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 我看“他人的生活”


引子:

因为新开了这个栏目,给自己写几句打气的话。自从到北美后很少看电影,特别养了孩子后,整天柴米油盐的过日子, 俗不可耐。

孩子们大了,突然发现要加强修养,再也没理由不看电影了, 小朋友马上或者已经超过我啦。好不容易去影院观看了几部现代新片又让我大倒胃口,只能说自己运气欠佳。是如今的滥片太多了,还是俺老人家年纪到了,老花看不清爽?

想干的事情太多了, 学拍照、做美食、看电影。。。还要写博,一样样来吧。以后希望多看多写。
 
********************************************************************************************

最近在油管子里看了一部免费老电影,The life of others(德文:Das Leben der Anderen),很有共鸣。是一位老影迷推荐的。中文翻成 “窃听风暴”或 “他人的生活”。我比较土,喜欢后者。

电影讲述人性在极权主义制度下挣扎的历程,充满了浓浓的哀伤和震撼。讲的是“前东德柏林史塔西(Stasi,类似国家安全局吧)的一名秘密探员负责监听一男剧作家及其女友(著名演员),逐渐被他们的生活所吸引,转而同情他们的遭遇,以至最后暗中对他们施以援手的故事”。影片横扫2006年德国电影奖,一举囊括最佳影片、导演、制作、男主角、男配角、剧本、摄影七项大奖,并获得第79届(2007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故事发生在1984年,开头字幕出现的是“公开化无处不在”。东德时期,秘密警察监视着全东德百姓,他们的目地就是要知道他人生活的任何一个细枝末节。东德1600万人, 有600万人被建立了档案。1989年史塔西达9.1万。作为正式编制的补充,还有10-20万的签约情报人员。让人联想到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的政治寓言小说“1984”。他以辛辣的笔触讽刺泯灭人性的极权主义社会和追逐权力者;而小说中对极权主义政权的预言在之后的五十年中也不断地得到历史印证,“老大哥在看著你!”(意即一个无时无刻无所不在的“老大哥”监视着所有的人的一举一动,无论是吃饭、睡觉、工作或者走在街上、躲进洞穴———包括思想活动)。

在这些敬业的史塔西军官中,一个名叫维斯勒(Hauptmann Gerd Wiesler)上尉(乌尔里希•穆埃饰演)的,是一名奉公守法、爱党爱国的忠心耿耿的出色公务员。他可以在千里之外嗅到意见不同者的味道,除了工作之外没有自己的任何私生活。他曾经坚信国家安全需要象他这样忠诚老实的国民来捍卫。

曾经的坏人如何变好人,劳模警察如何拒绝被彻底机器化,最终被贬到卑微的社会底层作拆信员,永不得翻身?

一本“给好人的奏鸣曲”(Sonata for a Good Man),是恩师雅斯卡送给剧作家德莱曼(Georg Dreyman)的礼物。在剧作家得知被政府封杀的恩师自杀后,弹起了这首好人奏鸣曲。在窃听器终端的维斯勒听着听着也泪流满面。感动?还是共鸣?这些都不应该是史塔西们应该持有的情感。

列宁在听完他最喜欢的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后说:我要如果一直听这首曲子,革命很可能不成功。维斯勒听了以“热情奏鸣曲”为模板的“给好人的奏鸣曲”,最终没有完成国家赋予他的使命:屡次篡改窃听报告,瞒报情报,甚至发展到藏匿证据,帮助当事人脱离险境。当维斯勒选择背叛这个丑陋的制度的时候,他一定知道自己的命运将是如何, 而这一切, 都是基于人性基本的良知。

他的眼神里似乎永远没有冲动,没有激情,唯一的一次是当女主角冲出街道绝望撞死的时候,他才闪过一丝的慌张。他急切地表达自己:“你不要死,打字机我已经藏起来了。” 诚然,这样迫切的感情也不是一个特工应该有的,然而,作为一个真真实实的人,这才是他的良心归宿。

最后在书店收获“別人”献给他的书 -- “给好人的奏鸣曲”,他说:“这是給我的。”他笑了。是释怀还是满足!?

曾几何时,在人性逆流的黑暗时代,坚持良知和善念成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而今终于沉重不再!

