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长城”与“搞文革”

混迹文学城已九载,神交爱护华夏之网友,扫泼向故国之污泥 (人勤笔拙,转贴为主,请作者见谅)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修长城”与“搞文革”

作者:二林
2010-10-2



近日读了一些“反思”的博文,不由得也想发些议论。人各有所思,各有所想,权当是一种发泄吧。

现代人提起长城都习惯说那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世界第7大奇迹……,一通赞美之词,决不怜惜。为保护这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给发了“世遗”的牌牌,国家专门立了法,还成立了专门的保护协会,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没人对此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发什么非议。即便有些不同意见,也会被海潮般的口水淹没。

可在讲述历史时,说到修长城的始作俑者——秦始皇,这可是其暴政之一。绝对的。不是有人还编出个夫妻相差几百年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吗。实实在在的是,几十万民工用极原始的生产工具、有些是在极险恶的地质、自然环境下,创造出了这个人工奇迹的伟大工程。但这对那个时代的民工,以及后来的汉及至明长城的建造者们来说,从事它都是一场苦难与恶梦。后世对它怎样的赞美与褒扬,与他们的生命所经历的都无意义了——他们为之付出血汗以致生命,即便不死,有生之年也不会得知它会有永恒、久远的美誉。换个角度讲,就是这个伟大的工程、世间奇迹是用建造者的生命为代价创造的。历史就是这样残酷,没有这样的代价,就不会有这个奇迹。这样看,奇迹只是留给后人的,与当事者无关。

我看“搞文革”与之十分相似。当然,修长城,损害的是民工。搞文革,损害的是精英。

亲历者中不是有人《决议》那是浩劫吗?始作俑者同被称为“独裁者”,在他错误的理论指导下,对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以错误的形式发动了一场错误的运动,造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十年浩劫,贻误了一代人的青春,更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灾难”之大不逊秦皇所为。

为拨乱反正,引导全民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以否定之。于是有了“猫论”、“不争论”、“摸石头过河论”、“先富论”等等“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理论为指导,并且还靠出卖前人勒紧裤带、嘴中扣食积累起的国企财富家底;将本无内债、外债的“贫穷”国家,改革成每年以发行数万亿债券度日的“富国”;将断子绝孙的方式聚敛的物质财富等等,作为“辉煌成就”来证明其理论“真理”在实践中的正确性。

看来,《实践论》的作者在有生之年真应该兑现自己修改或重写两论的想法,以正视听。好在“百姓心中有杆秤”。人们看到的实践结果是:这场错误运动的发动者早年在“错误理论指导下”发出的种种警告,都被x理论实践一一验证了:“猫论”让共和国的 “工农联盟”这个基础让位给了“精英”;“不争论”从宪法中抹去了公民言语、罢工的权力(在资本主义国家宪法中都保有的权力,在“改革后”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宪法中却没有了!);“摸石头过河论”和“不争论”让四项基本原则在实践中丢了社会主义的路;“先富论”硬是在消灭公有制的基础上培育出一个新生的官僚资产阶级,创造了中国领先世界的基尼指数!奇怪的是,被指责为贫穷、濒于崩溃的时代,经济发展速度却高于“辉煌的新时代”。有人做了改革前三十年和后二十年的统计对比:










































































名称



1949



1952




1978



1995



年均增长率%



49-78




78-95



工农业总产值指数



56.5



100




779



3303



9.47



8.8




钢铁(万吨)



15.8



135



3178




9153



20.1



6.4



煤炭(亿吨)




0.32



0.66



6.18



12.12



10.7



4.04



粮食(万担)



2264



2378



6095



8902



3.47



2.25



棉花(万担)



44.4



130.4



216.7




434.1



5.61



4.17



肉类(万吨)




338.5



856.3



3692



 



3.63



 



石油(万吨)



12



44




10405



14764



26.3



2.07


而文革十年工农业总产值是:


















































































文革十年统计


资料



工农业总产值


(亿元)



农业总产值



(亿元)



工业总产值


(亿元)



1965



2235



833



1402



1966



2534



910



1624



1967



2306



924



1382



1968



2213



928



1285



1969



2613



948



1665



1970



3138



1058



2080



1971



3482



1107



2375



1972



3640



1123



2517



1973



3967



1226



2741



1974



4007



1277



2730



1975



4467



1343



3124



1976



4536



1378



3158








(以上两表均摘自恽仁祥《评x“国民经济崩溃”论》。恽仁祥:原国防科委情报所核心组组长,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事实胜于雄辩。还用说什么吗?

