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日记(中)

作者注:这是写于2004年的一篇游记,以前也未在论坛上发过,永恒的古罗马文明在几年内也没有什么变化,关于意大利的帖子很多,但大家的体验也都不尽相同,但愿可以给驴友们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当时用的是Canon S50数码相机,大多为一般的旅游片。
===========================

2004年3月22日 星期一 佛罗伦萨

  计划要在罗马待4天,照我们一个曾在意大利学画的朋友介绍,还有一个非去不可的博物馆--Galleria Borghese,但是今天是周一,博物馆关门。于是只好带了遗憾,坐上“欧洲之星”直奔佛罗伦萨了。

  主教堂(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位于市中心,是一座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外部以绿、白、红三色大理石装饰,那个酒红色的大圆顶,高近百米,是佛罗伦萨的地标,在建造时,模仿罗马的万神殿,没有用梁柱。Y看有人在排队,一问是等着爬上去看全景,有460多级台阶,当下就打了退堂鼓。主教堂和边上的钟楼和八角形的洗礼堂组成了一组雄伟壮观的建筑群。


  
  主教堂的对面的洗礼堂(Baptistery),当年需要三扇铜门。做第二扇门时,佛罗伦萨工匠争相投标。一个叫杰伯特(Lorenzo Ghiberti)20岁的铁匠,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花了24年完成了第二扇门。在一片叫好声中,他理所当然地被授权做了最后的那扇门。这又花了他25年。他炉火纯青地在门上精雕细刻了“约瑟夫的故事”,米开朗基罗一见,脱口而出“天堂之门”(Gates of Paradise),从此这个名字广为流传。这扇旷世之门也被从北边挪到现在正对主教堂的位置。杰伯特一生的精力,都倾注在这两扇无与伦比的门里了,而且当年为了把门做得尽善尽美,他自己设了个工厂,很多佛罗伦萨的艺术家曾在那里工作,像陶纳丹罗(Donatello)。

  主教堂广场上是一个旅游市场,很多小摊贩在出售皮衣、皮包和具佛罗伦萨特色的工艺品,像大卫像和创世纪的局部。听说很多温州人在这里经营皮具生意。但是在广场上买皮货的都是当地人,价格却不是当地货的价格。

  因为W的鞋让罗马的台坷路给毁了,于是进了一家鞋店,开店的就是温州人。据说早年在这里摆摊卖皮具的,现在大都有自己的店,以经营批发为主。他们拿了意大利最新出的鞋子,去国内的工厂剥样仿制,然后以大约仅为原价1/10的价格销售。它会注上“Italy”,而真品则标“Made in Italy”,游客要分辩真伪的,可以去意大利皮具的品牌专卖店里,看看价格标签就行了。

  在意大利语中称为翡冷翠的城市--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发祥地,留下了但丁(Dante)、乔托(Giotto)、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等艺术巨匠的不朽之作。整座城市古色古香,保留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风貌,每个角落都散发着唯美的艺术气息。在街上漫步,从画品、建筑到雕塑,一切都记载着文艺复兴时期繁盛的光辉。据说,在长期的艺术熏陶下,佛罗伦萨人具有很高的鉴赏力,外地的二三流画家从不敢在此卖弄。但是很多看相貌没有文艺气质的中国人,却为了养家糊口,显示着他们的艺术技能--在广场上给游客画名字。

  他们的年龄在20-40之间,男的多穿深色西装却足蹬白跑鞋,女的多穿样式过时的时装,他们都提了一个折叠着的纸板箱,一盒水彩,向游客拉生意,5个欧元。很多中学生很感兴趣,告诉他们名字,他们马上把纸板箱一支,就是一个小桌子了,然后用鲜艳的水彩,把名字图案化,字母R是一朵红玫瑰,字母L是一条青蛇等,远看是一幅画,近瞧才是一行字。看着这些花字,几分钟就从这些衣着土土的同胞的手中开出来,真的很钦佩这些人的生存能力。警察一来,他们箱子一摺,拎了就走。警察也并不赶尽杀绝地没收他们的生财工具,只是一赶了之。碰到个手脚慢的,两个警察还一边聊天,一边看他慢慢地收拾,他走了,警察也走了,然后他又回来了,继续在广场卖艺。当然,他们不单因地制宜,还入乡随俗。后来在米兰名牌店铺林立的国王大道上,华丽的天蓬,漂亮的大理石,满地是带音乐的小玩具车,在我们的同胞遥控下,对着游客们横冲直撞……