影片通过大量的细微动作传递感情,引人入胜。维斯勒在与他的老谋深算的上级二人的对手戏也十分精彩。剧本的黑色喜剧张力十足,特别是在其中一段,有个史塔西军人无意中开起了东德领导人的玩笑。
“早上说太阳早安,太阳说你也早安;中午对太阳说午安,太阳回午安;晚餐后对太阳说晚安,太阳说舔我屁股吧我在西德呢”。

这位大嘴巴的军人最终也沦为拆信人,不难说明黑暗体制下他注定难以逃脱的命运。

这里面最坏的文化部长,滥用手中的权力强暴他人的生活,在柏林墙倒塌后,道貌岸然地摇身一变,依旧把持着新时代的权力。文化部长虽然难免有深深的失落,也恰恰应验了影片一开始,他跟剧作家讲的一句话,不管你怎么说,人是永远不会变的。文化部长没有改变,剧作家也不会改变,维斯勒还是维斯勒,社会却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当然,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类人,被强权彻底洗脑,为了生活,麻木不仁地活着,良知和道义消失在睡梦中。他们亦或苏醒,亦或永远活在睡梦中。正如东德监狱博物馆的馆长所说,这不符合史实:整个东德历史,像维斯勒那样“良心发现”的秘密警察,对不起,一个都没有。

无论环境多么险恶,只要良知尚存,人类就有希望。所以有了龙应台的影评 -- “你是有选择的”:你可以选择一份维斯勒那样的良心,也可以选择文化部长那样的“体面生活”。至少,希望我们都能自由选择。

非常喜欢演员男主角乌尔里希•穆埃Ulrich Mühe的表演。他1953年6月20日出生在东德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是一名非常著名的演员。不幸的是他居然在影片出来不久后就胃癌去世了。据说他的第一任妻子就是隐藏在他身边的一位线人,曾经就是一名史塔西的告密者。

导演和编剧弗洛里安•亨克尔•冯•杜能斯马克(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是一位当时只有33岁的年轻人。得奖的这部作品是他的处女作。

我喜欢这样的影片,不是商业片,而是令人寻味的社会人文片。
 

arge 发表评论于
回复writeinwater的评论:
谢谢writeinwater的推荐, 一定去找来看。
这个连接比youtube的似乎好一点,http://stagevu.com/video/fqkwvftvsekp
writeinwater 发表评论于
美国电影The Matrix 有异曲同工之妙,揭示的是机械文明和资本主义下人类反主为客的惨淡生活。导演和编剧也是一对30岁左右的年轻兄弟。我自己对北美社会最为深切的感受也是发生在20多岁(我10余岁来北美)。也许,“年轻人”才感受深切,思维明晰。然而,这对兄弟见影片大卖,便拍了两部很臭的续集换钱。我一直觉得这是这部片子最为意味深长的地方--它的作者以悖论的方式背判了自己的作品!可见影片本身抨击的物质文明的强大!

楼主能否给个连接?我也想看看。

“别人的生活”也许更符合中文的习惯?


arge 发表评论于
回复Ycart的评论:
多交流,谢谢:) 有好电影通知我。
arge 发表评论于
回复shiyuxi1983的评论:
谢谢你的推荐:) 以后多学习.
shiyuxi1983 发表评论于
回复arge的评论:我也是瞎看。我用一个叫豆瓣的东西,上面有基本所有发行过的电影的介绍和网友的评论打分。这个是一个豆列,上面有豆瓣上得分比较高的电影,可以照着这个看看~~~http://movie.douban.com/doulist/240962/
Ycart 发表评论于
谢谢你写下这篇影评。我也比较喜欢“他人的生活”这样的译名,“窃听风暴”好像有点牵强。
很喜欢这类比较深刻的欧洲电影,只是看完心情太沉重,所以有时也得找美国娱乐大片轻松一下。
希望以后有机会多交流。
arge 发表评论于
小列宁没看过。需要补课。还有些啥好看的?
世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是总得往前走,少些痛苦的代价就好。
shiyuxi1983 发表评论于
我觉得窃听风暴是柏林墙系里有着比较成熟的视角的一部,我很喜欢。还有一部再见列宁不知道老师看过没,我觉得也很棒。自由无价,柏林墙倒了。狂喜过后,民主亦不完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