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永在人間

让我们一起缔造青春不老的传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天使永在人間

    記者走進位于北京東單的協和醫院,尋訪一個遠去的身影,感受一個偉大的醫魂——林巧稚。

    林巧稚是我國現代婦產科學主要奠基人,聞名中外的婦產科專家,一生接生5萬多個孩子,被譽為“生命天使”。從1921年求學協和醫學院,直到1983年去世,60多年,她的名字與協和醫院聯係在一起。

     當 林巧稚戴著博士帽從協和醫學院一畢業,便是第一位留院的中國女醫生,繼而成為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然而,也是從她做醫生的第一天起,便沒了“醫”“護”之分;一次次,她如護士和母親般攥住產婦在驚恐和痛苦中狂抓的手,傳遞給她們溫情、力量和信心。

    “一個醫生連病人手的冷熱都不知道,是好醫生嗎?”這種對職業最樸素的詮釋,伴隨著林巧稚的醫學生涯。

    門诊大樓二、三樓的婦產科坐滿候诊的婦女和親屬,醫護人員不時穿行其間,讓人想起林巧稚永不疲倦的輕盈身姿。服務臺後挂著一長串專家學者名單,明示著職稱、坐诊日期,當年林巧稚的名字也長年挂在這裏,但她常常出現在普通門诊,因為有更多普通患者需要她。

    那座“覆蓋著綠色琉璃”的青磚大樓是協和醫院代表性建築,應是林巧稚工作時間最長的地方,“婦產科輔助館與產前诊斷中心”仍設在這裏。半個多世紀,林巧稚守候在此,實現著她“當一輩子值班醫生”的誓言。

    老樓燈光昏暗,過道曲折深幽。記者想象著一個酷愛音樂、迷戀莎士比亞詩歌的女性在此周而復始的一生。在這裏,她曾令人眼睛一亮地穿上美麗的晚禮服,準備出席好友婚禮,一個急诊電話又讓她回到手術臺……

    “天使”的職責和守候不僅于此。太平洋戰爭爆發,協和醫院關閉,林巧稚以平民大夫身份穿街走巷,在中華民族慘遭蹂躪和殺戮之時,她迎接著民族一個個新生命、新希望的降臨,並接濟苦難中的兄弟姐妹……

    醫德即道德,醫魂即靈魂;她因職業而美麗,職業因她而神聖。

    黃昏下,飛鳥掠過協和醫院古老的屋頂;落日在綠色琉璃上反射著光芒。

    為事業終生一人的林巧稚,永遠離開了協和這個家,她迎接的萬千生命遍布世界。在那些取名“愛林”“敬林”“念林”的人們心中,她是永遠的母親。

    2001年林巧稚誕辰百年,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婦產研究中心在北京協和醫院成立。林巧稚,這位偉大女性的精神光輝在新協和人身上延續。

    “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飛過!”——天使,永在人間。

-----------------------------------------------------------------------------------------------

                                          林巧稚:万婴之母
 
林巧稚是我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她一生亲手迎接了5万多条小生命来到人间,这位不曾做过母亲的伟大女性,被尊称为“万婴之母”。她说,自己最爱听的,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1901年,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林良英思想开明,从小就让巧稚接受西式教育。

1921年夏,林巧稚到上海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考试时,一个女友突然晕倒了,林巧稚为了照顾病人,最拿手的英文都没有答完卷。主考官被她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卷面的才华所感动,录取她入学。博士毕业后,林巧稚被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当妇产科医生。

林巧稚从做见习医生起,见到产妇疼痛,就会主动伸出双手抚慰产妇。有时候宫缩来了,产妇屏住气,会把林巧稚的手捏得青紫肿胀,而她一声不吭。遇到家里条件不好的病人,她会主动让她们挂自己的普通号,说那天同样是我给你看病。她教育妇产科所有的人,救活一个产妇、孕妇,就是救活了两个人。解放时,林巧稚收到开国大典的邀请函,但她没有去:“我是个医生,去做什么呢?”似乎只有妇产科的工作,才是她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的真实通道。

文革中,林巧稚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发配到病房做护工,清洗便盆、倒痰盂。满头白发的她默默干着这些粗活,像看病一样认真。林巧稚为妇女和儿童的保健事业,操劳了一生。

1983年4月22日清晨,82岁的林巧稚在昏睡中发出呓语,急促地叫喊:“产钳,产钳,快拿产钳来!”她慢慢平息下来,过了一会儿,她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这是林巧稚留下的最后的话。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