  美迪奇(Medici)家族从12世纪起,就在佛罗伦萨崛起。最早做羊毛生意,后来做出口服装,同时将生意向外扩展,最终靠借贷给欧洲的很多皇室而暴富。美迪奇的住所(Palazzo Medici Riccardi)是幢小楼,里面金碧辉煌,墙上顶上都画了金色的画。里面有个祈祷厅,暗暗的,每当有游客,工作人员才开一下灯,让你观赏墙上宗教题材的的绘画。

  离住所不远,就是美迪奇家庙(Cappella dei Medici),是这个统治佛罗伦萨多年的家族的墓葬馆。房屋是穹窿顶,顶上绘满画像,下层是坟墓,上层是雕像与纪念碑等,庙里的地面、墙壁都是大理石,中间还镶嵌宝石,十分华丽,完全是一付富甲天下的派头。米开朗基罗造的新庙里,有著名的“昼”、“夜”、“晨”、“昏”雕塑,形体健壮丰满,充分表现了人体的美感,而美迪奇的雕像看上去像“大卫”而不像这个热爱艺术的公爵,据说当时有人就提出异议,米开朗基罗的不为所动:几百年后,谁在乎美迪奇长什么样?言下之意,只有我的作品是才是永生的。

  
  我们进门时,一买就是三联票,一张是去老家庙(Cappella dei Principi),一张是看新家庙(Sacrestia Nuova),剩下的一张不知道干什么。最后,临出门,我们就问入口处的检票员,他示意我们上楼去,楼上就是我们看过的新、老庙,问楼上的工作人员,这票干什么用,他摇头,让我们下楼去问。下楼来,还是只有那个检票员,好几个人在问他相同的问题,他给的还是相同的答案,指指楼上。于是,我们跟着众人再次上楼,像寻宝似地在楼上各处探头探脑,总算找到一扇不引人注目的小门,是个小陈列室,里面的玻璃柜里是黄灿灿的金衣、金像。其实,只要有个简单的标志,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就不至于如此惊扰这个显赫世族的先人了,罪过。

3月23日 星期二 佛罗伦萨

  大早去学院博物馆(Accademia)。这里承担了很多名画的修复工作,有不少很有趣的图示。这里的作品都有英文的说明。当然米开朗基罗的“大卫”(David)不容错过。这尊高过4米的雕像,搭了高高的脚手架,他从去年9月开始一边“洗澡”,一边接受游客观赏。现在已经开始洗脸、洗头,估计月底可以焕然一新地见人了。其实说“洗澡”,不如说是“消毒”,那个女士穿了白大褂,手上拿着沾了特制药水的棉球,一点一点地擦,小心翼翼的,但是很上劲,毕竟那是大理石而不是人的皮肤。

  大教堂博物馆(Museo Dell’Opera Del Duomo),有陶纳丹罗在他70岁时的木刻St. Mary Magdalene。这是在他70岁时的作品,当时他已功成名就,却创作了这个完全摈弃造型美的女圣徒,形容枯槁,衣衫褴褛,与他自己以前和当时流行的唯美风格大相径庭,完全打破宗教题材雕塑的模式。他晚年的雕塑,注重表现人物的灵魂,以丑为美,虽然争议不绝,但他还是被后人推崇为雕塑家中的“莎士比亚”。我们还 看到当年建造这教堂的各种设计图纸,特别是主教堂(Duomo),花了140年(1296-1436)才建成。整个建筑到19世纪中叶才完成。

  快中午,见天放晴了,便决定去比萨(Pisa)。比萨是个古老的海滨小城,从火车站出来,要横穿整个市区到Piazza dei Miracoli。刚下火车,天就下起雨。我们就进了家小咖啡店,要了杯Cappuccino咖啡,要了些点心,直到雨停。

