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 47 章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学为主 博文多数摘自网络 【明子心路】栏目例外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天道章    

      恭闻天下之大,不离于一身;天道之微,不离于一心;心体虚明,则天理显著;应事处正,则天下安静。

     是以知:道在人身,向外求之者,远矣!德本于心,向外观之者,昧矣!此等妙义,皆是指有道有德之圣人而言之也。若养之不纯,积之不厚者,焉能如是哉!是故大圣大贤,修己之功,修之于不睹不闻之间;养己之德,养之于识心见性之妙。因道德之体用全该,天地之至理悉备,所以识照古今,明通造化。

    天下至难之事,虽万变交于前,烛之而不失毫厘,权之而不失轻重。事物之成败始终,人事之祸福修短,阴阳之吉凶消长,古今之盛衰治乱,莫不天人一贯;莫不幽显同观!知之者,知其细微;见之者,见其本末也。此非以私智求之而然也!不出户而自然能知;不窥牖而自然能见矣!

    此章经旨,言道不离于一身之义。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户者,门户也。牖者,窗牖也。窥者,窥视也。

       细详出户而知者,不过知其可知者也;窥牖而见者,不过见其可见者也。天下之事至广,天道之理至妙,岂能以可知而知之乎?岂能以可见而见之乎?若以可知而知之,凡夫俗士,皆可得而知矣!若以可见而见之,凡夫俗士,皆可得而见矣!虽然不可知,不可见,亦非终于不可知,亦非终于不可见。但真知者,不在于出户;真见者,不在于窥牖。

       真知者,知之于理;真见者,见之于性也。知之于理,天下之事虽广,未有不可知者;见之于性,天道之微虽妙,未有不可见者。是以圣人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者,此也。 以此观之,圣人之知天下者,非知之于天下,乃是知其理也;见天道者,非见于天道,乃是见其性也。

      圣人之理,即天下之事;天下之事,即圣人之理。譬如:天下有君臣父子之事,圣人有君臣父子之理;天下有吉凶消长之事,圣人有吉凶消长之理。天下之事,虽屈伸往来,千头万绪之不齐,其当然处,未有不齐者;圣人之理,虽进退出入,逆顺存亡之不一,其当然处,未有不一者。所以有此理,便有此事;有此事,便有此理。知其理,未有不知天下者也!

      圣人之性,即天之道也;天之道,即圣人之性也。譬如:天之道,内外无间;圣人之性,动静如一;天之道,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性,顺万物而无情;天之道,用有风云雷雨,其太极之全体,未尝不具;圣人之性,动有喜怒哀乐。其正性之本体,未尝不静。所以有此道,便有此性;有此性,便有此道;见其性,未有不见天道者也。是故,性即理也;理即道也。

     性也、理也、道也,三者一而已。能知其理,未有不知天下者;能知天下,未有不能见性者;能见其性,未有不能见天道者。天之道,不外乎一性;天下之事,不外乎一理;以此而知,以此而见。不知之中,自有真知之妙也;不见之中,自有真见之妙也。岂待出户而后知乎?岂待窥牖而后见乎?出户而知,窥牖而见者,凡夫之知见也。凡夫之知见,止可以形色为知见。非形非色者,则不可知,不可见耳!

    切思天道之妙,虽浑浑莫可测度,观夫无极太极,动静阴阳,自可知,自可见耳!无极者,无名天地之始也;太极者,有名万物之母也。有无极,便有太极;有太极,便有动静;有动静,便有阴阳。无极即太极;太极即动静;动静即阴阳。无极者,太极之静也;太极者,无极之动也。动而为阳,静而为阴。天地之间,不过阴阳动静而已;阴阳动静,不过发无极太极之理而已。是故无极太极,为造化之枢纽,万物之根柢也。圣人尽性之妙,正在于此耳!能尽其性,故能知于无知,见于无见矣!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天下之事众矣!天道之理微矣!欲求知见,本不可出而求之于外也。若以出而求之于外,终亦不能知,终亦不能见。所以远行者,未曾走出形器之外;远求者,未曾求入众妙之门。其出愈远,其心愈迷。故曰: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天下之事,天道之微,既知不可远求,奈何今之人,徇于耳目之偏,牯于见闻之蔽;只去远处搜寻,不向性中默悟;不知‘知’非外来,‘见’非远至。见见成成,小而细入微尘,大而包容法界。无不在我性分中也!学道者,可不舍远而求诸近乎?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尝闻圣人,善亲天下者,不以事物观天下,而以一身观天下;不以一身观天下,而以一理观天下。一理者,天下之本源也。无所不通,无所不贯。以我之一理,观于天下,便是万物同然之理。何劳行访于天下?何必远去以搜寻!妙理自然吻合,我心之真知自然圆照。此便是不行而知也!不行而知,即是上文不出户,知天下之义。故曰: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古之圣人,善观天道者,不以天地观天道,而以一心观天道;不以一心观天道,而以一性观天道。一性者,天道之命令也。无物不有,无物不在。以我之一性,观于天道,眼前便是法界;性理便是乾坤。何劳行访多方?何必博古通今!一切有无之真名,自然显露;心上圆明之道眼,自然洞见;我之真见,不必睁眼,而自然妙具。此便是不见而名也!不见而名,即是上文不窥牖,见天道之义。故曰:不见而名。此名字,如某事某件,皆可指名。

      圣人虽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岂徒知之而已乎?岂徒名之而已乎?正欲知之而成也,正欲见之而成也。既知其成,既见其成。性与天道,浑然一体;理与天下,同然一用。不容造作,不假人力;自然而然,无为而为;不为而成矣!故曰:不为而成。

     天地人物,有无虚实,俱在此成字之中。譬如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即是成之之义。继者,言其气也。物之未成,初受此气,便是继气之未受。先得此理,便是善。万物秉受此气而成,便是成。万物既成,此理此善便是性。是以谓之:善成之者性。文中言,不为而成。如:阴阳成其象,天之道立矣;刚柔成其质,地之道立矣;仁义成其德,人之道立矣!天之成,成其气也;地之成,成其形也;人之成,成其德也。天之气,地之形,人之德,皆是一理而已。此理,在天为道,在人为性。圣人不为而成者,正欲成其性也。

       细详圣人知天下,见天道,圣人之性,于此而尽矣:万物之理,于此而备矣!尽己之性,未有不尽人之性者;尽人之性,未有不尽物之性者。三者既尽,万物之性成矣。万物之性既成,即圣人之性成也。天下至大,圣人之性亦至大;天道无外,圣人之性亦无外。人能见我之性,则见圣人之性;见圣人之性,则见天道之不为而成矣!奚用外求哉?修行者勉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