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佛教 — 2

基本粒子与地水火风

在归依佛教后的五年内,作者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科学的知识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由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光子等基本粒子所构成。然而,佛陀曾告诉弟子,这个世界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构成。“到底哪个观点更有道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就成为作者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97年作者到加州佛教禅宗道场体验生活。每天跟随出家人做功课。在最初的几个月里作者将午饭后的两个多小时都用在了藏经楼。每天在那里阅读佛教经典,以求能解答一些困惑。一天,作者看到一本叫“阿吡达摩”的书。这是一部南传佛教经典。里面记载了佛陀对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的一些描述。书中,“地”元素的描述与科学对物质的定义基本一致。但是对“火”与“水”的描述却很特别。佛说,“火”是一种带有流动性的元素,它能使人感觉到热。而“水”是另一种带有流动性的元素,它能使人感觉到冷。看的这里,心中感到一亮。这不是在描述“场”(Field)的特性吗!我突然明白佛为什么说世界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构成的。于是,急忙去找同来道场的朋友验证自己的想法。他与我毕业于同一学校。我们相约在博士后研究完成后,一起来道场体验生活。他的物理功底比我强。找到后,我跟他说,已明白佛为什么说世界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构成的,但不知是否有道理。他问我为什么。我先介绍了佛对地水火风的描述,然后说,宏观世界止于黑洞始于爆炸。当黑洞不断吸入物质与能量总会达到临界点,以至于最终转为爆炸。人们在逻辑上没有理由,在实践上没有证据来认定:“基本粒子的结构在黑洞吸入时与爆炸放出时完全一样”。爆炸后的基本粒子结构应当取决于爆炸时刻的各种条件。如果爆炸后的基本粒子结构不同于黑洞吸入时基本粒子的结构,那么,用基本粒子来定义世界的构成就失去了普遍性。说到这里,朋友把我的话接过去。他说,完全正确,只能用物质转变时表现出来的特性来定义这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佛说的是正确的。在那个时刻,我们俩都明白了什么是地水火风。也从那天以后,作者本人的“科学自我”也没以前那么大了。

事实上,佛说的“水”与“火”不是人日常生活中的水与火。而是“地”向“风”转变时的过渡态。爱因斯坦生前曾讲过几句深刻的话。他说,这个世界上只存在“场”与“物质”。然后他又纠正这一说法。他说,这个世界上只存在“场”,“物质” 只是场强非常大的地方。科学上的“物质”与“场”对应于佛说的“地”与“风”。只不过佛观察到,在“物质”向“场”过渡态存在着中间态。这个过渡中间态同时具有某些“物质”与“场”的特性,但也具有某些自身的特性。佛甚至说,“水”与“火”能使人感到某些粘性。它们是相对应的俩个态。一个放出能量,一个吸收能量。正因为这些特性,使得物质运动得到更合理的描述。“物质”向“场”的过渡也与另一个哲学命题有关。那就是,基本粒子是否无限可分。这个过渡态的存在使得基本粒子无限可分成为可能。

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在生命科学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作者曾在一个南传佛教道场体验过Vippasana的禅宗修行。当禅修进行到第四星期后,师傅问作者是否观察到“火”。遗憾的是,作者头脑中的思维流太强,以至于禅修结束也没有观察到“火”。中华文明对“火”的元素并不陌生。中医的典籍对“火”有许多描述。不同的是,中医对“火”的观察是间接的,而禅修对“火”的观察是真接的。

yfz9465 发表评论于
回复 'applebee3' 的评论 : 应当是默照,而不是默想观照。中世纪前的天主教有修行传统,现在很少了。基督教中没看到,只是祈祷有点接近,但效果差。当然,佛教也有衰弱现象。
applebee3 发表评论于
应该是默想观照吧。
applebee3 发表评论于
一兄,真正修行是需要环境的。我想古哲学家是可以通过观察看“道”;基督教的修道院僧侣也可以通过默想观察知“道”。禁止欲望是很重要的一道诫命要遵守。问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