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从应县开车向北约半个多小时,便从大同东南进入市环城高速公路,沿环城路向云冈石窟开时,沿途两侧基本都是黑乎乎的煤矿矿区。在工作区之间的空地上正在建筑一座座十几层高的新住宅楼, 楼层矮,阳台密集,楼与楼间距很近,我们都猜这一定是给煤矿工人盖的,还没盖好就可想象到将来居民生活空间的拥挤。但是这样的住宅搂要和以前的低矮的地窝棚似的住房相比,已经是好上不知几倍了。我的妻弟一边开车一边说,现在这样的矿区环境和几年前他出差来此看到的相比,已经大大改近了。据说大同市政府也在尽力改善矿区环境,并在继续努力改变全国人民对大同市的煤黑子的印象。在途中我们还看到有一处招牌,指示游客去大同地下城做“井下探秘游”。 广告介绍说: “ 井下探秘游 ” 集中展示了千年煤炭开采史,主要景区位于地下 300 多米深处、距今 1.4 亿年之久的侏罗纪煤系。景点依次分布有原始采煤、炮采、普采、高档普采、综采和综合掘进六个工作面。工作面全部采用实际生产中使用的工具、设备,通过采煤职工的现场演示,真实地再现不同采煤时期各种设备的采煤过程。游人可以在这里换上矿工服装,体验矿工的真实生活。”看来应该很有趣,有兴趣的游友有机会可以一试。 这些就是我这第一次路过中国煤城大同后对中国“煤都”的一点点皮毛印象。
图 2-1 , 新建的云冈石窟入口前大门。
我们是 6 月 8 日上午约9点多钟到达大同市以西约 16 公里的云冈石窟。由于云冈石窟景点太有名,高速环城路上早有路标指示,顺利到达目的地。图 2-1 是云冈石窟的新入口大门。
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中期(约公元 460 年始)开凿的大型佛教石窟。没想到前一天参观的悬空寺背景是“北魏”和“佛教”,第二天参观云冈石窟,背景又是“北魏”和“佛教”。参观过了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强国北魏王朝在凌空百米之高悬崖上建造的悬空寺,又来到了北魏王朝建造的中国佛教石雕艺术的无价宝库 — 云冈石窟,不得不对这个对我来说认识十分浅薄的北魏王朝刮目相看。经过紧急临时补课,方知北魏建朝之简单历史。
北魏的立国者们原来只是起源于中国北部大兴安岭地区的北部鲜卑部落,部落首领是拓跋,故又称拓跋鲜卑。鲜卑在拓跋的杰出领导之下,先统一了关外草原,于公元 386 年建立北魏王朝,定都大同,当时称为平城。之后,又先后吞并夏,北燕和北凉,统一了整个淮河以北的领土,成为中国历史南北朝时期北方最大的政权——北魏,并一直统治中国北方近 150 年( 386-534 年)。
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第四代皇帝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 460 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 542 年)。建窟的背景主要是原信奉道教的北魏的鲜卑少数民族为了统治当时占中国大部信佛教的汉族人民,就必须尊崇佛教。再加上北魏太武帝统治期间发生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灭佛事件造成的佛教徒分裂心理,统治者不得不顺应民心推崇佛教。
云冈石窟的艺术品主要是石雕佛像(包括整体雕象和浮雕,大小一共约 5 万尊)和壁画。它们都建造在依山开凿的石洞中,称为石窟。这些石窟依山一字排开,总长一公里,共 254 个洞窟。主要洞窟 45 个。
(一) 崭新的博物馆入口
云冈石窟在 2001 年 12 月被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为了这次“申遗”,对云冈石窟内外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治和改造。这次我们去时,便可以从全新的景区入口进入参观了。据我的感觉,新的景区入口设计不俗,艺术水准也不低,照了几张照片供参考。见图 2-1 至图 2-5 。
图 2-2 。 当年建议和最早主持兴建昙曜五窟( 16-20 窟)的昙曜和尚纪念像。建在入口庭院内。
图 2-3 ,通向石窟的大道。
图 2-4 ,通往石窟大道上的云冈石窟历史事件人物纪念环形浮雕。
图 2-5 , 新建入口通往窟区的寺庙,周围由湖水环绕。