  雨后的绿草坪,格外青葱,衬托得灰白色的大教堂像新的似的。实际上,它始建于11世纪,是保存完好的罗马式建筑。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是教堂的塔楼,1173年建造时就开始斜了,到14世纪完工。800过去了,现在倾斜近2.6米,层层空透的拱廊都是似倒未倒的飘摇之态,但据专家讲可以再立300年不倒。其实对游客来讲,看斜塔和看斜塔废墟都是乐此不疲的了。何况那么多可爱的纪念品。

  在意大利洗手没有北美方便,连麦当劳都是投币厕所,所以要随身准备好硬币。

3月24日 星期三 佛罗伦萨

  W昨天喝了杯Cappuccino咖啡,睡不踏实,一大早就听鸟叫不停。我们住的房间,带了个十来平方米的大阳台,可以看到主教堂的圆顶。Y早起,站在阳台上,听到远远近近、大大小小的教堂的晨钟齐鸣,忽然文性大发,在纸上写下:佛罗伦萨的一天,是在此起彼伏的教堂钟声中开始的。 

  去西恩那(Siena)坐火车要比汽车便宜和快,但我们还是决定坐长途汽车,以便欣赏 沿途典型的托斯卡纳(Toscana)美丽的乡村景色。托斯卡纳地区以佛罗伦萨为首府,西恩那、比萨、卢卡(Lucca)、阿雷佐(Arezzo)都是托斯卡纳地区著名的富有文化和自然特色的小镇,很多电影都在此取景,像《生活是美丽的》,《托斯卡纳的阳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和《情深一吻》(Tea with Mussolini)等。

  阳光下蓝天白云,青翠的草地和葡萄园、橄榄园中间,点缀着古堡和乡间小屋,色彩鲜艳的柠檬黄墙壁,深绿色的百叶窗,深红色的屋顶,衬着挺拔的像树和黑松在起伏的山坡上舒展,令人心旷神怡。

  看到乡间在造房子,竟然用到大吊车。忽然明白为什么意大利人能在房子里做那么多精致优雅的装潢了,那房子结实,雕梁画栋任搞。

  在汽车站看回程时刻表,有一对年青的美国游客很热心地给我们解释,他们已来了两天,正要离去,他们对这个地方赞不绝口,让我们觉得仅仅上午几小时到此一游,有点太走马观花了。

  沿着时上时下的街道,走在西恩那的旧石板路上,两旁却是一家家小小的、别致的商店,不少是卖名牌时装的,橱窗布置很前卫。Piazza del Campo据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整个广场呈缓慢的斜坡面并且是个扇贝形,周边都是别的小广场,很多酒吧、咖啡馆、旅馆和餐厅。

  西恩那主教堂(Duomo of Siena)是阿尔卑斯山以南少见的哥特氏教堂,地上有56块由彩色大理石拼成的图案,相当有特色。这里还收藏了米早期的雕塑“圣彼得” 和“圣保尔”。而洗礼堂里陶纳丹罗的“施洗约翰”(St。 John the Baptite),是他晚年革命性的系列雕塑之一,这个老圣徒看来已届油尽灯灭,身体只剩一把枯骨,因而头显得格外巨大,他那张开的嘴像有磁力似的,会吸引你所有的注意力,仿佛听到他正在布道...

  午饭后,我们买了12点多的车票去圣基米亚诺(San Gimignano),它在佛罗伦西南48公里。看电脑的显示屏,我们应在310站台上车。外面有三排候车亭,一辆辆待发的长短途车前,挤满了等车和上车的人。我们试图找310的车或站牌,找不到,问司机,他不会英语,而且我们又挡了上车乘客的道,不能长时间比划。天在下雨,眼看着一辆辆车缓缓驶出,还有不到10分钟我们的车就要开了,可是我们不知道是哪一辆。Y急中生智,跑到一辆正在上客的巴士的车头前,右手一拍,将车票贴在车头玻璃上。Y个子高,司机坐在那里,车票就在他的眼前,他一看就明白了,摇摇头,表示不是他的车。Y接着去拍下一扇车头玻璃……终於,有个司机看了车票,点点头……

