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应真妮的邀请,就我的专业所学来回答一个妈妈的提问。心理学范畴有很多的支流,所以我并不是“完全正确并永远正确”的,本人愿意虚心听接受这方面别的专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真妮转过来的问题:
真妮:您好。
我生活在美国,目前虎妈的书引起周围妈妈们议论纷纷。想必您已有所耳闻。您能谈谈您的看法吗?我想就push(推)孩子进步这个问题听听您的想法。
现在我周围的中国人父母,还是尽全力在推。有一个例子:我朋友的男孩子大概7岁多,游泳学的不错,就是不敢跳水。妈妈强迫了几次都不行,就说:"你再不敢,我就不认你这个儿子",游完泳后去吃饭,告诉服务生禁止她儿子进门,直到儿子同意再回去试。这样严厉逼迫下,儿子终于敢跳了,当他成功跳下水后,开心极了。妈妈觉得自己非常正确,不这么逼迫他,他几时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呢?我认为这样push是有害的,但她以儿子的开心反应来反驳我,认为孩子是会感激她的。她的观点是,人哪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呢?将来怎能干成大事?我不这么逼他一把,他跃不过去这个坎,怎么体会的到成功的喜悦呢?她说的很有道理,但我总觉得不对头。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刚琴上社交上。比如逼迫害羞的孩子打招呼。所有的儿童心理学书都指出这样是有害的,我看了您最新的<美国初中对家长们的要求>, 文中提到"对于父母,她一再强调的是孩子有不同的生长节奏"...,我是觉得父母不应该拔苗助长的,但也亲眼见到了拔苗的好处. 孩子在抵抗无效,不得不屈从于父母的威胁后,的确也体会到了努力后的成就感和喜悦。难道这只是表面上的喜悦,而把委屈和愤怒转移了?这样从长远来看,倒底好不好?
而且, 也听到过有很多已经成人的孩子在抱怨父母,"当初你怎么不下狠心推我谈琴/打球/画画...现在我什么都不会!"当初父母的确是下不了"弹不过去就不让上厕所"这样的狠心的,现在竟然落这种埋怨。很困惑。谢谢指教。
Best regards,
晨星
我的回答:
真妮, 晨星 :
“ 孩子在抵抗无效,不得不屈从于父母的威胁后,的确也体会到了努力后的成就感和喜悦。难道这只是表面上的喜悦,而把委屈和愤怒转移了?”—— 晨星自己已经很明白啊,就是这个道理啊,只是就算是这样的“努力”还不是由孩子的“自我”来完成的,所以成功的喜悦也是不完全的,但所同时带来的委屈和愤怒却是没有办法转移到别处去的,它们会一直存在,直到把它解决掉。
先回答我一个问题:什么是成功?
对于一个以前只吃半碗饭的小孩子,这个星期开始吃大半碗饭,是不是成功?是。但对于一个二十岁的棒小伙子来说,吃大半碗饭算不算成功呢?不是。那就是说,成功在不同年龄、不同环境是不同的。并且,成功也不是跟别人比较才会有的,而需要跟自己比较。
按照心理学家 Erikson 的人生八步来说, 0-1 岁是建立一个人一生的信念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与他人的关系是否能够互相信任,与 0-1 岁时得到食物、温暖、清洁的频率稳定化与照顾者的身体接触的频率的稳定化有直接的、成正比的因果关系。换言之,被照顾得越稳定、持续,孩子以后越有安全感与信任感。在这个阶段,建立了信任感就是完全成功。其实,人是必须要信任他人的,因为我们的环境大多由他人提供,包括衣食住行。国家贫穷会造成一代甚至好几代人的“不信任感”。
1-3 岁的孩子,需要一种“自我满足感”,就是来自学习“自己上厕所、自己吃饭、自己走路、自己说话、自我探索”等等。而我们的家长往往这时候就开始教识字、弹琴……而上厕所、吃饭、走路等等却反而由家长百般伺候——不让孩子自己做。家长要孩子学的东西,学会了也不能使孩子有自我满足感,而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成长目标却是 自我满足感 。在这个阶段没有达到自我满足感的孩子会害怕尝试新事物,因为他们觉得很丢脸、很羞耻——这就直接影响到下一个阶段( 3-6 岁)的成长。所以我推想,那个害怕不敢跳水的 7 岁孩子,在 1-3 岁时就已经没成长好,没有“成功”。所以妈妈发脾气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可能从宝贝 3 岁开始,她就已经不得不逼她的儿子才能学新东西,所以妈妈也是很挫败的情绪下,采用的极端手段。