(二) 16 – 20 窟,昙曜五窟 (云冈石窟中最早期建造的五个窟) – 我称它们为“政治佛窟”
我们在参观云冈石窟时,是按照石窟的编号,即从 1 号窟开始,然后按 1 , 2 , 3 。。。窟的顺序从东到西看下去。但我不想按这个顺序写这个游记,那就很枯燥了, 我是按照石窟的分类和特点来写的游记。
云冈石窟中建立最早而又是最重要的五个窟是第 16 至 20 窟。这五个窟称为云冈的早期石窟,建于公元 460-465 年左右,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第一,这五个窟中各有一个大佛,而且每座大佛都是佛祖释迦牟尼,区别是形象不同。而且这五个大佛分别代表着北魏王朝最早的五个皇帝中的一个。将皇帝直接塑造成佛像来让臣民膜拜,这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足可以看到北魏皇帝为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所下的功夫。这也是我在小标题上称这五窟为“政治佛窟”的原因。第二,它们是由皇上直接委派著名高僧昙曜设计建造的,所以这五窟又统称为昙曜五窟。第三,佛像尺寸巨大,高度均超过 13 米,而且气势雄伟,雕刻技艺精湛。
这五个窟中最重要的是第 20 窟的主像释迦牟尼露天大佛像,座像高 13.75 米,一幅端庄慈祥的面孔。他象征着北魏第一个皇帝,即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见(图2-6, 图2-7 )。这是所有来云冈石窟的游客第一首要参观的佛像,并都要在此照相留念。它也被作为云冈石窟的对外宣传标志。这是云冈石窟唯一的一座露天大佛。它原来也不是露天的,只是因为它的洞窟前半部崩塌了,才使它露天了。因祸得福,正由于它的露天,才使它更便于游客和香客的观瞻,而成为云冈石窟的对外标记。
在昙曜五窟中,另一个不可漏过参观的是第 16 窟的主像站立的释迦牟尼, 图 2-8 。该像高 13.5 米,赤脚站立,英俊挺拔,一派帝王风范。此像象征着当时下令开凿云冈石窟的北魏文成皇帝拓跋濬。但最有趣的是这个释迦牟尼戴了一条西服领带, 于是就有人拿此事和外国人开玩笑说西服是中国人发明的。
图 2-6 ,云冈石窟的对外象征形象 --- 第 20 窟露天大佛。代表了北魏第一个皇帝道武帝拓跋珪。
tu
图 2-7,第 20 窟露天大佛的侧照。看起来这里的岩石质量不太好,大佛面部和胸部可见到明显的不同颜色的岩层带来的岩班,影响了观瞻效果。
图 2-8 ,第 16 窟的主像 — 戴领带的释迦牟尼, 象征当时下令开凿云冈石窟的北魏文成皇帝拓跋濬。
图 2-9 ,第 18 窟的主像,高 15.5 米。象征北魏皇帝太武帝拓跋焘。
第 18 窟的主像是昙曜五窟中另一个有特色的石雕艺术。 这个塑像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在他的袈裟(见他的左肩膀处)和石窟的墙壁上(见上部方孔侧壁),雕刻着上千尊小佛像。这在国内外佛教造像中是独特的。见图2-9。
第19窟是昙曜五窟中最大空间的洞窟,而主像释迦牟尼庄严肃穆的端坐在中央,高16.8米,是云岗石窟第二大佛。他象征北魏第二个皇帝明元帝拓跋嗣。见图2-10。
昙曜五窟第17窟中的15.6米的交脚大佛(象征北魏王朝的景穆帝拓跋晃),由于面部和腰部以下风化严重,已无参观价值。
图2-10,第19窟主像释迦牟尼,高16.8米,是云岗石窟第二大佛。象征北魏第二个皇帝明元帝拓跋嗣。
(三)华丽壮观的中期洞窟: 5-13 窟(其中 9-13 五窟又称“五华洞”)
在云冈 45 个窟中, 要论高大端庄,宏伟壮观,那要数昙曜五窟( 16-20 窟)。但要说绚丽多彩,造型万变,千姿百态,美女舞姿,。。。。, 那就要去参观 5-13 窟了。而其中的 9-13 这五个窟,又因为在清代被施以彩绘而异常华丽,俗称“五华洞”。图 2-9 给出了这些中期洞窟的外景。
要说这次参观云冈石窟,我认为最难参观的就是这云冈石窟中的 5-13 窟了。不管你进了那一个窟,都会对迎面而来的上下左右成百上千的彩色雕塑佛像,飞天伎乐天,歌舞侍女,威武勇士,各类佛教典故造型或壁画。。。弄得眼花缭乱,不知所措。 当然,一个原因是我的佛教和历史知识太浅薄,无法去辨认每个人物是谁和它们的典故。 而且我想,即使是我知道这些典故,也没有时间能在一天之内欣赏完这些上万件艺术作品吧。所以,在这个游记中,我也只好附上几幅洞中彩照,仅让有兴趣的读友们能感觉一下绚丽多彩的云冈石窟五华洞的气氛吧。
