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乖张(上)
(此文为专著《论人的乖张》的内容提要)
第一章 乖张者的轶闻趣事
( 1 )贾宝玉“行为偏僻性乖张”。曹雪芹认定的“准”乖张者有二十八位。刘伶和王子猷适意而行,疏狂自放于物外。
( 2 )禅宗中有许多乖僻邪谬、张狂放肆之士,而现代西方的达达主义者们“竭尽全力以毁灭活动进行抗议”则是一种极端的乖张行为。
( 3 )如果说高更以原始的奇装异服放诞巴黎街头是出于对文明社会仁人淑女的嘲弄,那么,柯尔森的无意乖张则能给单调枯燥的日常生活增添插科打诨的诙谐色彩。
( 4 )有一种乖张行为就是凝固化了的怪癖或癖好,哈里爱香水成癖,童二树爱梅成癖以及米万钟爱石成癖有异曲同工之处。
第二章 乖张的辞源与机能
( 1 )“乖张”( eccentric and unreasonable )有几种意思:违背,分离,不顺,不和谐;行为异常,性情执拗或偏执;怪癖;荒唐无理性。
( 2 )乖张的主要机能特征是:行为的反常、悖理、与众不同状态;偏执己见;轻蔑权势;较大的离心力和一定的侵犯性;无意识为之,也有出于清晰意识的;乖张者天资聪慧的基质 ……
( 3 )通过“涂抹”、“消解”法可使“乖张”多出几种增生义:“既乖又张”是顺从和背逆的矛盾表达,用以形容孙悟空前倨后恭的行为;“乖的张”是说聪明伶俐的人才能恶作剧招人爱。
第三章 乖张的集合和范畴
( 1 )乖张的语词集合有强度、相似性以及对立性的三维特质,这由一个圆锥图加以表现:乖谬 > 乖张 > 乖僻 > 乖致 > 乖差;乖张和乖邪,荒诞有相似性;乖张与和顺是对立的,等等。
( 2 )“乖张”处在一个“动力场”中。它既抵抗着“和顺”那一极的诱惑,又不能在自身的系列中象“乖谬”那样走向荒谬绝伦的境地,它还受到左、右两侧怪异诡邪类因子的支配,所以变得云诡雾奇。
( 3 )在金字塔般逐渐扩大的十个“反常规”的范畴中,择取第( 5 )层次作为“乖张行为”的范畴: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自足地背离其准则或价值观念而产生的任何感觉、情感、思想所支配的行为。
第四章 乖张的生物因
( 1 )用比较心理学的眼光看变形虫、蚯蚓、屎壳郎、响尾蛇,可知这些生物有回避、背离有害刺激的本能;生物体被遗传所规定的一般行为模式也会出现偶发的偏离态。
( 2 )失却适度的“接触舒适”,猴子将出现类似人类精神病患者般奇特诡异的神情。狼孩的研究也表明,心理蜕变起源于“触觉”机能的丧失。
( 3 )过分的“触”会造成“饱和效应”。痒是人类保护自己,脱离性欲侵犯的天然盾牌。人类有撑拒他人触摸和窥破的需要。
( 4 )我们在拥有的事物中榨于刺激,支付了我们所能支付的反应,不得不采用“超常刺激”的“过分放纵原则”、“充溢原则”来求得一息暂存。
( 5 )巴普洛夫说有一种“冷僻性和孤独性”气质的人。孔子有“狂”、“狷”、“中行”者之分。罗马加伦和三国的刘邵对乖张气质的论述有相同之处。中国自古至今在“性情”、“脾气”、“气质”(三者均可译为 temperament )的用法上是混乱的。克雷奇米尔、谢尔顿、莫里斯的研究。神经系统越弱,在任何刺激情境下,由上行网状系统引起的皮层非特异性轰击水平就越强。乖张者大多是神经系统弱型的性格内倾者。荣格划定的八种心理类型中都有“乖张性”要素,这是他自身乖张人格的渗透。
( 6 )青春期少女在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前疑惧和惶乱,在顺从和抗拒社会的二难状态中表现出种种乖戾举动。老处女的乖张和孤芳自赏心态、被动心态以及自虐心态有关。更年期妇女由生理变化产生的乖张行为受制于神秘主义和女权主义两种倾向。
( 7 )男女乖张者在生理上的差异可能是存在的,这包括遗传学的,性腺和激素的,肌体的,肌体反应能力的,左右脑区别的等等方面。男女互化中的乖张情势。
第五章 乖张的发展史
( 1 )人的乖张行为的形成史就是乖张本能的毁灭史。乖张行为是人在社会存在的刺激下,向内部筑入或嵌入的行为,故能本能地、无意识地引导人的行为。
( 2 )人的一生就是分离、背离和丧失的一生:与母体割断脐带,断乳,接二连三的背离,最后是抛却一切谢世而去。
( 3 )自我是通过无意识语言中的我与他者的投入作用混合而成的,这发生在拉康所说的 6 到 18 个月婴儿的“镜像离轨”阶段中。
( 4 )顽皮心理是在原初的我和那个分裂出去的我及外部环境间不断同化、协调的平衡过程中产生的。刁顽的尖锐化形成性格中的怪诞因素。
( 5 )幼儿在有了损伤性经验后,要失却乖巧的顽皮相而固着于怪僻。有孤独症的儿童是得不到父母适时适量的爱,不能产生信任感的儿童。卡夫卡、布朗特姐妹,吉卜林、斯特林堡的个案分析。在人生的其他五、六个阶段,由于危机的存在,都有产生乖张行为的可能性。
( 6 )有两种童稚化。一种是艺术家以童真来抗拒成熟,减低“熵值”,使艺术创造生命不死的童稚化。纳布考夫的《洛丽泰》和歌德的《爱欲三部曲》。李贽的“童心论”。七、八岁是儿童艺术创造力发展的一个高峰。另一种是精神病患者“倒退作用”——以幼儿的取乐方式暂时解决成年期心理困难的童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