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一直在挑战人类的极限,并在世界近代科学史上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最近几十年的进步表明:中国人正在满怀信心地追赶世界先进科学的步伐。下面来看看四大科学考察在这几年的进展:
1,上天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嫦娥三号”是嫦娥绕月探月工程计划中嫦娥系列的第三颗人造绕月探月卫星,计划于2013年发射,将实现软着陆、无人探测及月夜生存三大创新。“嫦娥三号”最大的特点是携带有一部“中华牌”月球车,实现月球表面探测。
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于1992年正式启动。迄今,神舟号飞船共进行过7次发射,前4次为无人发射。神舟一号飞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实验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北京时间11月21日顺利返回,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于2003年10月15日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现由俄罗斯承继)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2008年9月25日由长征2F火箭发射升空,载有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三名宇航员,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太空人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的名称,中国将于2011年8月底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将分别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对接,从而建立第一个中国空间实验室。执行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通过出厂评审,于6月29日转运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任务实施前最后阶段的测试工作;7月末,中国航天集结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酷暑中再次吹响;7月23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顺利运抵,与先期抵达的“天宫一号”会合,执行本次飞行任务的各大系统参试人员陆续就位;8月底(就这几天了),全球华人和世界各国民众把目光投向中国,期待见证中国载人航天的新的里程碑。
2,入海
我国于2002年5月发射了第一颗海洋探测卫星“海洋一号”,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探测卫星的历史。今天,也就是北京时间2011年8月16日6时57分19秒,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遥十四运载火箭成功将海洋二号卫星发射升空。海洋二号卫星工程创造了五个“第一”:国内第一颗获取海洋动力环境数据的卫星;我国第一颗高精度航天器;国内第一颗定量观测的微波遥感卫星;第一次搭载进行星地激光通信试验;第一次开展微波遥感器的海上辐射校正和真实性检验。中国海洋卫星目前规划有海洋水色环境(“海洋一号”)、海洋动力环境(“海洋二号”)和海洋雷达三大卫星系列,海洋雷达卫星计划2015年前发射,其遥感载荷为多极化多模式合成孔径雷达,将对海洋溢油、海冰、海上目标监视等具有很好观测能力。
2010年5月31日至7月18日,“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在我国南海进行了3000米级海上试验,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通过机械手,潜航员相继把一面五星红旗,和寓意中国载人深潜成功的龙宫标志物放到海底。1小时20分后,“蛟龙号”潜水器浮出海面。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北京时间2011年7月26日6时12分,“蛟龙”号首次下潜至5038.5米,顺利完成本次5000米级海试主要任务。这个下潜深度意味着“蛟龙”号可以到达全球超过70%的海底。北京时间26日3时38分,“蛟龙”号安全布放。3时57分正式开始下潜,下潜速度一度超过每分钟40米。参加本次下潜的三位潜航员为叶聪、杨波和付文韬。“蛟龙”号设计深度为世界第一的7000米,预计2012年将进行7000米级海试。
3,南极
中国南极考察(China,Antarctic expedition)始于1980年初。1984年6月25日,中国首次组织南极考察队赴南极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和科学考察活动。
1980 年初,中国派董兆乾 、张青松 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度夏考察,至1984年,先后派出40名科学工作者分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阿根廷和日本等国的南极站参加度夏和越冬考察,并参加1981年1-3月首次国际南大洋生物系统和资源考察等国际考察活动。1984-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派出由南大洋考察队、南极洲考察队、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调查船和J121号打捞救生船所组成的南极考察编队,共有 591人参加考察,以陈德鸿为总指挥,进行考察活动,航程 26433.7海里,历时142天。
2011年4月1日,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历经142天南极考察,航行2万余海里,圆满完成31项科考任务、25项后勤保障和1项国际合作任务,胜利凯旋。目前,中国政府正在面向全国征集第28次南极考察越冬后勤保障队员,长城站越冬岗位工作时间约为:2011年12月初-2012年12月底;中山站越冬岗位工作时间约为:2011年11月初-2013年4月初。
中国南极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建于1985年2 月10日,位于南极洲西南,乔治王岛南部。
中国南极中山站建于1989年1月26日,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
中国南极昆仑站是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这也是中国继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以来,建立的第三个南极考察站。
4,北极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于1999年7月1日从上海出发,穿过日本海、宗谷海峡、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两次跨入北极圈,到达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和多年海冰区,圆满完成了三大科学目标预定的现场科学考察计划任务,获得了大批极其珍贵的样品、数据和资料。满载着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丰硕成果的“雪龙”船,历时71天,安全航行14180海里,航时1238小时,于1999年9月9日抵达上海港新华码头。
2004年7月28日,我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2010年9月20日,历时82天、总航行1.2万海里,中国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在结束科考任务后,顺利返回位于上海浦东的极地考察专用码头。中国第4次北极考察是我国在国际极地年期间组织的最后一次重要的极地考察活动,是在中国前三次北极考察的基础上,以北极海冰快速变化与海洋生态系统响应研究为主题的一次北极地区多学科的综合考查。
推测:2012年中国可能开始第五次北极科考。据悉,中国航母“83”舰以及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将会参与这次考察,这将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科考航行。
由于北极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因而在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变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北极研究在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总而言之,北极的科学考察不仅属于具全球性意义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和我们国家的中长期经济规划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对北极典型地带、典型目标的解剖与对比,可望为整体地球系统的变化提供新的理解,以有效地提高对未来10-100年尺度重大环境变化的预测精度,并为国家一级甚至国际规模的资源管理、环境战略以及战略空间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全球华人都在期待中国的每一个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