  这座古城在1990年就上了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录,但因为交通不便,我们的一些来过意大利的同事都没有到过此地,但当他们看到我们在此地拍的照片,无不惊叹她的美丽。

  圣基米亚诺是座古老的山城,有三个高高的石头城门,还号称“中世纪的曼哈顿”,原先有72座高塔,幸存下来了14座。这些塔既用以储存粮食,也用于外敌来犯时,往下倾倒滚油。中世纪时,在当地望族中,有股以塔高斗富比势的风气。


  
  当时天飘着毛毛雨,街道空旷幽静的,很少游客,很少卖旅游纪念品的小商贩,走在弯弯曲曲、高低起伏的街道上,两旁都是高高的、斑驳的古砖墙,上面有几扇深色的百叶窗。穿行在一座座拱形的门廊间,乐此不疲。每个街的转角皆自成一景,步移景易,引人入胜。登塔楼,一路可俯瞰山底下的广阔平原,杉林、葡萄园、橄榄树、城堡、农舍,这些牧歌式的田园风光,大概从中世纪以来,没有改变。

  这里出产瓷器,色彩鲜艳的大盘子,一个个有面盆大,挂满了小店的土墙,人见人爱,可惜搬不回家。熏肉、橄榄油和葡萄酒是这里的驰名特产,这里的居民以前很穷,现在都靠旅游业为生,几百年的房子里,是21世纪的酒吧。

  从圣基米亚诺回佛罗伦萨,没直达的车,先要坐长途的SITA巴士,中途要转乘本地的车TRIN巴士。我们在圣基米亚诺的小烟纸店买了车票,就在城墙外的一个车站等车。看那里挂的时刻表,三点多有趟车,然后就是五点多才有。雨停了,居高临下,绿色丘陵上,墨绿色的松树排列成一条条起起伏伏的弧线,一丛丛的葡萄树镶嵌其间,如果不是那散落其间的黄色的小楼,完全是一副法国风景画。这大概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盛产葡萄酒的缘故。

  风很大,只有我们两个人在风中等车。车非常准时地来了。但是,我们并不确定是不是我们该乘的车。Y早在纸上画了两辆巴士,一辆底下写圣基米亚诺,另一辆写佛罗伦萨,两车中间画了个小人,从前一辆车跨向后一辆,底下写了中途换车城市的名字。上车时,就不至于问三问四问不清,只要让司机看图回答。司机给了肯定的表情。

  车子在一个个山区小村镇绕着走,不断有人上下,司机不报站名。一次,车停下,我们前面的一帮意大利人,去问司机,转车去西恩那的是不是到站了,W也跑去问,佛罗伦萨呢?司机右手一指,西恩那!左手一指,佛罗伦萨!好悬,差点就错过了。

3月25日 星期四 佛罗伦萨
  
  大早,冒着细雨,去乌菲司博物馆(Uffzi)排队。一次只进20人。这里原是梅迪奇家族的办公楼,收藏了14-16世纪意大利大量画作,荟萃了文艺复兴的精华,不少早期作品,特别是雕塑,还有希腊艺术的痕迹。波提切利(Botticelli)的“维纳斯的诞生”、“春”(Primavera)、达芬奇的“送子图”等,里面名家名作齐集,至于无名画家画的肖像画,则陈列在走廊的最顶端,密密麻麻的,导游讲有700幅之多。波提切利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倡导以美为艺术最高宗旨的画家,米开朗基罗曾跟他学习,获益非浅。他在美迪奇家庙里的昼、夜、晨、暮就是把油画“春”的喻意浓缩在大理石中了。

  
  拉斐尔画的“于勒二世”(Pope Julius II)像,看起来这个性格专横强悍的教皇还挺慈祥,不知道他如何逼使长于雕刻的米开朗基罗,去画“创世纪”,成了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也不知道他如何能看出年仅25岁的拉斐尔的潜质,委以重任,使这个37岁便夭折的天才得以为我们留下像“雅典学派”和“圣体争论”(Dispute de Saint-Sacrement)这样的巨作。