3-6 岁的孩子,在自我满足的“力量感”之下,自然开始要仿 效大人的行为,如果得到鼓励,就会持续下去,如果遭到挫败、或因父母的限制,就会感到负罪感,从而停止做类似的事情。所以明白“可以”和“不可以”,在这个阶段就是成功。但是对于之前的阶段没有成功的孩子,这个阶段是不愿意尝试新事物的。
6-12 岁是孩子最忙的时候,他们要学会几乎所有的有关于“自己”的事情,以预备青春期的来临。在上一个阶段成功成长的孩子,会很热衷于学习更多新的东西,年龄越大,越“勇敢”。而那个不敢跳水的孩子,明显对自己的能力认识是自卑型的。所以,他在这个阶段还是挫败的,没有发展成功。对自己没有把握、没有力量感,妈妈的威逼最终赢出的更是使“妈妈的力量大过我”这样的概念深植于小孩子的记忆中。这会使这孩子陷入完全的自卑中而且他自己不会知道——因为妈妈的作为对他来说,说明了两点:一,“你不行”;二,“妈妈比你行”。除非有人告诉他有关于他的“心里不舒服”来自什么问题。
12 岁之前的问题不解决,到青春期会非常使人头痛,如果在青春期还没有解决,轻则会造成青春期延迟,问题性格(没责任感、不会独立思考、没有自信等等),重责造成青春期精神问题。人生发展每一个台阶都受前一个的影响,一个不成功,都会影响一生。可惜的是我们中国人对这个事实几乎完全没概念。 当然, Erikson 也指出,每一个没做好的台阶,最好的方法是“回头再走一次”。实在是有问题了,我们是可以“重返现场”。但有多少机会可以重回一次呢?并且这会增加多少痛苦?人生已经很辛苦,而孩子培养成“天骄”的没几个,需要“重来过”的却很多!所以,这个算术我不做也能知道,逼迫孩子的胜算有多少?
再,那个男孩的妈妈怎么能知道,孩子的“开心、喜悦”是来自“成就感”?就算是成就感,怎么知道从何而来?我不这么认为。他的开心是因为他终于做到了妈妈要他做的事情,他如果有“成就感”,那一定是因为他“成功地满足了妈妈的要求”。这很可悲的。他一生是他自己的,不是妈妈的。
从行为心理学上说,那个被妈妈逼下了水的孩子,以后可能会听妈妈的话,因为他“听话”而得到妈妈的认同、得到妈妈所说的成功;但是他以后不会自己思考,因为“不听话”时妈妈会不认他这个儿子,也不会得到妈妈所说的成功。所以,显而易见的,对孩子的一生来说,是自我思考重要呢?还是跳水比较重要?或者是“按妈妈的要求做”比较重要?我就不用回答了。
从家庭教养的方式上来说,严厉的家庭,孩子一生都不懂何以让自己快乐——除了不断地拿“第一”或者“赚大钱”;溺爱的家庭,孩子一生都得不到快乐,因为他们不懂得使别人快乐,别人当然也就不给他们好脸色看。只有威信与恩慈并有的家庭,才会养出真正快乐的人。而所谓虎妈,我劝她们“虎气”用在促进孩子的自我发展上,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决定吃不吃饭并自己吃饭,宁可妈妈在饭后辛辛苦苦捡饭粒;让他们自己上厕所而宁可花时间力气去洗他们弄脏的臭裤子;让他们自己走路,狠狠摔上几跤 …… 而对于其他的技能学习,弹琴、画画、打球、游泳什么的,也让他们自己决定——即使是决定放弃,也要让他们明白,是他们自己的决定,而不是妈妈不够“虎”。 关于孩子长大了之后的抱怨。比孩子抱怨父母为什么不逼他们这种事情本身更悲剧的是:孩子已经长大了,可还在为自己自身的不足而责怪家长,自己完全不承担责任——因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权、选择权都不曾给过他们,现在却要他们承担“长得不好”的责任和义务,这显然是不公平而且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虽然孩子抱怨的内容不对,但孩子有权抱怨。家长代替孩子选择、决定,所以也承担责任,这个很公平。 所以,作为一个专业儿童工作者,我接受虎妈的心肠,但拒绝 虎妈的所“虎”的方向与内容。
祝
平安喜乐!
饶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