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女专家马秋禾完成革命性数字地图系统

中国悠久的历史里,战争不论在时间上或在社会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就在这个战斗不断的国家里,克敌制胜的战术研究相当兴盛。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解放军女专家马秋禾完成革命性数字地图系统

    马秋禾简介: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遥感信息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2008年底,荣获第四届国家十大“新世纪巾帼发明家”创新奖,成为我军首位获此殊荣的人员。

 

    被评为郑州市十大科技女杰、河南省优秀青年新锐、河南省三八红旗手、全军武器装备科研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她的成果通俗地讲就是用数字技术,把承载了山脉、河流、道路、植被等地物地貌的遥感影像,用计算机迅速自动转化成直接用于作战的军用地图,并且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不受国外控制,这套系统能使相关数据保障时效和打击精度提高7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第一时间打动我的,并不是她的科技成果,而是她的微笑。虽年近五旬,她的笑容仍然充满青春和阳光。

 

当冬日温暖的太阳照进实验室时,她会很投入地跟你聊生活,聊运动,聊曾经参加淮海战役的老父亲。这个时候,她总是会让人想起那位备受世人尊重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女教授、博士生导师马秋禾,从1991年开始坚持自主知识产权源代码研发,完成了我军摄影测量成图技术由模拟到数字的时代跨越。

 

马秋禾的成功虽艰辛,但每一位走近马秋禾的人,都会真切地感受到她的幸福生活。

 

坚守,秋禾幸福观的主题词

 

“我并不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马秋禾经常这样说。

 

1979年,南京姑娘马秋禾考入了解放军测绘学院,1983年留校。“那时的成绩和科研能力都很一般,甚至让我感到自卑。”马秋禾回忆说,那时的她,曾一度找不到方向。

 

但这个自认为并不聪明的马秋禾,主持研发的“MappingStar数字测图系统”系列重大成果,引发了摄影测量成图领域革命,推进了我军摄影测量数字化、智能化和一体化进程。

 

通俗地讲,马秋禾用数字技术,把承载了山脉、河流、道路、植被等地物地貌的遥感影像,快速制作成指挥员能看懂,直接用于作战的军用地图,并且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不受国外控制。同样,这项技术在国民经济生产领域也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马秋禾也因此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荣立二等功2次,当选为“新中国军事测绘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还被评为第四届国家十大“新世纪巾帼发明家”,成为解放军首位获此奖的科技工作者。

 

马秋禾却说:“谁肯花20年的时间和青春只干一件事情,谁都可以成功。”

 

1991年1月17日,一枚激光制导炸弹将巴格达电信大楼夷为平地,这让在解放军测绘学院留校任教的马秋禾久久无法平静。作为内行人,马秋禾已经看到了美军强大的战场实时地理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而此时,我国的军用地图,还停留在刀刻手描的生产模式阶段。

 

而此时在我国,用计算机的语言来描述山脉、河流、道路、植被,完全是一块处女地。

 

马秋禾主动请缨,承担了这个项目。“不是我真的有多么超前的眼光,而是我比很多人更有耐心。”马秋禾回忆说,当时很多人已经看到了数字成图技术是趋势,但也看到了要实现这个趋势漫长的路程。“要下决心忍受几十年的默默无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在攻关的日子里,马秋禾带领课题组天天面对着繁琐的理论和数字,一字一码反复推敲,一条一句修改程序。没有成果可以参加评奖,也就没有了荣誉、项目经费、立功受奖。

 

从1991年到2001年,马秋禾埋头苦干了整整10年,虽小有成效,却因为她所从事的项目基础性太强,一直没有引起外界关注。

 

就在这一年,科研经费又出现了严重缺口。马秋禾咬咬牙,和丈夫商量把自己家的房子卖掉,凑足了科研急需的经费30万元。

 

经历凤凰涅盘般的艰苦攻关,“MappingStar2.0数字测图系统”终于在2001年年底诞生了。这个系统以其强大的成图功能,将原来多个部门要做三四天的成图过程,简化到计算机一键完成。

 

接下来,又是10年不断地改进、升级和换代。马秋禾没有让这项技术去重复“评奖—收藏”的路子,而是继续地研发更新。20年的青春,就这样一晃而过。

 

一位院士在一次联合作战演练评估会上说,这套系统能使相关数据保障时效和打击精度提高7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是我军唯一一所培养军事测绘人才的专业学院。马秋禾常说:“看似平常的一幅地图,却代表着领土主权,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紧紧连在一起。”

 

    边界地区的测绘在国防事业中意义重大。1999年,中越划分北部湾联合测绘工程进入技术准备阶段,外交部紧急召集相关人员进行攻关。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很多单位和个人知难而退。怀揣强军报国使命感的马秋禾面对棘手问题迎难而上,主动承担了中越双语数字线划图生产系统的研制任务。

 

    依据当时的技术现状,做这个项目举步维艰。马秋禾带领课题组在兰州军区空军招待所住下,封闭攻关、全心投入,经历了高强度的科研冲锋。通过反复对越文字库区位码进行剖解与研究,她们终于发现了其隐含规则,编写成中越双语代码模块嵌入数字测图系统。

 

    1999年秋天,由于越南文字库特殊,操作系统提供的字库调用方法无效,中越划分某边界联合测绘工程进入关键阶段后,却一直不能在边界地图上用中越两国文字进行准确表述。

 

    查阅了所有对字库描述的文献,没有结果;请教软件专家,也是技术空白。马秋禾带一个课题组成员封闭在兰州郊区的一个招待所里,用10多天时间研究越南字库,编写成代码嵌入数字成图系统。“这是国家利益对军事测绘的需求,再难也要做出来。”马秋禾说。

 

    当马秋禾和课题组把用新系统直接注记出精美的中越两国文字的过程,呈现在专家们的面前时,作业室一片欢呼。

 

    从教20多年,马秋禾的学生遍及全军测绘部队。由于马秋禾熟悉一线测绘部队情况,又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她的课很受学员欢迎。

 

    为了让学员及时了解专业发展前沿和部队需求现状,马秋禾既收集部队建设需求,穿插最新科研成果,又细心设置思考讨论题,又是巧妙安排教学互动环节,经常备课到深夜。90分钟的课程,需要用8个小时来准备。

 

    马秋禾说:“课堂如果无法连接战场,今天课堂上的学生也许会沦为明天战场上的败将。”

 

    现任某测绘大队高级工程师的刘会安刚到部队时,工作迟迟打不开局面。马秋禾一天给他打了10多次电话,拿自己搞科研的经历启发他。刘会安在研发“某定制地区测绘信息综合应用系统”项目时,遇到了技术难题,马秋禾又及时给他出思路,还把自己研发的“实景导航算法和空间地理坐标区共享技术”提供给了他。

 

    像这样扶上了马,还要再送一程的事情,在马秋禾的身上发生了很多。马秋禾与她执导的研究生毕业学员都建立联络机制,跟踪成长情况,掌握“市场行情”。

 

    “我是名普通的军校教员,这就是教员应该承担的责任。”马秋禾说。

 

马秋禾简介: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遥感信息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2008年底,荣获第四届国家十大“新世纪巾帼发明家”创新奖,成为我军首位获此殊荣的人员。

 

被评为郑州市十大科技女杰、河南省优秀青年新锐、河南省三八红旗手、全军武器装备科研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她的成果通俗地讲就是用数字技术,把承载了山脉、河流、道路、植被等地物地貌的遥感影像,用计算机迅速自动转化成直接用于作战的军用地图,并且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不受国外控制,这套系统能使相关数据保障时效和打击精度提高7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