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
——读林炎平博士《奥林匹克的启示》,不是书评的评论
林炎平博士何许人也?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作协举办的活动中,林博士是主讲人,介绍他的新书《奥林匹克的启示》,并有幸得到了他的赐书。从作者自述中摘下一句:“一个被迫弃学的学生、一个背井离乡的农民、一个走出象牙之塔的学者、一个‘不务正业’的企业家、。。。。。。深刻和严肃地思考西方和中国的纵向和横向的对比”。
《奥林匹克的启示》洋洋洒洒 20 余万字是怎样的一本书?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这本书,要说的就是东西方文明的特点、对比和反差,作为西方文明本源的古希腊文明和作为东方文明最重要之一的中国文明的比较,将会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此深奥的领域和如此广博的课题是我难以在一时间读懂的,坦白地说也还存在一些不尽相同的感悟。但我被感动了!更多的是作者的思考精神和探索行为。
从那些熟悉的文字之中我感受到了:一位清纯少年孜孜求知的目光,那是学生时代思考的萌芽;在贫瘠的太行山区挥镐抡锹、丈量山水时年轻人深刻的社会体验和印在心头最直接的社会烙痕;重回大学的年轻学子,饱览群书后“关于古希腊文明和中国文明之间差异”的思索心得;跨出国门的探索者又带着学生时代“多半是出於直觉的假说,多年来走遍了世界阅历了社会”之后的重新思索;跨越空间到曾经是古希腊的部分地方去寻源,不仅仅去了希腊境内的著名遗址,还去了希腊以外在古希腊时期也属于希腊文明圈的一些地方,辛勤的脚步来去匆匆于古文明的残壁废墟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之中的一次又一次感悟的飞跃;作者不只停留在对伤痕的哀叹上,也不仅仅是对一些表象的评析,他是带着中华文化的烙痕去跋涉西方文明的渊源并“深刻和严肃地思考”;二十余载的心血,林炎平博士带给我的感动不单是他的长篇巨著中的阐述,更多的是他对探索与思考的肩负。
在读《奥林匹克的启示》时,我又一次读了屈原的《天问》。毋庸置疑,《天问》的思索是多方位的,它既是深刻的质问,又是沉痛的历史叹息;它不仅仅是一篇优美的史诗,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人中国知识分子探索的启迪。随着千百年来探索的延伸和加深,每一个历程都有着杰出的代表。
如果说,五十年代之前的先辈们是在探索中艰苦奋斗的,是否五十年代以后的人们是在奋斗中艰苦地探索着。那么,现代人呢?红尘滚滚,纸醉金迷,尤其是年少的的一代,有多少人是在迷茫中迷惑着!林炎平博士的探索和思考行为,无疑是一面旗帜。
画蛇添足,附上我的填词《 玉蝴蝶》——读林炎平博士《奥林匹克的启示》并有感于作协成员与林先生关于公民的探讨:
犹忆故人《天问》,滔滔逝水,洗了千年。去旧翻新,多少血泪先贤。月无痕、风催草老,云有恨、雨打花残。算乾坤,大焉填海,沧海桑田。
悠闲:蜂飞蝶舞,笛鸣琴瑟,好个峰巅。极可忧天,堪道可畏轻言。董狐笔、丹青在记,太史简、史策还原。愿神州,燕环之后,一纸清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