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行者 : 心中事少,口中语少,腹中食少。默默不语,心里安安静静,就象空幽幽的山谷。
什么是道?佛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自证,若除妄想执著,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智现前,与佛无异无别。’
索达吉堪布:
我们要习惯于做对他人有益的事,而不是损人利己的事;
口中要多赞美他人的功德,而不能口如利刃,处处伤人;
心里要与人为善, 宽厚包容,而不要刻薄、尖锐,总寻找别人的过失。
索达吉堪布《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修行人应当把这样的人列入断绝来往的黑名单!
交往恶人增三毒,失坏闻思修事业,
令成无有慈悲者,远离恶友佛子行。
令成无有慈悲者,远离恶友佛子行。
其实,作为凡夫人,环境还是非常重要。《宝积经》云:“当依说法善知识,恒时切莫依恶友。”依止恶友的话,行为一定会变坏,所以如果想救护自己、帮助自己,要看看自己交往的人会不会经常毁谤别人,或者天天说些无聊的话、搞些无意义的事?是的话,则应该渐渐远离;如果那人特别喜欢闻思修行,对上师三宝很有信心,各方面修行非常精进,与他交往一定会有帮助的。《涅槃经》中有个比喻说,人们特别害怕醉象,其实醉象并不可怕,最多只是毁坏你的身体,而最可怕的就是恶知识和恶友,他们不仅能毁坏你的清净心,还能毁坏你辛辛苦苦所造的善根及慈悲菩提心。
寒山大师:『六道轮回苦,孙儿娶祖母;牛羊席上坐,六亲锅里煮。』
释迦牟尼佛:『人身难得,今已得。中土难生,今已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十七世大宝法王 : 佛法的修持次第就是从「身为人、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人」开始......「法」和「宗教」有很大的差别,法有十义。梵文的「法」译成藏文是「却」,就是改变调伏的意思。佛法的意思就是「改变」。我们不是要改变外在,是要改变内心,尤其佛法的本质就是一种无害或者不伤害,现在常被译成非暴力。佛法本质就是寂静安乐,透过修持佛法,得到寂静安乐,这是法的目的。
扎西持林:南瞻部洲是业力之地。投生到这里来的众生,绝大多数是被往昔的业力牵引而来,所以这一生的际遇不仅与此生的身心活动有关,而且反映出前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有些果报的起因可能要追溯到几世、几百世之前,但是不论时间隔多久,果报都不会自动消失。
宗萨仁波切:
1
出离并不意味着,由于了解这是一场电影,我们就必须走出戏院,并且郑重发誓再也不看电影。仅仅了解到这是一场电影,就已经彻底改变我们对这场电影的态度。我们无需停止看电影,我们仍然可以观赏,然而出于这份了解,我们就不会陷进去,它变得没那么重要。这有点像是短暂的证悟。
这是我们所需要的,然而了解这是一场电影却着实不容易。我们总是被困住,到最后我们总是认为这是真的。然而当我们坐在这里,沉浸于这场电影,或笑或哭,完全迷失在其中时,就是由于我们的善业,由于我们的功德,我们身旁的这个人拍拍我们的肩膀说:「别担心,这只是场电影。」这个人就是我们的老师。
能有这种机会,坐在某个真正具有智慧与慈悲而能点醒我们的人身旁,也很不容易。我们需要有很多功德。。。
2
阿底峡是印度最伟大的佛教学者之一,他用很棒的方式描述什么是世间利益。他说:「有八件事情让人软弱」,意指世间八法或我们所落入的八种陷阱:
.希望受到赞美
.不希望受到批评
.希望得到 ...
.不希望失去
.希望快乐
.不希望痛苦
.希望声名远播
.不希望默默无名或受到忽视
这世间八法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熟记在心,那么就可以不时检查我们是否落入其中一个陷阱,或甚至是全部。检查是否落入任何一个这类的陷阱,是我修习的核心基础。它们很容易记:毁与誉,得与失,苦与乐,讥与称。
因此我们检视自己是否落入任何这类的陷阱。我掉进全部这些陷阱,尤其是第一个:希望受到赞美。我总是喜欢被赞美,那是我最大的弱点。我相信这发生在我们许多人身上,微小、肤浅、无用、可笑的赞美之词,就能让我们变得非常软弱。批评亦然,几句荒谬、毫无意义的批评,能带来永远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