事。我们的身体是由自己的头脑来支配的,头脑的“相信”对我们的健康起很关键的作用。

安慰剂效应(拉丁文:Placebo)在医学上被用于检验药物作用的真实性。安慰剂中不含有“药物”,但医生会告诉病人:你用的药会产生什么作用,或什么感觉。医学研究证明安慰剂本身的确有“治疗作用”。这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例如:医生的诱导、病人对医生的信任程度、药物的品牌、价格、剂量、形状、颜色等等。只要广告做得好,假药也能“治病”。

反安慰剂效应 (拉丁文:Nocebo),一种是指病人认为治疗会产生对健康不利的效果,致使疾病恶化;另一种是指病人在医生的误导下产生疾病。最近英国医学研究发现:同样的病人医生测出的血压值比护士测得值要高。原因是病人认为:医生给测血压,一定是有病了[1]。

两种相反的安慰剂效应可以先后发生于同一个人,例如:

中医大夫看病人惯用诱导方法。医生会对病人说类似你最近消化不好、睡眠不好等等的话。最初你可能认为不对,可是仔细想想,的确有这些问题。然后医生在告诉你:吃了我的药两星期后就好了,于是两星期后可能就好了。

妇女更年期本是生理现象,可是近几个世纪来被医药界误导,几乎夸大为“疾病”。许多40-50岁的妇女认为到了更年期,便失去了自信。也有一些妇女借题发挥,小题大做,闹得家里家外鸡犬不宁。于是,更年期妇女便会寻找药物或激素来“治疗疾病”。回想一下,我们的祖母闹过“更年期”吗?如果我说更年期是女人一生最好的时刻,人们一定不相信。因为女人的天性是喜欢借助外界力量使青春永驻,这是办不到的事情。

正如 Ben Goldacre 在《Bad Science》一书中说:因为医药界对现有的疾病没有新的治疗方法,所以只能“发明”一些新的疾病已满足医药界的营利[2]。人们往往听从和相信媒体的诱导,把正常的生理现象当成疾病。

最坏的反安慰剂效应就是当医生告诉病人病情恶化、生命只有几个月时,病人也会听从医生的“安排”,定时结束生命。

人的身体是头脑的忠实随从者,“相信”是有生物化学反应的大脑活动。从不同的安慰剂效应来看,我们的“信”与“不信”掌握着我们的健康和生命

[1]  Doctors 'cause blood pressure to rise' . http://news.bbc.co.uk/1/hi/health/8667638.stm

[2] 《Bad Science》(伪劣科学),作者:Ben Goldacre (英国)。

movieday 发表评论于
同意!
anahiyiyi 发表评论于
安慰剂在中国也很早就在用的,但对癌症后期病人一般不用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