  沿河边走了一段,就到了著名的廊桥--韦奇奥桥(The Ponte Vecchio)。这座桥以满桥的金银店铺闻名,许多铺子都历史悠久,还依旧保留着传统的店门,锁上后像个封闭的老式箱子。这座建于1345年的桥,是佛罗伦萨在二战期间唯一一座幸免于难的桥梁。德军是为了给自己撤退留一条后路,没有炸掉这座桥。

  临近桥时,忽见上面停满了车子,那种色彩鲜艳的FITA,以为是堵车。走近才发现是桥的两边各停了一排车!以前听说意大利平均一家有两辆车,现在可真是眼见为实了。

  隔河的是辟悌宫(Palazzo Pitti),主人辟悌(Luca Pitti)是15世纪佛罗伦萨另一个富有的银行家,和梅家是死对头,他建了这个宫殿,最后也被梅买下扩建至今天的规模。这里收藏的艺术品仅次于乌菲司,有拉斐尔的两幅‘圣母像’。里面有4个博物馆:银器、面具、瓷器和现代艺术,另外还有一个美丽经典的意大利式大花园(Boboli Gardens)。这个宫殿曾经作为皇宫,但今天在里面常住的却是猫咪,它们很舒服地躺在路易十四的描金沙发上晒太阳。

  出了辟悌宫,忽然听到一阵很熟悉的音乐,循声而去,是一个由十来个中年人组成的乐队在唱“喀秋莎”,很多游客都耳熟能详地和着拍子,一起哼唱。他们唱得都是节奏强烈,气势雄壮的“革命”歌曲,当他们唱那首著名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插曲“再见吧,朋友”时,很多人都跟着唱,听来热血沸腾。他们并没有在卖唱,因为他们只是不停地唱,并不讨钱,这些音乐人也许来自某个解体的东欧国家的专业乐队,聚在一起过把瘾,自娱娱人。

  坐车去了米开朗奇罗广场(Piazzale Michelangelo),广场建于1860年,中央是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和梅奇家墓的昼、夜、晨、暮。这里是欣赏城市全景的绝佳位置。很多人推荐我们在那里看夕阳看夜景,我们却发现不远处的一个教堂,地势更高,自然风景更好。我们和一大帮小学生,等在那里,等城市的泛光照明灯打开。这个叫San Miniato al Monte是佛罗伦萨最老的教堂之一,是典型的罗马式建筑,当时已关门,就看到神父在管一个卖纪念品的小店。教堂前有片墓地,天暗后,那些长明灯零零星星地照着墓碑上的雕塑,显得很神秘。



3月26日 星期五 佛罗伦萨

  圣十字教堂(Chiesa di Santa Croce)是文化艺术科学名人的长眠地,供人凭吊和参观,门口是诗人但丁的雕像。里面有米开朗基罗、迦利略、罗西尼等大师的墓,幕碑本身的装饰就是一件精妙的艺术品。

  去美迪奇图书馆(Laurentian Library),据说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手稿收藏馆。但是,却偏赶上罢工。三个职员一边聊天,一边客气地指指罢工告示牌,把游客堵在底楼。我们只能坐在米开朗基罗设计的长廊上,晒太阳。

  歇够了,去别的博物馆,门口的牌子也写下午罢工。去银行,也都关门,门上贴了的告示看不懂,不知是罢工还是休假。路过主教堂,看到要爬楼梯的人大排长龙,因为边上的管钟楼的人在罢工。当时以为也许是两个地方归不同的工会管辖,后来才知这叫有节制的罢工,给政府颜色看的同时,也让部分系统正常工作,比如开放半天或者关一个开一个之类。

  书上讲佛罗伦萨的牛排很有名,但我们发现主教堂附近有个小摊的牛肚很不错。那里用中文和日文写的招牌--“美味牛肚”,的确很美味酥烂,买一小盒下红酒,配上各种各样的比萨,很馋人。只是有时去晚了就没有了。后来,在一本旅游指南上看到了有关介绍,才知这家店是城里仅有的几家卖牛肚的小摊之一,难怪这么热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