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寿命发展历史(中国相对于世界)

今天看到阁下关于中国人寿命较长的的那篇文章,其实这和吃什么关系并不很大,关键原因在于新中国的分配制度和医疗卫生制度的公平性。

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解放前中国的人均寿命是是30多岁(1935年南京大约39岁,1949年大约35岁),与其他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没有多大差别,见后附(世界平均寿命的变化)。而新中国成立后,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均寿命就提高了近20岁,已经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到80年代初,更是达到了大约70岁的水平(1978年为68岁),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平均年龄,甚至已经超过部分国家。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所起的的巨大成就,给世界卫生组织以巨大的鼓舞,提出了“2000年人人健康”的口号,并致力于在全世界推广当时中国的医疗卫生模式。而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中国的人均寿命只上升了3岁,这也恰恰是由于分配制度和医疗卫生制度的公平性下降了。

世界平均寿命的变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比较)

年代 世界平均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1950—1955 46.0 48.4 62.0 68.7 41.6 43.2

1955—1960 48.6 50.9 65.4 71.2 44.6 46.2

1960—1965 50.9 53.4 66.6 72.8 47.5 49.2

1965—1970 52.8 55.3 67.2 73.8 50.2 51.9

1970—1975 54.6 57.1 67.9 74.7 52.3 54.0

1975—1980 56.3 58.8 68.4 75.7 54.2 56.6

1980—1985 57.9 60.5 68.8 76.2 56.0 58.0

1990—1995 60.8 63.9 69.8 77.0 59.5 61.9

2000— 63.8 67.2 70.7 77.9 62.8 65.7


影响人均寿命的因素中,经济总量和卫生资源是身重要的,首先说经济因素,中国在经济水平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但人均寿命却能和发达国家相比,其原因就在于分配制度的不同,解放前中国的分配制度严重不均,少量人非常富有和大量人口的赤贫,导致中国人普遍营养不良,生存质量较差,因此人均寿命和其他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差别不大,对当时中国人口状况的粗略描述是“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新中国建立后,虽然生产力水平发展较快,但并不能马上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的现实,但分配制度的改变,使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从而使平均寿命大幅度提高,这一时期中国人口状况变为“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直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才使我国的人口状况逐步改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分配制度又发生了变化,贫富分化逐渐加大,人民生活水平总体水平上涨虽然较快,但平均寿命上涨减缓,近30年的时间仅仅增长了不足5岁。考虑到以前分配制度的惯性因素,实际上涨非常有限。

其次中国的医疗资源问题,中国医疗卫生水平极端底下,大多数人民根本无法享受现代医疗服务,解放后,虽然我国医疗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但国家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医生比例、病床比例,大大提高,新生儿死亡率下降极快,计划免疫制度的推行,传染病控制水平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在世界主要国家中达到最高水平,尤其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被世界卫生组织作为样板,在全球推行。而改革开放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被迫终止,中国的卫生资源利用率大幅度下降,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很快下降为世界最差水平,看病难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都是中国近年来人均寿命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