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同学们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关于对乔布斯的评论,我提到了文艺复兴,提到达·芬奇。我的中学同学们,至少有很大一部分很不以为然。他们觉得,我高估了艺术的重要性,讨论结束了,还在牢骚着,又不好意思再当面争辩,我很清楚他们想什么,我对他们的一些话甚至也刺痛了他们,好在念在同学一场,他们也“饶过”了我,嘻嘻!

但是我还是想再唠叨几句,说一些问题的存在。

我说到艺术的重要性,我没有事先考虑到不同的语境,在中国,艺术,或确切地说,美术,是公认的很不重要的素质方面。在中学里,从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地理到数理化,都是重要的,然后排下来,才是体音美,美术,确实是最最末尾的一门课,很多学校甚至直接拿掉的,没有人觉得它有什么地位可言。由这样的教育出来,即使一个人读到博士,他的艺术修养还是幼儿园的水平。他们当然自己不会觉得有任何问题,而事实上,他们是有缺陷的。

就好比对于艺术家来说,哪怕从来不需要用到数理化的知识,我至少也把这些科目读到了高中,这就是和幼儿园的水平不一样了,对很多事,都有了一些基本的概念,才能够在一个基本的平台上和社会上其他行业的人交流。

我常常困惑,为什么中国的学者们来西方,往往连挑一块布也没有一点眼光,穿戴的,用的,家里摆的,哪怕有钱了买了大房子,就是没有一点艺术的品味。为什么西方人看我们会觉得funky?就是因为艺术对我们的教育结构来说是可有可无的,“艺术不是幌子!”这说出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心里话,如果我高谈阔论,他们受不了。

艺术也是要学习来的。

他们会说,难道西方人也都是以艺术为专业的吗?难道苏格拉底也是艺术家?当然不是。但是,在欧美国家,从幼儿园开始,艺术直接介入了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我的孩子们在学校几乎都在上艺术课,我还焦虑,象这样老是剪剪贴贴涂涂画画,他们什么时候开始学正儿八经的东西呢?!西方的大量艺术活动,开放的美术馆,博物馆的耳闻目染,就不用提了。

等他们的孩子上了大学,艺术课和创意课是必修的,校园里都是背着画夹的学生,他们并不都是艺术家。所以,在这样的语境里,我说艺术的重要,没有人会反对的,更没有人怀疑我是否在高谈阔伦。西方人对挑选商品的款式和颜色已经到了很有个性和品味的程度,苹果的热卖,就是一种需要了。但是中国的消费者,还是在跟随品牌的阶段,盲目跟风。但是他们不会把这样的现象和我说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哪怕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没有一次“补课”,他们也都是有问题的。

历史上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是有起码的琴棋书画的熏陶的,现代教育的临时性措施,即使从一开始就有过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说法,还是急于要科技救国,把这些东西都暂时放一放,一放就再也捡不起来,知识结构已经影响了后面一代一代人的判断。

当看到名牌包包店门口又排起中国老头老太的队伍,我苦笑。

登录后才可评论.