7月26日电视里经济台有个报道,说近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成爆发式增长,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与之对应的另一社会场景,是我们从媒体上看到的失去人身自由、如奴隶般从黑煤窑中爬出来的农民工,和用麻袋装钱在北京抢购住房的黑窑主。建议大家去看看《中国农民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从中或许能理解人均收入这个概念是多么没有实质意义,它掩盖的是巨大得惊人的贫富差距!反映这个差距的基尼指数,中国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近日报载,当前的就业岗位70%以上来自民企(为掩饰私有资本性质的讲法),同样有统计资料和报道,我国GDP70%以上是民营经济创造的。我们都知道一个哲学概念,事物的性质是由事物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我们该怎样认定当今这个社会的性质呢?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认不承认,“文革”并没有结束,结束的只是毛泽东领导的“文革”。现在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索就是明证。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在欧洲得以确立,经过了一二百年,而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取得统治地位则经历了更为长久的时间。列宁讲(大意):千百年来在千百万人头脑中形成的旧的习惯势力才是最可怕的。与这样的旧势力作斗争必然是长期的,艰苦卓绝的。从这点讲,我个人认为,毛泽东发动的“文革”失败在两点上:一是欲将一场长期的、艰苦的、渐进式的、必须是全民参与的、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运动以激烈的方式毕于一役(或几役),这违背了文化发展的教化作用的客观规律;二是他发动这场革命所必须依靠的两方面力量(干部与群众),都与实现他的目标所应具备的政治素养有相当大的差距,甚至是矛盾冲突(主要是干部方面)。况且,社会主义革命在人类历史上是人们首次以自觉的行为来改造社会,从十月革命至今仍不足百年,人们仍在探索中前进。即便如此,它大大高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建设速度,已表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然而文化、意识的建设却不可能与之同步,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生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不可能在思想、文化上已经成熟,它的幼稚与旧势力的强大,在这种反差中进行的思想意识交锋,失误与一时的失败在所难免。

可以肯定的是,无产阶级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创造自己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动“文革”是没错的,错的仅是方式方法和时机。毛泽东在古稀之年发动这场革命,并非是他“不识时务”,他是要在有生之年,以这一搏打碎人们对“共产党”这块牌子的迷信,教人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假马列,真修正,假革命,真复辟,举红旗,反红旗)。以一代人的“代价”,唤醒习惯听命于“天子”、等待英雄救世、不善独立思考的人们,将最强大的民主观念教给人民(我国思想文化界对文革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国外。欧美一批研究“文革”的学者,对“文革”所包含的民主意识无不震撼,慨叹是西方民主无法企及项背的)。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中最为缺乏的。毛泽东的“文革”撒下的独立思考、大民主意识的种子,在人民中间开花结的“果”,是在坊间、在网络、在人们的指尖、在百姓口中传播延续。人们敢于对时政、对腐败、对官僚主义作风、对种种弊端发出嬉笑怒骂,无不反映了文革对人们思想意识解放、改造的成果。所以说,文革没有结束,只不过它不再是谁人发动、领导的,是渗透在人们思想意识中的,是任何《决议》也阻止不了的。毛泽东的“文革”胜在了这里——让人民学会思索,真正理解“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和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作为生逢“文革”时代的人,真的很像修长城的民工,“赔进”了个人生命年华,却得不到只有后代才可能知晓的辉煌和收获。其实,按当年的高等教育资源,就是没有“文革”,有多少人能进大学,又有几人能成“导弹之父”、“卫星之母”呢?现在诅咒那个时代的人,未必没在那个时代喊着“万岁”、“打倒”的口号成为裹挟他人的“潮流”。当现实的潮流改变了方向时,怎么就都成了“受害者”?殊不知作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自己也应该为那个时代承担些什么吗?“知耻者近乎勇”。我们当学会不再随波逐流,审视历史时也要审视自我,总结过去,学会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索。别让自己成为“刘少奇式悲喜剧”的制造者。

逝者如斯,无法改变,可确定的是,“史无前例的大革命”不可重演,但值得我们从历史的角度,而非个人生命的角度去深思。交响乐的主旋律并不总是喧嚣嘹亮的小号,低沉浑厚的贝斯往往更震撼心灵,传得更远。我们思索是要寻找历史发展的脉搏,而不是为附和“时尚”的噪音。珍惜自己的历史吧,作为亲历者,我们至少可以骄傲的说: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历史是从我们这里开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