在图 2-11 中,最远处的两处带有蓝色飞檐屋顶的五门四层绕廊阁楼之内,是第 5 , 6 , 7 , 8 窟。这第 5 和 6 两窟,是应该作为参观云冈石窟的首选五个窟之内的。据世界遗产丛书介绍,“这第五,六窟是云冈石窟中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美,最具代表性的一组双窟。”,第 5 窟又被称为云冈第一奇观。他们除了有窟外依山而建的宏伟瑰丽的飞阁危檐的阁楼之外,还拥有云岗石窟第一大佛。在走入第五窟之后,在暗光彩影之间,游人先还有些阴森冷肃之感,然而令人震惊的是,一座 17 米高的巨佛会突然出现在眼前,这就是云冈巨佛高度之最的释迦牟尼佛像(图 2-12 ,注:照片取自网上)。他的中指长 2.3 米,耳长 3.4 米,据说他盘腿膝盖上曾同时站过 100 人。
图 2-11 , 云冈石窟 5-13 窟外景。最远处的两处带有蓝色飞檐屋顶的五门四层绕廊阁楼之内,是第 5 , 6 , 7 , 8 窟。图最左侧是第 13 窟。
图 2-12 ,第五窟中的释迦牟尼巨像, 17 米高,为云冈石窟高度之最。
图 2-13 , 第六窟的 14.4 米高的中心佛塔柱,雕刻有 33 幅佛祖诞生到成道的历史故事浮雕。
图2-14,第六窟中佛祖诞生雕刻“腋下诞生”。
图2-15,佛祖诞生后“乘象回城”浮雕。
毗邻五窟的是号称云冈石窟的“第一伟窟”的第六窟。它有两个特点:第一,窟内中央有一巨大的 14.4 米高的方式塔柱,这种窟雕的布局又叫中心塔柱式。它既可以在窟内四壁和塔柱四面多饰雕像,又可使前来朝山拜佛的善男信女环绕塔和壁之间的通道从左到右依次礼拜。第二,在整个第六窟中,窟内四壁和塔柱的四披之上,展示了 33 幅浮雕,生动地再现了佛祖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每幅之间相互衔接,但又都是一幅独立的石窟艺术珍品。
图2-14和2-15是33幅佛祖传记浮雕组中的两幅,是说净饭王的摩耶夫人回娘家分娩,在途中便从腋下生出小太子(释迦牟尼)。净饭王得知太子诞生,便亲自骑象迎接太子回城。这就是“腋下诞生”和“乘象回城”这两幅浮雕故事。
我的宗教历史知识及其浅薄,中学历史课的水平。叙述不当之处,请见谅。如果对这一部分真有兴趣的坛友,去云岗石窟参观可买贵一点的门票,带有导游讲解。 据说导游解说的不错,还可以回答游客的大多数不太复杂的问题。
参观了几个窟之后,才知道安排一天的时间参观云冈石窟是根本不够的,如果想将云冈从第3到第20 每个窟的精华都基本欣赏参观到, 最少也要两天。而我们就只好仅选择了几个窟稍仔细的参观,其他的基本就是走马观花了。在 9-13 五华窟中, 我们着重选择了第 10 窟参观。
第 10 和第 9 窟是一双窟,都有前室和后室两屋,每室的大小也类似,基本都是 10 米多高, 10 米多深,深度在 5-8 米不等。图 2-16 就是 9 , 10 两窟的室前的巨大廊柱, 廊柱后边就是前室。 图中可见到前室内墙和天顶上的彩色浮雕和图案。图2-17和图2-18 是两张前后室的墙上雕刻,都是十分华丽,色彩十分鲜艳。
在五华洞中,另一个有意思的窟是第 12 窟。第 12 窟又被称为“音乐窟”,洞窟四壁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飞天伎乐,他们各自携有 14 种 50 多件乐器。对古代音乐和乐器有兴趣者,可重点参观这里。
图 2-16,第 9 和第 10 是一双窟。 图右半边是第 10 窟。
图 2-17, 第 10 窟前室门拱上方的须弥山雕刻。
图 2-18,第 10 窟前室一角。最右侧的雕像是不是个非洲黑人或印度人。
在五华洞的最后一窟—— 13 窟中,有一个值得一看的大佛。他就是 13 窟主像交脚弥勒菩萨,见图 2-19。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有趣的是在他的右掌之下,有一个“小小”的托臂力士,他的作用就是托住这个 13 米高的大佛的近两吨重的手臂。如果没有他,大佛的手臂真的会因自重而折断下来。这一独具匠心的设计,即起到支撑作用,又活跃了气氛。 最后提一句:这个“小小”的力士,其实不小, 1.8 米的个头和真人一样高。
图 2-19 ,第 13 窟的主佛交脚弥勒佛菩萨和掌下的托臂力士。
注:未完,请接着阅读下一篇: “云冈石窟 (续)和应县木塔——晋北神游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